傩舞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傩礼,它是中国传扬活原始文化信仰,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传统民俗舞蹈。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上甘大傩在历史进程中,不仅保留了原生形态特待气诉征和独立品格,而且以博大的胸怀,融合了儒、道、释文化因子,并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 中文名称 上甘傩舞
- 别名 甘坊傩舞
- 所在区域 江西南丰县白舍镇上甘村
- 作用 驱逐疫鬼、遣灾纳福
所在地上甘村介绍
上甘村距白舍镇约17.5公里,与三溪乡仅隔一座鸡月岭,徒步10公里。村落依来自山而建,地势向南平坦开阔360百科。村外有一条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谱》,原谱大部分在文革时散佚、烧毁,1996年重修,将所剩部分合订成一本。
据《了溪甘氏族谱门盐孙谁》记载:唐朝元和(812-业响居815)年间,甘氏第三世祖甘子如(始祖甘令安长子甘明之子,生于790年)"由竹舍村即50都中塘迁居了溪冢上南园辟荒为址,即今甘坊之仙军台下是也"。自此,甘氏揭开了上甘创业的序幕,并建村立寨,繁衍生息,把一个陌生而又蛮荒的地方变成了子酸它审突治几孙赖以生存的家园,迄今,1200年之悠久历史。
这里因坐落于了水(今为甘坊水)西侧,故唐时称益半名了溪;宋代后期,随着村落的扩大和人口的发展,易名系苗胜少赵育底技为甘坊;元代,因别于下甘坊,又易名为上甘坊,简称上甘至今。自古以来,这里曾是耆、都、乡(保联)、区、村等行政所在地。
藏在深山待人识
传说始唐的上甘大傩
古老区万取的传统文化常与古老的村落有关。传承千年的南丰大傩,也在上甘这样一个千年古村留下印痕。记述大傩的神秘色彩和丰富内容,自然要介绍村落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和村落主姓家族的人文背景。
唐代甘氏的迁入与吴芮传傩。汽车沿(南)昌厦(门)公路南行,进入南丰县境,即可看到右前方卫山时侵市组太所坚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就是汉初长沙王吴芮派部将梅鋗祭祀过的军山(现称军峰山),它位于南丰西陲边境,主峰1761米。在军峰山南麓,有一个2300亩土地面积、1300多人口的大村庄藏于其中,它移送上甘,与下甘合称甘坊。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充底克强计绍农南丰了溪甘氏族谱》(下称《甘情氏族谱》描写其地"高峰翠嵂,岩排其中,地忽平平,夷成平壤。一水潆带作了字形,因号了溪。"此小片河谷平原,水土肥沃,宜于耕作。《甘氏族谱。世居了溪传》记载:甘氏第一世祖,字令安,唐开元二十四年(7360生。为避禄山之乱,由江西丰城县迁崇仁县,再迁宜黄县上港村。第二世甘明(甘宜长子),由上港村迁南丰县毕富耆竹村。第三世甘侃,甘明之子,字子如,"大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生,公由竹舍村徙居了溪冢上南园,辟鞠为址,即今甘坊之仙军台下是序理既也。"
早在甘氏迁徙之前,了溪已有先民定居,《甘责查棉止口难弦脸氏族谱》说是"土著",即原居越人。村民传说唐投处建刑代了溪有傩,因无急映司英消初准资料证实,笔者难以确认。但越人领袖吴芮驻兵南丰时毛资架,见军山险境,告诫越人防"刀兵"之灾,"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民国《南丰县志》卷十二"轶事"引清《石室见闻录》云:"旧传军山之旁每有大声震荡,汉时梅鋗祭山,数人埋金钱镇之,而大鸣金鼓以相胜则可免。至今西乡金鼓独多于他处,盖缘之汉云。"这里的"金鼓"指导"驱傩"时敲锣击鼓驱疫。上甘位于西乡军山之旁,了溪越人困这之傩是其遗存吗"令人遐想联翩。
宋代甘氏发迹与傩庙传说
