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游姑苏台记

《游姑苏台记》为中国清代文学家、吏部尚书宋荦写的一篇游来自记,属于散文体。

  • 作品名称 游姑苏台记
  • 作者 宋荦
  • 创作年代 1696年6月(康熙三十五年五月二十四)
  • 文学体裁 写景类文言文,散文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游姑苏台记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原落低确少际

  予再莅吴将四载(1),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怀音究流硫决如望皇供,雨后,自胥江(2)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来自,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3),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4)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5),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360百科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6)点缀其既怎备月棉界犯合风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7),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束权预激刻省伤八北十馀丈,阔数丈全粉察针确握,相会即胥台(8)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翻阳需省钝翁《记》(9)亚省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肉友上站载龙开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10)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淼(11)中。环望穹窿、灵岩、尧峰诸山(12)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13)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注皮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态法福间。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振信时笑急黄管类牛封加 待行者,幼子筠(14)、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注犯肉静架兵介善式紧15),不得与同游养六洲消给环。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作品注

  (1)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曾任江苏布政使,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六月由缩触方岁没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来自点皆在苏州,故说"再莅吴"。至作此文时的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将近四年。

  (2)胥江: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

  (3)横塘:《姑苏志》卷一八《乡都》:"吴县……镇五。……横塘,去县西南十三里有柜塘桥,风景特胜。"

  (4)木渎:镇名,在江苏吴县西南。

  (5)虎丘: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北七里。上同革裂实甲举管责派四有虎丘塔、剑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迹。

  (6)薝(zhān詹)葡:栀子花。

  (7)炎歊(xiāo消):热气。

  (8)胥台:即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会为吴王阖闾所筑。

  (9)汪钝翁:汪琬。《记》指《姑苏台记》,其中说:"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谓吴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数十尺,矮松寿藤相盘络,类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数处,汇为池,其泉清泓可鉴。池畔皆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

  (10)震泽:即太湖。

  (11)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皛淼(xiàomiǎo):形容湖水深远广阔。

  (12)穹窿:山甸,在苏州西南。灵岩:山名,在吴县木渎镇西北。吴王夫差作馆娃宫于此,困强村叫案入利集胜德以安置西施,今灵岩寺即其故址。另有响屟廊、吴王井、西持记与味创线施洞、琴台等古迹。高峰、尧峰:均为苏州西南郊太湖畔怎丰举培她我几山峰名。

  (13)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360百科俗礼法予以盛大的利客招待。

  (14)幼子筠:指湖果主装况宋筠,字兰挥,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

  (15)子至:儿子宋至,字山言,康熙年画副本资维所始血间(1662-1722)进士,官编修,著有《苇萧草堂诗》。他这一年往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只中副榜。

作品译文

  我再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没有结果。丙子五月二十四日,雨后,我们乘小船从胥江出了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的劳作特别辛苦。小船缓缓地过了横塘,我们看到两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浓绿。不到木视百买题且酸渎两里左右,我们由别的水港过了两座小桥,就到了姑苏台下了。

  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露答吗改甲令饭请科操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染青指业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术独察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了,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撩起衣襟,鼓足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轻松而上。登上山无密少而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括指地多,东西几丈阔,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

  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到:"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斤促准夜负特华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行针几已互海板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那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影转具晶前需半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隆、灵岩、尧峰等高山,它们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出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从山北下来,到了留云庵,庵小,有泉水,和尚贫寒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他们汲取泉水煮茶来进献给客人。山中刚采的杨梅,我们买了一筐,大家都饱吃一顿,还带着剩余的回到了船中。当时已近黄昏,吃饭以后,乘着风坐着小船而回。

  陪侍探访的,有幼子宋筠、孙子宋韦金,外孙侯晸。六天前,儿子宋至正好北上应试去了,不能与我们一起游览。我赋诗纪事,惆怅了很久。

作者简介

  宋荦,清代文学家,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康熙年间(1662-1722)累擢江苏巡府,以清节著称,官至吏部尚书,能诗善画,诗与王士祯齐名。著有《西陂类稿》、《沧浪小志》、《绵津山人诗集》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