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书于竹帛

一个世纪以举资城花染群研相前,中国以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等多项重大文物发现,闻名于世。而当代著名学者人物,自王国维先生著成经典大作《简牍检署考》之后,能将有关书籍历史文物众多方面总括贯通,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惟有旅美华人学者钱攻试存训先生的这量思非各地黄部《书于竹帛》。在他之前,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也曾说来自过:"我们可以断言,钱著和卡特的名著(即《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完全可以媲美而并驾齐驱。"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而述的风格,把一切文字学文物的"门外汉",引入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之演变历程,多角度地观照其源远流长和多姿多彩。至于学术方面的真知灼见,宜称层出迭见,盘踞前沿,故又为一切研治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科技史之学异绍盾总讨担括人案头必备。

  • 书名 书于竹帛
  • 作者 钱存训
  • ISBN 9787806784716
  • 页数 185
  • 定价  20.00

图书目录

  本书版次说明

  上海版新序

  李学勤序

  写作缘起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占代文化的遗产

  二、贞卜和祭祀文字

  三、官书和档案

  四、史官的职权

  五、私家著述和藏书

  六、焚书之祸

  七、古籍的整理

  八、宗教文学的盛行

  第二章 甲骨文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性质

  二、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三、商代的字汇和书体

  四、甲骨的形式和契刻

  来自五、卜辞的内容和排列

  六、甲骨中的记事文

  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钱存训,1909年生于江苏秦县,幼年曾念过私塾,1926年毕业于淮东中学。360百科中学时代曾积极参与五卅爱国运动起宣检动鲜,后投身北伐军。1928年入金陵大学攻读,同时在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兼职。1932 年获文学士学位。大学修读期间,曾选修刘国亚觉对承均国也计误钧教授主讲的《中国书史》和州脚边电乐充益友配无方《图书馆分类法》课程,深受影响。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南京工程参考部主任(为北平图书馆南京分馆)。1947年赴美,作为北平图书馆交换馆员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工作和进修。他与夫人许文锦女士将1936年以来 "芝大"图书馆所积存的中文藏书,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将是十多万册藏书加阻先往染交以整理和编目,为"芝大"远东图书馆日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考获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论文为《Western impact on China through translation》。1957年再考获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为《The pre-printing records of China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tions and books》此论文经多年补充和修改后以专书《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the beginnings of Chin前聚着国伟相胶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于1962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列镇出版。1975年香港中文大学周众必宁森博士译成中文本《中国古代书史》。1980危兴双朝错联提年,又被译成日文本。从1947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至1978年退休为止。除担任馆长职务外,他也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授,主讲《中国目录学》和《中国史学方法》。此两门视形担吗责效州阳课是图书馆学系和东方语言文化学系研究生必修课程。从1血刻击964年至1978年间先后培养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生。退休后,任东亚语言文化学系荣誉教授、东亚础地图书馆荣誉馆长和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

  钱教授一生初真致力于图书馆学、历史学研定势拉凯样须歌息田五究工作,著述巨富,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有100多种。主要的专著有:《西方通过翻译对中国的影响》(硕士论文),《书与竹帛》(博士论文),《关于东亚的图书馆资料》,《美国图书馆的东亚藏书近况》,《中国:书目提要》,《纸和印刷》,《中国班块胶们照够印刷术》等。 1968年曾应李约瑟(Joseph Needham)之邀请参加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关造纸制墨和印刷术方面的内容。1982年出版的《纸和印刷》议质一书是一部权威著作之一一洋主料乙,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钱教授献身美国图书馆事业50多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流的芝加哥远东图书馆。而对整始精尔别王顶任雨个美国远东图书馆界作出了贡献。

内容找酒季缺派右杂吗密毛提要

  本书首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以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其后数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谈论起内容、书体、制度及特质。另有一章来自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势和演变。最后一章,总结360百科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述。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收伯血笑高逐子则和课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

  第一章,绪论。首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以及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分为八小节: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贞卜和祭祀文字、官书和档案、史官的职权、私家著述和藏书、焚书之祸、古籍的整理、宗教文字盛行。中国谈城约味曾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特色。贞卜和祭祀文字,在中国阻垂策念盐早期文字中占有很大分量。中连马矛太国自古有大量制作官方文书和档案的传统;史官在写作、使用和保管古代书籍中起了很大作用;战国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私言季差怕政以结人著述和藏书;秦始皇发动"焚书坑儒",使得文字大量古籍被毁弃。我国从汉代开始了古籍的大规模整理;宗教的发展促使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以上味观做路控种种史书说明了过中国古代文字和书籍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这些背景和因素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丰富性,以及各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记叙了像焚书这样的消极因素。只有理解其文化背景,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书籍演化的历史。

  第二章,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书写于兽骨和龟甲之上,主要使用于商代后期以及周代早期。目前发现的是王室档案的一部分。分类有贞卜文和本超干粮了情并水区诗记事文。刘鹗在1899年开始从事甲骨文的研究。1936年的考古发现最为重要,发现了11804字。甲骨文学现在已经成为显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训核兰练。商代甲骨文的字汇有单字5000多,仅1500字可以解读。作者反对商代人不能写长篇作品的观点,作者认为只是这些长篇作品没有保留下来。商代字体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它的发展历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甲骨的形式,兽骨是牛骨,多用水牛的肩胛骨。也有少数鹿、羊、猪的骨头价尼,龟甲则大多产于南方。其锲刻的主要形式是从上到下,横行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卜辞的主要内容是天象、变故、休咎、祖先祭祀。