了溪甘氏的发迹,与甘侃的儿子甘凝有关。《甘氏族谱》记载:甘凝字宏甫,号云隐,唐大和八年(834)生。因屡举进士不就,65岁入三茅山不学道。道路行下山时,遇润州丹阳郡(今江苏省丹阳县)大旱,他布坛召雷,祷雨成功。郡人思其之德,立祠奉祀。朝廷闻讯后,欶封他为"丹阳得道灵感至圣甘氏仙师宏仁真严酒七人",于是甘凝遂以"仙师"闻名南丰。甘凝还乡后,在军峰山伏虎岩制炼金丹,为乡民治病。后梁均王贞明四年(918)病卒,葬于了溪上坊,历代南丰县志都列传记载。肉希导质先立乐《甘氏族谱》又记:甘凝之子甘垦生有三子:甘保舜、甘保华、甘保雄。甘保华于"宋乾德五年丁卯(967)发粟赈饥,全活者众,部吏以闻,准制补右军校尉。"校尉虽为低级武散字之号,但给甘氏家族增添了荣耀。借此机会,甘氏三兄弟在了溪甘仙师墓侧修建了甘仙师祠和崇福寺,在炼油丹处建清虚观(后改丹阳观),"道释二教,两奉香火,遇水旱祷之陬应。四方士女,不远千里,徼福于祠者,如响欺应。"以后甘保舜定居了溪上坊(现上甘村),甘保华移居了溪下坊(现下甘村检记),甘保雄迁双溪(外县)。从北宋中期到南宋晚期,甘氏家族又出了16名进士,这使甘氏家族名声显赫。
不过宋代甘氏尚无傩事记载。村民传说:了溪傩与邹氏有关,原来有过两座庙,最早一座建在堪头晗,后一座建在后港柏树下。宋代州县字府有傩礼,这在《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三"军礼。大傩仪。州县傩仪"中作了规定。上甘残留民国戊辰年(1926)重修的《石塔邹氏宗谱》记载:"宋中叶千二公始归南丰之石塔",宋元间尚二公自宜黄来为南丰县尉,遂同家石塔"。石塔是了溪附近一个村堡《已毁》,邹尚二是宋代南丰县尉,对官府傩与民间傩都很熟悉,了溪傩庙是否邹氏修建有待考证。
明清甘氏的兴旺与傩殿迁建
大约元明之际,了溪发生过一次特大山洪,山体滑坡,圩下村庄被毁(现为农田),邹氏与甘氏同迁现在上甘村所在地后龙山下。村民传说:新迁之地先称"邹坊",因邹姓后来衰落,人丁稀少;而甘氏繁衍,人口众多,特别是明代甘氏又出了两位进士:一位是甘霖(1378-1422),永乐朝的御史;一位是甘来(1595年进士),万历朝的广东按察司副使,甘氏成为南丰西乡望族,明后"邹坊"逐渐改称"甘坊",在了溪第三座傩神殿迁建时,两个石柱刻上了"甘时文助"的字样(现仍清晰可见)。查〈甘氏族谱〉,甘时文无生卒年份记载,但他11个叔伯兄弟中,5个表兄都出生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之前,洪武年号用了31年,由此推断,甘时文应出生在洪武年间。其捐助修建的傩神殿当在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5),是现今江西保存最古的傩神殿之一。
因甘坊位于县西边境地区,明末清初,宜(黄)南(丰)边境密密教起义,甘坊两次被焚,甘氏文人著作和谱牒烧毁,资料失传。后经一百多年的恢复发展,到晚清时,上甘坊有人口数千,号称"八百灶",分为六房,建有甘氏总祠和六所分祠;下坊也有人口上千。分为四房,建分祠二所。上甘坊还有一条长百余米的小街,十日两圩,邻县宜黄、宁都边界农民都会来赶集,交换农副产品,贩卖米谷、豆子、夏布、烟叶等。土地革命时期,甘坊属中央苏区边沿区,数年的红白拉锯战,又使甘坊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圩场败落,但早年的村落格局依然清晰,一些明清建筑仍然保存。
除旧迎新的大基劳多沙升吧刻傩之礼
上甘村是南丰延续时间最长的傩村之一,因傩神秘,故称"神傩",其实它来自属《周礼》记载的民众川越比木可以参加的冬季"大傩"之礼。因其流传民间。亦属"乡傩",主要仪式是"索室驱疫"。东汉王充《论衡·解除》曰:"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纳吉也。"这种功利目的是上甘傩礼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上甘傩礼的基本程序
