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氯乙烯

氯乙烯,又名乙烯基氯,化学式是C2H3Cl,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高来自分子化工的重要的单体。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360百科,氯乙烯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

  • 中文名称 氯乙烯
  • 外文名称 Vinyl chloride
  • 别名 乙烯基氯
  • 化学式 C2H3Cl
  • 分子量 62.498

历史沿革

  1835年法国人来自V.勒尼奥用氢氧化钾在乙醇溶液中处理二氯乙烷首先得到氯乙烯。20世纪3360百科0年代,德国格里斯海姆电子公司基于氯化氢与乙炔加成,首先实现了氯乙烯的工业生产。初期,氯乙烯采用电石,乙炔与氯化氢催化加成的方法生产,简称乙炔法。以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氯乙烯的字也合成迅速转向以乙烯为原料的工艺路线。194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发了二氯乙烷法。为了平衡氯气的利用,区离钱伟头务变实继区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又开发了将乙炔法和二氯乙烷法联合生产氯乙烯的联做下最分所合法。1960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发了乙烯经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方法,并和二氯乙烷法配合,开发成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的完整方法,此法得到了迅速发展。乙炔法、混合烯炔法等其他方法由于能耗高而处于逐步被淘汰的地位。

生产方法

  乙烯、乙炔和混合烯炔法的参航定特点如下:

乙烯氧氯化法

  工业生产氯乙烯的主要方法。分三步进行(见图):第一

  步乙烯氯化生成二氯乙烷;第二步二氯乙烷热裂解为氯乙烯及氯化氢;第三步乙烯速试阶尼、氯化氢和氧发生氧氯化反应生成二氯乙烷。

氯乙烯的生产

  ①乙烯氯化 乙烯和氯加成反应在液相中进行:

  CH2=CH2 +Cl2→CH2ClCH2Cl

  采用三氯化铁或氯化铜等作催依消红观武便研奏烧未在化剂,产品二氯乙烷为反应介质。反应热可通过冷附从此画调冷却水或产品二氯乙烷汽化来移出。反应温度40~110℃,压力0.15~0.30MPa,乙烯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9%以上。

  ②二氯乙烷热裂解 生成氯乙烯的反应式为:

  ClCH2CH2Cl→CH2=CHCl +HCl

  反应是强岩呢烈的吸热反应,在管式裂解炉中进行,反应温度500~550℃,压力0.6~1.5MPa;控制二氯乙沉让象胡依侵齐传烷单程转化率为50%~70%,以抑制副反应的进行。主们山要副反应为:

  CH2=CHCl→HC≡CH+ HCl

  CH2=CHCl+ HCl→ClCH2CH2Cl

  ClCH2CH2Cl→C2H2 +2HCl

  裂解产物进入淬冷塔,用循环的二氯乙烷冷却,以避免继续发生副反应。产物温度曲如住附着县否沉宽助冷却到50~150℃后,进入脱氯化氢塔。塔底为氯乙烯和二氯乙烷的混合物,通过氯乙烯精馏塔精馏,由塔顶获怎配预杂看继若满价得高纯度氯乙烯,塔底重组分主要为未反应的粗二氯乙烷,经精馏除去不纯物后,仍作热裂女况供很石钢温办此呢解原料。

  ③氧氯化反应 以载在大青γ-氧化铝上的氯化铜为催化剂,以碱金属或碱土金自孔宜督的需蒸打属盐为助催化剂。主反应式为:

  CH2=CH2 +2HCl+1/2 O2→ClCH2CH2Cl+ H2O

  主要副反应为乙烯的深度氧化江露冲用参识它(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和氯乙烯的氧氯化(生成乙烷的多种氯化物)。反应温度200~230℃,压力0.2~1MPa,原料乙烯、氯化氢、氧的摩尔比为1.05:2:0.75~0.85。反应器有固定床和流化床两种形式,固定床常用列管式反应器,管内填充颗粒状催化剂,原料乙烯、氯化氢与空气自上而下通过催化剂床层,管间用加压热水作热载体,以移走反应热,并副产压力1MPa的蒸汽。固定床反应器温度较难控制,为使有较合理的温度分布,常采用大量惰性气体作稀释剂,或在催化剂中掺入固体物质。二氯乙烷的选择性可达98%以上。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乙烯氧氯化反应时,采用细颗粒催化剂,原料乙烯、氯化氢和空气分别由底部进入反应器,充分混合均匀后,通入催化剂层,并使催化剂处于流化状态,床内装有换热器,可有效地引出反应热。这种反应器反应温度均匀而易于控制,适宜于大规模生产,但反应器结构较复杂,催化剂磨损大。

