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安康清真寺

安康清真寺位于城东南篦子巷内。 破相消殖笑互得亲据寺内碑文记载,古寺创于元代,历尽沧桑。明万历十一年(15来自83年)和清同治元年(1862年)遭变面参观适试式待洪水、兵乱。

  • 中文名称 安康清真寺
  • 地址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东城篦子巷
  • 始建年代 元代
  • 邮编 725000

历史沿

初建

  创于元代

修缮重建

  几经重建,才得以保存、1983年7月31 日又遭洪水冲击。1984年价提陕西省民委拨款维修。使古寺焕然一新。

历史渊源

  元代最早来安康的回族穆斯林是西安小皮院马姓,开始在汉江南岸,拓荒种枣,以牧宰牛羊,经营皮张为业,世称"枣园马"。由于安康是山货土特产商品的集来自散地,此后,南京水西门等地各姓回民陆续前来,以刑身经营茶叶、牛羊皮、药材等,对繁荣安康市场,发展山货特产起过重要作用。因回民全民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进入安康之初,只在汉江边沙滩上做礼拜,后集聚定居者日多,便在城内修建清真寺。

  明洪武十二年(137360百科9年)赛义德(后人称赛伊巴巴)从南京迁居安康,在城内寺讲经传教,为安康第一任阿訇,无常后葬于安康老坟石板房,后代改称马姓。亦称马海提不。第二任阿訇茶巴巴,本姓马,甘肃人,来安康经营茶叶,有丰富的伊斯兰学识,被穆斯林品模现浓准质烈班杨留群众留住,任城内寺阿訇。他制些烟者束注意培养伊斯兰人才,无常后葬于老坟花栏子墙。第三任阿訇阎伊玛目则粉肥含感因始找计收,注重寺坊建设,无常福便粮料圆北后葬回民老坟地。历史上把城内寺称为"阎坊",现在安康的阎姓,为其后裔。他们是被安康众穆斯林世代赞颂的三位大阿林,称为三为巴巴。

  随着人口的发展,明代建立南寺。其建造式样错落有致,清静幽雅。清朝初年建立北寺,规模仿照南寺,庄严肃穆,和重修的城内寺,同为安康穆斯林早期宗教活动场所。至民国十年(1921),安康城关先后建立清真寺七界发六吗和座。十二年(1923)马遇道阿訇(甘肃人)朝觐归来,任城内寺教长,经他倡议,众穆斯林赞同,热心捐资,仿照麦加样式,犯混省声派群极我在城内寺建立三十六米高,五层六面圆顶体邦克楼,式样宏伟壮观。每日五番礼拜前,满拉登楼高念"邦克"召唤穆斯林上寺礼拜,声闻全城。(邦克楼于1983年7月31日被安康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后在原址重建邦克楼。

  清顺治年间,禹开玄从渭南避乱来安,定居在越梅东铺的越河岸,称为禹家湾,此后,又迁来他姓穆斯林,先后建立岭西、岭东两寺;岚河穆斯林建立马家湾清真寺,安康城乡共建清真寺氢双径叫十座。

  清光绪二十年(1894)赵真学(甘任集武儿接乎世击位肃武都人)阿訇,来安康北寺任教长,传经授徒,培育的伊斯兰人才。赵阿訇三次赴麦加朝觐,两次随同朝觐的安康伊斯兰教徒有三十多人。

  清朝末叶马万技责背福(甘肃东乡族),又称马果园,从麦加朝觐归来,目睹中国回民教门,有掺杂风俗,违背教法,便从事革俗,称为新教(伊赫瓦尼派)。民国二年(1913)马万福来安康任北寺教长,宣传伊赫瓦尼,即以"尊经革俗"、"凭经立教"为宗旨,尽生平学识,致力于讲学,使得伊赫瓦尼影响逐步扩大。至此安康有新教(伊赫瓦尼)、老教(格底目)之分。以城内寺、兴文寺、西寺为新教,以南寺、北寺、新城寺、中寺为老教。

  两派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规模建制

果乙振丰景研眼联  在门厅上,两座绿色拱形大圆顶,分居两侧,正中是一座飞檐四出、雕梁画栋的六角宣礼塔,塔顶装有象征伊斯兰标志的银色月牙,与大殿拱形圆顶上的月牙相辉映,使整体建筑更具伊斯兰特色。伊黑瓦尼教礼创始人马万福曾任过该寺教长。

安康清真寺

  安康市汉滨区东关居住了许多回族群众,几百年来,共有城内寺、兴文寺、西寺(新教)、南寺、北寺、新城寺、中寺(老教)。一般所称"安康清真寺"即指"中寺",也就是上文所介绍的寺。

  清真来自寺内银杏参天,一派肃穆庄严气势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回民做礼拜的场所,故又称礼拜寺。不少地方都有这一建筑,但安康城内这座清真寺的结构、造型及其宏伟堂皇是不多见的。清真寺坐360百科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内,相传这座除简没药指指硫图板得清真寺始建于唐,经考证为明代建筑。

地理交通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东城篦子巷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