上甘傩礼每年农历正月举行一次,基本结构程序是起傩一演傩一解傩-安座四段式。正月初一上午"起傩",全体傩班弟子到傩神殿集中,从神360百科坛阁楼上放下面具,搬上神十尔怎几都自所阿坛,依次"安座"。正印与弟子穿好红袍,点烛焚香,请神卜筶后,搬下面具奏乐出殿,再到各寺观坛庙参神。从初卫一上午至十四日是"跳傩"时节温粮间,娱乐村民,祈福送吉,了还心愿。旧时先到六房总祠跳,各房给一元光洋作赏钱,谓之"发傩",然后正印和偏印各领一班弟子到邻村各家跳"户口傩"。初七后,偏印率一班弟子出坊强提农顺友选确断干占跳傩,以增加收入;正印率一班弟子留在本坊,为结婚与生子人家跳"喜事傩"和为许过愿的人家跳"愿心傩",都有赏钱。十三和十四日跳"常规傩",无赏钱。不同名目的傩有不同的傩舞节目安排。正月十六至十八日"解傩",十六日和十七日家中"解傩",白天进行,沿门逐疫;十八日傩殿"解傩",晚上进行,有清坛、催神、插路香、演傩、搜傩、解要难儿种办矛够迁、辞神、送神、班师袁规电江元座位打出、喝彩、拜年、吃鬼仔饭等程序。十九日上午"安座",弟子聚餐,有关人员参加,祝贺傩事圆满结束。
奉似我宗让沿跑周海文祀清源的傩庙建筑
傩神庙是神灵栖息之地,汉本训称青田也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所,上甘称傩神殿,位于村旁后龙山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沙积约90平方米,殿内一厅六地器探九柱,厅中上面为八角藻井,下方有天井,上方左侧塑土地神像,右侧放"历代传法启教演傩先师之位"牌位,正中上方有四层神坛,供奉傩神清源妙道真君坐像,他年轻英俊,穿袒臂战袍,左手按腰带,右手握圣筶。座前有两尊千里眼和顺风耳木雕立像。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载: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道士弟子,任隋朝嘉洲太守,26岁时持刃入水斩蛟,为民除害。后弃官隐去。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俗称"灌院困口二郎",年因神助平乱,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真办翻设方也宗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是道教捧出来的二郎神,原由李冰父子治水打容汉江限神话衍化而来,宋代流传广,南丰紫宵镇黄砂村傩神庙供奉的食养灌口二郎神也是此时"请"来的。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道:"六月二十四日,川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善连往。"至今上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请戏班演戏,为物延候曲整西傩神清源真君过生日,戏台建在傩神殿对面,中间有雨蓬相连。可容纳千余名观众看戏。最盛时做戏十夜。全堡30多尊菩萨都搬到傩神殿陪"傩神老爷"看戏,俗称"老王会"二十四日上午,全部弟子在傩神殿集中,摆上寿面。点香焚烛,为清源真君拜寿,然后吃餐寿面。此傩神后来成为戏神。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写过《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傩戏同源,互为影响,深入研究南丰傩和宜黄戏,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依托神庙的傩会组织
上甘大傩也是以傩神殿为依托来进行傩事活动的。24名弟子中,以甘姓弟子为主,杂姓弟子参与,由正印一人和偏印(又称副印)一人为首负责。正印是傩仪的主持人和傩舞的组织者,偏印是协助者。正印或偏印去世后,由一位进班最早的弟子递补。据文革后上甘傩班传抄的"请神科仪"记载,内中"法传启教历代宗师"23名正印名单中,前列3位邹姓师公,后列20位甘氏师公夫,可知原来傩班由邹氏组建,后由甘姓控制。甘氏师公夫多小名,且同名同字者多,查《甘氏族谱》,甘氏第三任正印甘为桥(字友松),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殁。往前推算,第一位甘姓师公甘焕伯生活在清代初期。而邹姓第一任师公邹普祥因缺《邹氏族谱》世系名册查对,生活年代不能确定。若邹姓师公只此三位,那么那份正印名单也只是清初傩班恢复或重组时的记录。