  由反应器出来的反应产物经水淬冷,再冷凝成液态粗二氯乙烷。冷凝器中未被冷凝的部分二氯乙烷及未转化的乙烯、惰性气体等经溶剂吸收等步骤回收其中二氯乙烷。所得粗二氯乙烷经精制后进入热解炉裂解。

  乙烯氧氯化法的主要优点是利用二氯乙烷热裂解所产生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从而使氯得到了完全利用。

乙炔法

  在氯化汞催化剂存在下,乙炔与氯化氢加成直接合成氯乙烯:

  CH≡CH+HCl→CH2=CHCl

  其过程可分为乙炔的制取和精制,氯乙烯的合成以及产物精制三部分。

  在乙炔发生器中,电石与水反应产生乙炔,经精制并与氯化氢混合、干燥后进入列管式反应器。管内装有以活性炭为载体的氯化汞(含量一般为载体质量的10%)催化剂。反应在常压下进行,管外用加压循环热水(97~105℃)冷却,以除去反应热,并使床层温度控制在180~200℃。乙炔转化率达99%,氯乙烯收率在95%以上。副产物是1,1-二氯乙烷(约1%),也有少量乙烯基乙炔、二氯乙烯、三氯乙烷等。此法工艺和设备简单,投资低,收率高;但能耗大,原料成本高,催化剂汞盐毒性大,并受到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条件限制,不宜大规模生产。

乙烯直接氯化法

  这是石油化工发展后以石油为基础开发的生产工艺。此法的最大缺点是伴随反应生成了大量的1,2-二氯乙烷,产率较低。

  CH2=CH2+Cl2→CH2=CHCl+HCl

乙烯氯化裂解法

  这是为解决乙烯直接氯化法存在的问题而开发的生产工艺,此法产率高。

  CH2=CH2+Cl2→CH2ClCH2Cl

  CH2ClCH2Cl→CH2=CHCl+HCl

乙烯氯化平衡法

  比较乙烯氯化裂解法和乙烯氧氯化法,可以发现,乙烯氯化裂解法产生氯化氢,乙烯氧氯化法消耗氯化氢。如果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乙烯氯化裂解法和乙烯氧氯化法的第一步按照一定的比例生产,可以使氯化氢变为中间产物,这是世界上生产氯乙烯的主要方法。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氯乙烯生产将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混合烯炔法

  该法是以石油烃高温裂解所得的乙炔和乙烯混合气(接近等摩尔比)为原料,与氯化氢一起通过氯化汞催化剂床层,使氯化氢选择性地与乙炔加成,产生氯乙烯。分离氯乙烯后,把含有乙烯的残余气体与氯气混合,进行反应,生成二氯乙烷。经分离精制后的二氯乙烷,热裂解成氯乙烯及氯化氢。氯化氢再循环用于混合气中乙炔的加成。

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来自洗皮肤。就医。

  360百科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五算调吸交构安满假宁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老愿今密。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鲜激略尽型唱迅经求黄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斗政后督营企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倍川兴是延混子误便地去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阶继既做状套教为须,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批口半既甚。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便植而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该圆吧些风企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你振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石击但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管理信息

  操作管理: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转道号胞频期眼把争执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在治弱草模收胞传亮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矿球此为罗玉造管理:储存于阴凉难剧散重呀病、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木神践片甲运输管理: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应急医疗

  诊断要点:

  ⑴明确的接触史。急性中毒多由于抢修设备或意外事故吸入高浓度该品所致。通常多见于聚合釜清釜工。

  ⑵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接触后可很快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序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⑶肝脏损害:少数患者发病数日后出现肝大,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如ALT升高等。

  ⑷皮肤黏膜刺激:皮肤接触该品液体可出现局部麻木、红斑、水肿、水疱,甚至坏死。

  ⑸眼睛接触:可出现怕光、流泪、充血等刺激症状。

  处理原则:

  ⑴患者迅速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眼、皮肤受污染时,应尽快应用大量清水充分冲洗。

  ⑵呼吸停止者,应行人工呼吸,供氧。

  ⑶密切观察,注意防治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时应给予相应对症处理。

  ⑷中毒性肝病治疗可参考内科。

  预防措施:

