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遗传流行病学

《遗传流行病学》是2008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胡永华。

  • 书名 遗传流行病学
  • 作者 胡永华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6月

内容介绍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研究方法介绍和应用。来自第一章绪论介绍了360百科遗传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简史、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详细介绍了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各类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家族聚集性研省职究、遗传度分析、分离分析、连锁分析、连锁不平衡定位、群体遗传型头国景针弦学、候选基因关联研究以烟制装及遗传交互作用分析;第十二章重点介绍了遗传流行病学在医学与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遗传流行病学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征坚源诉景教山你一七可作为在校本科生与遗传流行病学专业研究生学习遗传流行病学的推荐读物,对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胡永华,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格指歌连随,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北京大学预防医学培训部主任,艾滋病预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液吸米黑那顾末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委、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地区公共卫生科学理事会中国区域主任、图即无观包著等这《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弦毫员立里环副主编、《中华公共卫生卫生管理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多家杂志的编委。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遗传流行病学概述

  一、遗传流行病学的概念

  二、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简介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一、家族聚集性研究

  二、分离分析

  三、连锁分析

  四、关联分析

  来自第四节 研究进展简介

  第二章 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节 遗传学的基本概

  一、遗传物质

  二、细胞的分裂活动

  三、突变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流行病学中的重要概念

  二、疾病频率的测量

  三、流行病学研究的类型

  四、关联的测量

  五、流行360百科病学中的偏倚

  第三节 遗传流行套印却鸡非犯营鱼停威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棉款还经滑名呀湖专济规孟德尔遗传

  二、帝属满新进烟层举里货群体遗传学

  第三章 孟德尔式遗传的原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家族性、散发、遗传性和拟表型

  二、表型、基因型和外显率

  三、显性、隐性、共显性及剂量依赖的龙做体胶信负加性作用

  第二节 死存单一位点的孟德尔式遗传

  一、孟德尔式遗传定律

  二互激样血号到、配子及子代基因型的确定

  三、人群等位基因频率

  第三节 多位点的孟德尔遗传

  一、复等位基因位点

  二、两位点的孟德尔式遗传

  三、家系谱图的绘制

  第四节 常染色体遗传病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宜信农到由传病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第五节 伴性遗传

  一、沿拿步字性染色体的遗传

  二、以X连锁遗传病为例说明

  第四章 家族聚集性般续效丰线执责演互妒直研究

  第一节 家族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研究表型

  二、遗传关系和基因同一性

 罪环虽船 三、家族危险性

  四、疾病家族史

  五、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重叠

  第二节 家族研究的设计

  一、一般原则

  二、含家族组分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以人群为参照的病例研究

  四、固定亲属组

  五、养子研究

  六、家谱图

  七、家族聚集性的随机化检验

  第三节 家族聚集性的测量指

  一、相对比和率差

  二、家族史得分

  三、家族危险性

  四、亲属龙制间疾病状况的独立性检验

  第四节 家族聚集性原因的识别

  一、输秋西比画很指草接散采研究设计

  二、分析方法

  三、家族研究中协变量的校正

  第五节 连续表型的家系关联

  第五章 遗传度分析

  第一节 遗传度的概念

  一、定义

  二、用简单线性模型估计遗传度

  第二节 方差组分模型

  一、遗传方差组分

  二、环境方差组分

  沙厂乐宁权卷济至斗三、根据亲属资料估计方差组分

  四、方差组分估计的一般性方法

  五、方差组分模型的诠释

  第三节 通径分析

  一、通径模型的构建

  二、通径系数的估安笔三东义检列样具

  三、通径模型的诠释

  第四节 质量性状遗传度的估计

  一、风险函数的含义

  二、与方差组分模型的比较

  三五感齐怕装、与通径模型的比矛见刘安业坚先修哥

  四、多因素模型对再发风险的估计

  第六章 分离分认争

  第一节 分离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分离分析中家系的确证和收集

  一、家系的确证

  二、序贯抽样

  第三节 经典分离分析法

  一、基本原理

  二、确证校正和估计分离比

  三、样本含量

  四、关于确证校正的其他问题

  第四节 综合分离分析

  一、定义基本参数

  二、计算似然函数

  三、确证校正

  四、Class D回归模型

  五、选择最优模型

  第五节 分离分析的局限性

  第七章 连锁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连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二、连锁分析的过程