上甘大傩虽不是甘氏族傩,但甘氏控制后,甘氏家族常给予资助,拨给傩神殿11担谷田(合2.7亩),收取租谷作为傩殿开支。
传承古老的"解傩"仪式
《论衡·解除》曰:"解逐之法,缘古逐疫之礼也……世相仿效,故有解除。""解傩"又称"搜傩",即解逐驱疫,是上甘大傩最重要的仪式,和石邮"搜傩"一样,也是古傩"索室逐疫"的形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驱疫角色有了变化,并增加求子内容。
缘古逐疫的"解傩"程序
上甘"解傩"先在家中进行,十六和十七两日白天,以上甘坊房屋厅堂为单位逐户"解逐"驱疫,正印进屋先"看烛光",观察蜡烛光焰的红白状况,推测主人家当年的吉凶,并给主人一点暗示,提请注意。进屋后先跳求子仪式舞《傩公傩婆》和《二郎发弓》,再跳搜除舞《捉刀》,并进厨房"搜除",以保六畜兴旺。十八日晚上傩神殿"解傩"。当日清晨杀猪一头,备办猪头、鸡、鱼、素酒、豆腐、素饭等供品。上午,本地和外坊农民(包括商人)来傩神殿"许愿"、"还愿"和"拜契",许愿者送上香烛、爆竹,请正印卜筶,送上红包;还愿者酬谢傩神老爷,送上新袍短褂和香烛爆竹,敬过傩神;拜契者为孩子拜傩神做干爹,要送厚重的"禄礼",有肉、鱼、酒、面条、糯糍、香烛等,并送红包给正印,请他卜筶,求得傩神同意,保佑孩子无病无灾。晚饭前要"清坛"和"催神",晚饭后"解傩",有"请神一一娱神一一求子一一逐疫一一送神"等程序。请神前,正印(或副印)还要"催神",催请各路神灵降临;接着众弟子从傩神殿到村外的路边"插路香",引导神灵进殿。请神仪式由正印主持,他默念请神词,从南丰城隍神请起,一直请到上甘堡内各寺观坛庙菩萨,沿途各路神灵都要请到傩神殿安座观傩。神词冗长,神灵太多,要请半个多小时。
祈求人丁的仪式舞蹈
演傩在傩殿"解傩"的娱神内容,弟子表演全堂9个傩舞节目后,也跳两个求子仪式舞。《傩公傩婆》仅跳前面傩公傩婆对舞和傩婆坐下喂奶一段,动作幅度更大,音乐节奏加快。唐李倬《秦中岁时记》曰:"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其名作傩公傩母。"这两个记载最古老的傩神,在我国西南地区傩坛作为人类始祖神供奉,称为伏羲女娲。跳《傩公傩婆》,是祈求生育旺兴,人丁繁衍。
《二郎发弓》由二郎神执行竹弓舞蹈。《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天子率嫔妃到郊外祭祀高谋(生育之神),并给怀孕的嫔妃佩带弓套、弓箭。又载:如果生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挂一张木弓。弓箭是男子的象征。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新搜神记·神考》都说赵昱有随从"腰弓挟弹"者。跳《二郎发弓》射弹(诞),寓上古祭祀谋神,授弓求子之意。
天地水三神的逐疫形式
"解傩"最后跳《捉刀》仪式舞。由鹰哥元帅、田螺大王、搜神大仙表演。鹰哥元帅灌口二郎清源的部署,宋元前后,许多画家以"二郎搜山捉妖"为题画的《搜山图》中,都有鹰鹫追捕妖怪情节的描绘,《三教源搜神大全》卷也有赵昱"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的记述,二郎清源曾入水斩蛟,当为水神,田螺大王也是他的部属。上甘"请神簿"中记此二神能"吞魔食鬼"。搜除大仙又称除大神,是方相衍化之神(即开路神君)。《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说其"身长丈余,头广三尺",弟子高攀不上,因此装扮者要举着圣相表演。舞蹈开始,鹰哥元帅拿短刀先出,田螺大王持铁链后上,当两神捉住虚拟的鬼疫时,搜除大仙出场参加,并进傩神殿厨房"搜除",将锅内先放好的一碗米饭端出。此时有人在厨房门口等候接去,带回家中,说吃了可防病消灾。搜除大仙返回厅堂,和鹰哥元帅、田螺大王一起"解迁"鬼疫,三人同时发出"嗬--嗬--嗬"叫声,绕场一周后,急速奔出殿门,将鬼疫押送到上堡一口水塘中,路边有斩蛟镇妖的许逊许真君殿,意在将鬼疫永镇水中。这也是汉代宫廷大傩后:"持炬火,送疫出端门",并"传火弃雒水中"的遗意。
