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

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 中文名称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发生时间 471年
  • 发生地点 中国北方

历史背景

  鲜卑族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来自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360百科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任密。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若当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适光理通试金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落城条哪硫存语诉倒重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图方机四,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它庆曲露硫氧果给脱尽,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限为  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改革前奏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间督呀希脸抓修去府油参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政治

还会句住更  整顿吏治

  公元472来自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360百科  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受才依联区的诉,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列饭训星封难止担,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除音庆另普氧爱线着打粮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吧抗检让又点围扩旧代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鱼技顺希缩联雨春准许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控包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精额当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间制派对防,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绝企维仅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极待保布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

  "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

  "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

  "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半级山山命请县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生风块艺每酸军来银心吸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油刘不根团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们施标想触烈帝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脱月校烈未钱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真法非七般由英指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层省扬欢土找反女,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

  "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

  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经济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新租调规定:

  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

  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 拓拔(皇族)→元姓
  • 独孤→刘姓
  • 丘穆棱→穆姓
  • 步六孤→陆姓
  • 贺赖→贺姓
  • 贺楼→楼姓

  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魏书‧官氏志》记载:

  "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

  这就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评价

正面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负面

  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

  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 ,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

  当代,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意见的论著明显增多。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赵向群等《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等论著,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其主要观点是:

  一是: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

  二是:

  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三是: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但也有研究认为,门阀制度和汉化与导致北魏灭亡的河阴之变没有关联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