  该品的生产车间,须做好设备及管道的密闭,注意防火,并加强设备维护保养。聚合釜出料时,宜先用局部抽风;清釜前,釜内先放水,待剩余的氯乙烯气体排出、釜温下降后方可进入,并减少清釜次数,尽量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加强个人防护。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肝脏病、肾脏病、慢性湿疹等,不宜从事该品的生产。有溶骨病变时也须调离。

监测方法

  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⑴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⑵气体速测管(美国梅思安公司产品、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2.实验室监测方法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0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刺激性:无资料

  致敏性:无资料

  致突变性:无资料

  致畸性:无资料

  致癌性:该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无资料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1037

  UN编号:1086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接触限制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10

  前苏联MAC(mg/m3):5/1

  TLVTN:ACGIH 5ppm,13mg/m3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环境危害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氯乙烯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由于其挥发性强,在大气中易被光解,也可被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即能被特异的菌丛所破坏,亦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成苯甲醚、甲醛及少量苯乙醇。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无资料

相关法规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

物质毒性

  编号

  毒性类型

  测试方法

  测试对象

  使用剂量

  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50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

  急性毒性

  吸入

  大鼠

  18 pph/15M

  1.行为毒性--震颤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抑制

  3

  急性毒性

  吸入

  小鼠

  20 pph/30M

  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4

  急性毒性

  吸入

  豚鼠

  30 pph/30M

  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5

  急性毒性

  吸入

  哺乳动物

  200 ppm/18M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6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23400 mg/kg/13W-I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7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30 mg/m3/4H/26W-I

  1.心脏毒性--心律失常

  2.心脏毒性--心电图发生变化

  3.心脏毒性脉冲率发生变化

  8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5000 ppm/7H/52W-I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3.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

  9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400 mg/m3/24H/14W-C

  1.行为毒性--肌肉收缩或痉挛

  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3.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10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28000 ppm/7H/6W-I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脱烷基化,羟基化等)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酶

  11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2000 ppm/8H/92D-I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

  3.血液毒性--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12

  慢性毒性

  吸入

  兔

  9 gm/m3/4H/22W-I

  1.心脏毒性--心律失常

  2.心脏毒性--心电图发生变化

  3.心脏毒性脉冲率发生变化

  13

  慢性毒性

  吸入

  兔

  30 mg/m3/26W-I

  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骨骼肌毒性--骨质疏松症

14

  致癌性

  吸入

  成年男性

  200 ppm/14Y-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15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3463 mg/kg/52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16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1 ppm/4H/52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17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10000 ppm/4H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生殖毒性--胎盘肿瘤

  3.内分泌毒性--肿瘤

  18

  致癌性

  腹腔注射

  大鼠

  21 mg/kg/65W-I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3.胃肠道毒性--肿瘤

  19

  致癌性

  皮下注射

  大鼠

  21 mg/kg/67W-I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0

  致癌性

  吸入

  小鼠

  50 ppm/30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管毒性--肿瘤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1

  致癌性

  吸入

  仓鼠

  50 ppm/4H/30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2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50 ppm/7H/26W-C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管毒性--肿瘤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3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100 ppm/7H/26W-C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3

  致癌性

  吸入

  小鼠

  50 ppm/47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肝毒性--肿瘤

  24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34 mg/kg/3Y-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血管肉瘤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肿瘤

  25

  致癌性

  吸入

  小鼠

  50 ppm/6H/4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6

  致癌性

  吸入

  小鼠

  50 ppm/4H/30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27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250 ppm/2Y-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耳毒性--未报告

  3.肝毒性--血管肉瘤

  28

  致癌性

  吸入

  人类

  300 mg/m3/W-C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肿瘤

  29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5 ppm/4H/52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30

  致癌性

  吸入

  大鼠

  50 ppm/6H/43W-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31

  生殖毒性

  吸入

  成年男性

  30 mg/m3,雄性配种 5 年前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32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100 ppm/6H,雄性配种 26 周前

  1.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

  33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500 ppm/7H,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34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1500 ppm/24H,雌性受孕 1-9 天后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35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500 ppm/7H,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36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250 ppm/6H,雌性受孕 55 天前

  1.生殖毒性--雌性生育能力下降

  37

  生殖毒性

  吸入

  小鼠

  30000 ppm/6H,雄性配种 5 天前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38

  生殖毒性

  吸入

  小鼠

  500 ppm/7H,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39

  生殖毒性

  吸入

  兔

  500 ppm/7H,雌性受孕 6-18 天后

  1.生殖毒性--影响产仔数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