"解迁"结束后,两个弟子在路上烧化"下马钱"正印卜筶三次,停锣息鼓,大家回殿。然后在殿门口烧化两堆纸钱:一堆烧给邹姓师公,一堆烧给甘姓师父,众弟子各点一把香,围绕火堆作揖,向师公师爷拜年。又脱下红头巾在火边烘烤一下,向清源师祖致谢,各人将线香插到墙上或地上。接着"辞神"。正印念辞神词,请众神"早登云路,各返瑶宫"。众人拜过傩神和历代演傩先师,十多个弟子端碗点香出殿先行,正印持夹鼓,偏印拿小锣,一老成弟子捧香炉(称正炉),三人随后出发,各保持数米距离。正印行进时。凡路上拐弯处停下,用右脚搭地"画讳",并敲夹鼓一下,前面偏印应锣一声。三人走到村口,与先到达的弟子一起将神送到水口外,卜筶烧纸,送神上路。众人"班师"回傩神殿,偏印在殿门口"喝彩",殿内弟子应和,放爆竹开门迎接。此时留在傩神殿的弟子已将面具将进圣箱。"解傩"结束,已是深夜,凡在殿内看"解傩"的人都可以吃餐"鬼仔饭",食以禳灾,辟邪纳吉。吃过饭,留下几个弟子在殿内守夜。遇特殊情况,平时也可举行"解傩"仪式。
神秘特殊的"装跳"仪式
装跳是上甘傩班的驱妖灭邪仪式。有的家人认为房屋住得"不太平","不顾溜",怀疑邪魔作崇,请傩班弟子装扮神灵驱邪。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十七日晚上进行,遇特殊情况,平时也可进行,但必须提前邀请,傩班要卜筶请求神灵同意。"装跳"仪式极为隆重,由搬师、设坛、请神、装跳、搜索、解迁、宴请、回师等程序组成,其中主要仪式是搜索邪魅。弟子先表演全堂傩舞节目,娱悦众神。跳《张天师召将》时,马、赵、关、温四天将接过张天师交给的绿、红、蓝、白令旗和油纸火把,分站厅堂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的谷桶上。张天师头扎黑巾,左手拿黑令旗、桃枝、火把,右手举木剑在厅中指挥。这时屋内灯火通明,锣鼓齐暄;屋外爆竹不断,统炮连天。两弟子戴上猢狲面具,脚上换过草鞋,点着油纸火把,举着铁叉先到楼上各处照耀,搜索敲打,驱赶邪魔。搜索完毕,猢狲下楼到各房间搜索,四天将跟随进去,张天师口念"天篷咒",左手放决,右手举剑,绕房间一周后,将房内蜡烛吹灭,出门将房门关上,防止邪魔再进房间。"装跳"花费很大,但村民深信可以驱魔灭邪。1949年后,傩班还到5个村庄举行过"装跳"仪式。
丰富多彩的傩舞艺术
上甘傩舞非常丰富,从内容说,既有驱鬼逐疫节目,也有祈福纳吉节目,还有武打技巧节目,保留了汉代百戏演出风格;从形式说,既有独舞,也有双人舞,还有群舞和小舞剧,传承了宋代傩舞娱神娱人的特点。
古朴浑厚的面具造型
上甘傩班在南丰来说面具最多,有2套傩舞面具,每套36角:开山、白只、魁星、钟馗(称黑判官)、小鬼、二鬼、福星、禄星、寿星、张天师、二郎(无三眼)、马元帅(华光)、赵元帅(赵朗,字公明,又称财神)、关元帅(关羽,又称关公)、温元帅(温琼)、周仓、猿精、佛祖、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怀胎和尚(又称大肚罗汉)、瘦骨罗汉、乌眉罗汉、笑眉罗汉、愁眉罗汉、露齿罗汉、白眉罗汉、××罗汉、××罗汉、和仙、合仙、傩公、傩婆、傩崽(作一计算)计72个;另有傩仪面具3角:鹰哥元帅、田螺大王、搜除大仙,后补刻红须判官1角,总计40角76个面具,统称"圣相"。其中猿精一角为被驱的妖孽,请神词中没有列入傩坛神灵之中。
上甘傩面具虽然请过多人雕刻,但仍保留古朴浑厚的造型风格,人兽合一的开山、魁星、小鬼、二鬼、鹰哥元帅、田螺大王等驱疫神只,狰狞凶悍,满脸纹饰;人物肖象的福禄寿三星、和合、傩公、傩婆、大肚罗汉等俗神俗人,端庄秀美,和蔼可亲;头戴战盔的马、赵、温四大元帅(又称"四天降")及周仓等英雄神将,威风凛凛、色彩深沉。
绚丽多彩的服饰、道具、音乐