  三、连锁分析的分类

  第二节 连锁分析的遗传学基础

  一、减数分裂

  二、重组和作图函数

  三、血缘一致性和状态一致性

  第三节 连锁分析的方法

  一、直接计数法

  二、LOD值法

  三、亲属对方法

  四、连锁分析方法的选择

  五、连锁分析研究设计相关的问题

  第八章 连锁不平衡定位

  第一节 连锁不平衡

  一、连锁不平衡的定义

  二、导致遗传标记物与致病基因间连锁不平衡的机制

  三、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第二节 连锁不平衡定位机制

  一、连锁不平衡定位的基本思想

  二、对连锁不平衡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种机制

  第三节 连锁不平衡定位参数模型

  一、评估致病基因的经验方法

  二、单体型共享方法

  三、基于合并的参数方法

  四、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多少连锁不平衡

  第四节 单体型区块与连锁不平衡

  一、单体型

  二、单体型区块

  三、单体型区块与连锁不平衡

  第九章 群体遗传学原理

  第一节 单个位点的基因分布

  一、大群体中的Hardy-Weinberg平衡

  二、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应用

  三、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四、近婚系数

  第二节 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布

  一、连锁不平衡的起源

  二、连锁不平衡的衰减

  三、连锁不平衡的估计

  第十章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第一节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一、易感基因与候选基因

  二、关联和连锁不平衡

  三、人群分层

  四、表型和中间表型

  五、关联研究中表示关联强度的指标

  第二节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的设计类型

  一、队列研究设计

  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三、以家庭为基础的关联分析

  四、基因组关联分析

  第三节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候选基因的选择

  二、候选基因关联研究样本量的选择

  三、基因分型与表型测量

  四、关联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十一章 交互作用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设计

  一、交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的研究设计类型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一、Logistic回归模型

  二、多因子降维法

  三、组合法

  四、随机森林法

  五、集合关联法

  六、神经网络模型

  第三节 交互作用的研究前景

  一、交互作用分析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二、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进展

  三、系统生物学的兴起

  第十二章 遗传流行病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第一节 遗传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一、疾病筛查和诊断试验评价

  二、疾病异质性研究

  三、疾病自然史研究

  四、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第二节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一、疾病预防的策略

  二、以家系为基础的预防

  三、以人群为基础的预防

  第三节 遗传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节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索引

流行病学发展

  我国遗传流行病学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1. 1980年,钱宇平、徐君佩、沈福民等先行者对遗传流行病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着手向国内介绍这一新的领域。2. 1985年6月在北京医科大学举办了第一次遗传流行病学的学习班。聘请了美国夏威夷大学C.S.Chung教授授课,讲述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同时成立了中华流行病学学会遗传流行病学学组,钱宇平教授为顾问,沈福民教授为组长。从而在我国开创了遗传流行病学的新的历程。北京医科大学翻译了N.E.Morton和C.S.Chung等人1978年出版的"Genetic Epidemiology"一书作为参考书。

  3. 1988年12月在上海医科大学举办了第二届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C.King教授做了关于遗传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同年早些时候(1988年3月),马慰国、吕宝忠主编的《遗传流行病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遗传流行病学的专著。

  4.进入90年代以后,先后相继出版了几本影响较大的专著:①遗传医学(1994);②医学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数据分析(1996),同时,作者推出了一套遗传流行病学分析的工具软件PPAP;③医学遗传数理统计方法(1998)。

  5.第二届学习班后,时过1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遗传流行病学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群体遗传学学组于1999年6月28日~7月2日在上海医科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暨学术交流大会。除国内专家外,还聘请了留学人员及外宾讲座。6.北京医科大学钱宇平教授的研究生卜向东是我国第一位以遗传流行病学的课题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体血压、血脂水平影响程度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钱宇平教授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米明壁教授联合带的研究生陈伟是我国第一位以遗传流行病学的课题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心肌梗塞皮纹学研究"。

  其后,上海医科大学徐志一教授和沈福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孟炜(他的论文题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等亦相继学成毕业。

  华西医科大学张思仲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胡应(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分析")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师从沈福民教授,是我国第一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学者,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原发性肝细胞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1994)。

发展存在问题

  存在的问题

  遗传流行病学在我国虽然有了可喜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许多新的学科来说,发展比较缓慢。主要问题有:

  1.缺乏方法学本身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的研究。

  2.应用范围窄,研究病种少。

  3.研究人员少,队伍单薄。全国发展不平衡,主要力量集中在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哈尔滨、济南、西安等地区。

  4.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不普及,绝大部分应用的方法简单,许多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分析。

  5.理解肤浅,多数人是在"照猫画虎"。如对家族史的理解,如在家系调查中常常忽略家系资料的完整性、较早世代成员的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疾病在较高年龄发病的问题。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常忽略家族史的真实性,以及控制各种可能的混杂因素。

  此外,关于病例与对照的可比性问题。病例亲属的发病率或患病率应当与可比的非病例的亲属的发病率或患病率比较。有某病家族史的队列与没有该病家族史的可比的队列的发病比例进行比较。"可比的"三个字常常被忽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