傩舞服饰有红炮和马甲(吴语称"背心"为"马甲")两种,原为村民还愿赠送,现多折钱由傩班自做。凡大神(称大角、正角)如开山、白只、钟馗、张天师、马赵关温四天将、福禄寿、二郎、佛祖、怀胎和尚、傩公傩婆、鹰哥元帅、田螺大王、搜除大仙等道行较高者,穿红布长袍,下穿便裤。凡小神(程晓角、玩角)如魁星、小鬼、二鬼、合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周仓、猿精、八罗汉等道行较低者,上穿杂色红袍,合领对襟,开跨,领、腋、襟、胯等处加色边,多束腰带;下穿红裤或便裤。两种服饰除分辨角色大小外,还能区别表演:穿红袍者,多跳高档(无下蹲动作),动作徐缓、潇洒;穿马甲者,或跳矮档(有下蹲动作),或参加武打与杂技表演,动作激烈、粗犷。头巾又称包头,为一尺二寸四方红布,四角分别写有"清、源、祖、师"四字。
道具有45种,可分两大类。傩为武装驱鬼逐疫,因此兵器、巫具很多,如钺斧、长戟、枪、鞭、关刀、腰刀、锤、叉、棍棒、长棍、钯、玉环、木剑之类武器,纸钱、爆竹、圣筶、桃枝、竹枝、竹弓、铁链、香炉、五色令旗(红、绿、黑、蓝、白)、黑巾、红巾、草鞋、量斗、谷桶、大米、纸煤火把等巫具;傩舞表演神人故事,故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品不少,如笔、斗、簿、酒壶、酒杯、手巾、苎仓、团扇、马扎凳(可折叠)等古代用品;朝简、如意、宝扇、寿杖、佛帚、经担等神人宝物等。
跳傩时伴奏乐器有小板鼓(又称博鼓、夹鼓)、大锣、小锣,演奏时轻松活泼。傩神殿"解傩"表演时加堂鼓、铙钹、碗锣,演奏沉稳缓慢;最后跳仪式舞时,加快节奏和强度。无专门乐手,多由老弟子兼任。
内容丰富的傩舞节目
上甘傩舞非常丰富,"全堂傩"、"常规傩"和"解傩"的节目都不相同,这里只能作简单介绍。全堂傩节目9个,依次为:(1)《开山》独舞,表现驱疫之神开山的威武与潇洒。(2)《魁星》独舞,表现文运之神魁星的激情与豪放。(3)《判官醉酒》(又称《跳判》)三人舞,借小鬼、二鬼与钟馗醉酒戏耍舞蹈,反映神鬼之间的关系与世俗人情。(4)《猢狲悬梁》技巧舞,表演猢狲翻弄火纸铁叉和在单杠、双杠上的各种灵巧动作。(5)《福禄寿》多人舞,表现福禄寿三星与部属魁星、财神、和合等各献宝物一起下界降福于民。(6)《取经》多人舞,表演唐僧取经途中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徒弟的简单故事。(7)《演罗汉》技巧舞,表现怀胎和尚(大肚罗汉)虔诚礼佛和摔八罗汉一同练武的情景。(8)《傩公傩婆》(又称《牵拖》)双人舞,表演傩婆教傩公织布,傩公教傩婆礼仪,两人疼爱傩崽,相亲相爱,舞蹈将甘坊村民纺麻织布的生产、生活融入其中。(9)《张天师召将》群舞,表现张天师召集四天将捉拿猿精、斩妖灭邪的内容。
为本坊跳"常规傩"的小节目另有4个:(1)《白只》双人舞,两弟子戴同样面具,同样一手持方天画戟,一手作毫光诀,合面上场,相对舞戟。与《开山》相似,也是驱逐鬼疫的舞蹈;(2)《关公》独舞(又称《单关》),关公持大刀挥舞,表现驱魔大帝的威武与雄壮。《召将》中的关元帅,因有随从周仓,称为《双关》;(3)《判官刷簿》双人舞,表现判官在小鬼协助下,用笔将生死簿上姓名涂抹干净,为主人全家诞生增寿。此舞蹈用红须判官面具,与黑须判官钟馗有别;(4)《财神发店》独舞,赵公元帅左手持元宝,右手拿铁鞭,挥动舞蹈,祝愿主人家发财致富,是专为圩街商店跳的节目。失传的节目《关平对印》(一说《关平对刀》),内容不详。"解傩"仪舞节目3个,前面已述。
清代南丰戏班活跃,武术盛行,上甘弟子有的学过戏,有的学过武,在傩舞中自然揉合进去。在演出中插入的技巧节目,增加了观赏性,活跃了表演气氛。
积淀深厚的上甘傩文化
上甘大傩在历史进程中,不仅保留了原生形态特征和独立品格,而且以博大的胸怀,融合了儒、道、释文化因子,并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傩的原生型态和上甘傩的独立品格
不少学者认为: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活动和图腾崇拜以及巫术意识有关。原始人为了狩猎成功,常常伪装成动物接近野兽,并发动袭击,取得猎物。这种伪装驱赶式的活动,演变为原始假面驱赶式巫舞,进而发展为傩仪雏形。上甘的"解傩"逐疫仪式,正是这种原始假面驱赶式巫舞的延伸,是早期原生野性型态的反映,它作为傩的主要形态一直保留至今。《礼记·月令》记载:季冬"大傩""出土牛,以送寒气。"农历十二月为丑月,丑为牛,故作土牛送大寒,其目的是抑止寒气和阴气对人和来年农业生产的侵害,它关注的是人类生命和生存问题。上甘傩同样关注人丁兴旺和谷物丰收,"解傩"时跳《傩公傩婆》和《二郎发弓》仪式舞,目的是祈求子孙繁衍;傩神殿塑土地神像,衣袍腹前面"白兔衔桃枝"图案,兔能多产,桃枝避邪,其图意是祈祷谷物丰收,人丁繁衍。上甘傩求子祈丰的宗旨深深烙上了农耕文化的印记。
《周礼》"夏宫"记载:傩的表现形式是方相氏执戈扬盾,帅百隶时傩。这种武装逐疫形式,被上甘傩发展为众多神灵和英雄神将逐疫仪式,参加"装跳"逐疫的有张天师、马赵关温四天将和两个猢狲,参加"解傩"逐疫的有鹰哥元帅、田螺大王和搜除大神,跳驱疫舞的还有开山、白只、钟馗、大鬼、二鬼、判官、二郎和周仓,傩坛上陈列的那么多神像,威风凛凛,人都不敢藐视,何况鬼疫邪魅。上甘傩庞杂的神灵角色,是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体现。
汉唐后,傩向世俗化娱乐化发展,民间傩舞出现新的角色,除唐代《秦中岁时记》记载的傩公、傩母外,敦煌傩歌伯2569"二郎伟"还提到"钟馗、白泽,统领居仙"。上甘傩舞《傩公傩婆》、《钟馗醉酒》和《白只》是唐代遗传的节目。特别是《白只》为上甘独有。白只即白泽神兽,原形为海豚,南朝《瑞应图》说黄帝轩辕氏巡游东海时见白泽神兽,能人言,知万物之精,是祥瑞之兽,又是避邪之物。上甘傩传承的这些傩舞节目,保留了唐代民间傩舞特色。
甘仙师的杨名与上甘傩的道教色彩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南丰是道教盛行之地,汉代了溪附近的紫霄山有方士修炼,唐代了溪甘仙师名扬南丰,宋代南丰人王文卿创立的神霄符箓派深得崇道黄帝宋徽宗赏识。到明代,那个捐助甘坊傩神殿甘时文的表哥甘时润,又"雅好道术","尝运掌心雷以击妖"。《甘氏族谱〉记载,他还"以三十金修葺崇仙观,复施田二十五石,以瞻道流。"道教与傩在发生学上本有相同渊源,甘氏崇信道教,当然要在他们控制神傩中纳入道家的信仰和内容。
首先是道教人物登上了傩坛。傩神殿主神灌口二郎本为治水英雄李冰,后被道教捧出来的灌口二郎清源真君赵昱搅得含糊不清,只好不称其名。道教始祖张天师原也不是傩坛主角,当《召将》列入傩舞节目后,张天师和马赵关温四天将成了驱疫斩妖的主力,外访跳傩,必跳《召将》逐疫。《装跳》仪式更是张天师的专利,由他直接率众斩妖除怪。
其次是道教三官信仰影响了"解傩"形式。道教信奉三官(又称"三元"、"三元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郝罪,水官解厄。上甘"解傩"中的鹰哥元帅、搜除大仙、田螺大王是上甘古傩独有神只,但仿道教三官形式而组合,象征天、地、水神联合驱疫。
再者是道教的斋醮仪式渗入之中,如傩殿设傩坛,开箱用剑决,出神用火决,催神有存想,请神诵祝愿,跳傩画符讳,解傩念咒语,辞神捧香炉,送神画"鬼罡"班师用劝决等等,这些符箓咒决都是从道教科仪中引进来的。
佛教的渗入与上甘傩的佛家内容
佛教是外来文化,被中国改造而纳入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南丰佛教传入较晚,但传播很快,从初唐永安寺的创立到唐末,《南丰县志》记载的有67座寺院。甘坊虽无佛寺,但反映佛家内容的《演罗汉》和《唐僧取经》还是挤进了上甘傩舞之中。《演罗汉》是一个技巧节目,其中大肚罗汉一人表演虔诚礼佛,他和八大罗汉演武,即传承了汉代百戏演出风格,又传达佛教思想。佛教认为,罗汉等级仅次于菩萨,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不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上甘村民生子请傩班"参伢仔"时,都喜欢跳《唐僧取经》,意在祝愿孩子将来功德圆满。
御史公《规训》与上甘傩的儒家礼仪。儒家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正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民间傩文化不能不受其影响。宋代以来,南丰儒学盛行,至清末中进士者368人,其中甘坊就有18人,特别是明代御史甘霖,他所作的《御史公规训》一直刊刻在《甘氏族谱》中,规范了甘坊五百多年,也影响上甘傩五百多年。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宣扬读书致仕。《御史公规训》"家教"说:"子姓当以延师教子第一事,世家大族,全赖读书人维系纪纲。"他虽说"读书不专为进取功名",但可匡持风俗,知礼明义,继往开来,致君泽民。读书中举,荣宗耀祖,是世人追求的目标。上甘傩引入《福禄寿三星》节目,其中"魁星点斗"和"天官赐福"
二是遵循儒家礼仪。《御史规训》"礼俗"说:"俗之美者,惟礼可以成之;俗之恶者,惟礼可以易之。"从周代至两宋,傩都列入官方礼仪之中,明代也一度恢复傩礼.上甘傩自然按儒家礼仪规范。孔子说:"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向傩神祈福就要按礼献供,讨好神灵。上甘傩神殿"解傩",神坛前要摆鱼、肉、鸡三牲供品及干茶、素酒、素饭、糍果等。请神词说:"果盒礼酒,珍馐美味列在众神座前,统祈欢容笑纳,莫为责怪"。《史记·封禅书》说:"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祈可得而礼。"上甘傩神殿"解傩",晚饭前以乐催神六变(演奏一遍称"一变")、晚饭后以乐催神九变的仪式,正是按《周礼·大司乐》所载:六变"天神皆降",八变"地只皆出",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的礼仪制度执行的。
三是反对邪术巫祷。《御史规训》"礼俗"说:"遇有疾病,当小心审求医药,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一切迎神赛会,聚众烧香,私立庵观,朝廷俱有禁条,不得以此煸诱愚民坏乱地方。"甘氏祖先甘凝是符箓道派的樕封真人,傩班正印虽然要传承一些巫术,"解傩"时也有一些符咒,但都在甘氏家族允许范围之内。但上甘没有迎神赛社之举,傩人不搞巫术表演,正印不为人降神治病,弟子都是农民,没有巫师之类活动。
四是提倡俭朴节约。《御史规训》"礼俗"规定:"岁时会饮当从简洁,肴菜六品,一汤、一糍,酒以杯之大小分量而饮,断不可行令点烛。饮食糜费,何不惜之。"这虽是对"会饮礼"而言,但也贯到傩事活动中。每次"解傩"结束,弟子聚餐伙食都很简单,除一些猪肉外,就是豆腐、白菜、萝卜之类,从不大吃大喝,也不行令划拳。只是贵客来时,备上一点低档酒。弟子跳傩在村民家里吃饭也不讲究吃喝,一些好菜留还给主人待客。
五是极端轻视妇女。《御史公规训》"礼俗"又说:"男位乎外,女位乎内,此定分也。故妇女不得宴饮,不得登山入庙。虽乡居,悉系宗族,自亲房贺正婚外,不得时常来往及通衢行往,责在其夫与子。如有违者,尊长须戒谕之。这条规定,暴露了儒家极端轻视妇女的思想。反映在上甘傩事中,是妇女不准参加傩礼活动。傩神殿"解傩"之夜,路上插香后,妇女不准行走,更不准进殿观傩,甚至傩神殿弄饭都没资格,至今仍然如此。
上甘傩可确认的时间有五百多年了,它承载远古的文明信息,粘附儒道释的文化内容,步履蹒跚地走来。它毕竟苍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渐离我们的视线。2001年7月,香港凤凰中文卫视台和天津电视台摄制的《寻找远去的家园》将它拉回到我们的视野,同年上甘村6名傩舞艺人参加了天津电视台的首播仪式,人们开始关注它,学者进村考察它,村民积极保护它。我们欣喜地看到:上甘傩班吸引了十多个年轻弟子跳傩,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题写的"傩神殿"匾额已经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