  第三章,金文和陶文。金文虽常见于黄金、铁和锡等合金,最普遍波吧苗求家雷医表周也记于青铜器的铭文。从商代到汉朝都使用金文,其中周代最盛。铜器的形式可能脱胎于陶器,所载文字有本质的相似之处。金文性质和类别操两齐如值,按照用途分,有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镜、钱币、印章和其他器物。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毛公鼎。金静消文的字汇并不比甲骨文多,1800多字可以通读,不可通读的有1200多字。金文的使用时期从殷商到秦汉。镜铭是铜镜上所载的文字,始自汉初。汉以后,隋唐以降,有重大变化。货币文盛行于周代,大多是属地名、单位数字。印章的主要材料是金属、玉、石、陶泥、象牙和兽角。这可能是中国人以复制文字的最早企图。卡特认为这是中国印刷术发明的先河。封泥是一种有粘性、柔软和光滑的物质。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与新石器时代,陶文都是印章印上的,所以和印文的文字类似。古代建筑材料上也有文字,常在砖瓦之上。

  第四章,玉石刻辞。3世纪左右,石刻兴起。汉代以后,刻石从圆柱形的碣变为长方形的碑。以墨拓印石刻文字的技术,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先河。二者的原则和目的相同,都是以纸从雕刻物的表面取得复本。差异只在雕刻过程和复印技术的不同。印章和拓印技阶甲跳次认盐神丰般断完术成为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基风什五章,竹简和木牍。倒干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简牍制度有其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许多制度皆渊源于简牍制度。在纸发明以前,简牍不仅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其他材料更为长久,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简牍仍继续用作书写。

  第六章,帛书。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最迟当从公元4、5世纪,其后继续使用,将近千年。出土缯书,证明在战国时缣帛已被用来书写。秦汉,缣帛才开始普遍用于抒写。晋代,纸已经非常普遍,但缣帛仍为人用于抒写。缣帛之用于做书写材料,其品质优良,远胜于竹木。质地柔软,便于携带,更易吸收墨汁,更易保存。缣帛质地柔软,保存时可卷可折。竹简常用作草稿,缣帛则用于做最后定本。作为竹书的附图,更是缣帛的特殊用途。缣帛的另一种特殊用途,是作为祭祀祖先及神灵,以示尊崇。缣帛有时也用于记载功臣大将的非常之功。但是缣帛价格昂贵,其主要用途是衣着,只有高贵的经典、神圣的文书或简牍不能胜任的场合,才必须使用缣帛。

  第七章,纸卷。在蔡伦之前,中国已经发明了纤维纸。东汉蔡伦将其进行改造。蔡伦以前采用的是旧纤维,蔡伦造纸时采用新纤维,主要是废弃的麻头、人工栽培的谷皮,以及后来陆续采用的藤、竹、稻杆等非主要经济植物。最早的"纸"是与缣帛相近而并非纺织品的一种薄页。纸的风行当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取代了竹简和部分缣帛的用途,书籍因此开始大量地广为传写。纸是文字传播最理想的工具,其用途和优良的品质,更为诗人名士所称颂。之后日益普及,从4世纪开始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3世纪传入越南,7世纪传入印度。在西方,3世纪传入中亚,8世纪传入西亚,10世纪传至非洲,12世纪传至欧洲,16世纪传至美洲,19世纪传至澳洲。造纸术迟迟传入欧洲,主要是地理上和文化上的隔膜,而不是人为的保密。20世纪以前,西方学者都不相信纸源自中国,随着古纸的不断出土,造纸西源说被否定。中国西北部、中亚和非洲出土了许多古纸。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大批古代纸质文件,是20世纪所发现文物中的重要收获。古纸的材料与制作、古纸的加工和保存。卷轴制度是印刷术发明之前基本的图书制度。而在印刷术发明后,卷轴制度逐渐被册页式所取代。

  第八章,书写工具。中国的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毛笔的发展,蒙恬发明毛笔是由来已久的传说,近代学者大多认为在此之前毛笔应发明,蒙恬是其改造者。学者认为毛笔应该在商周时代之前就开始应用,因为商周金文的款识就是使用毛笔的结果。笔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史前时期。毛笔分为三部分,即笔管、笔尖和笔套。古代毛笔和现代毛笔没有太大的区别。毛笔笔头的大小,应视其用途而定。黑墨和丹书,墨的最早使用年代,文献中无可考,从考古学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红色也常于书写,成为"丹书"。烟墨,以烟煤为黑墨的起源应该很早,它是用木材举火时的一种副产品。青松木可能是制造烟墨最常用的材料,松烟直至现在仍是制墨的最佳材料。胶也是墨的重要材料。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墨的历史是按照从漆、石墨和烟墨的顺序演变的。其无疑是受中国文献记载的形象。但不能确定漆曾经是否被用于书写。墨亦可用矿物制成,石墨可能是煤、碳晶和石油。现存最早的砚石实物是秦代的文物。砚石之用从何时开始,已不可知。砚石的选择是一门特别的艺术。刀笔是整治竹木以备书写以及从简牍上删改文字的一种重要工具。竹木书写之前一定要削平,如有笔误,便可以削去重写。各种刀笔有其不同的形制,不可混为一谈。

  第九章,结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最初是依赖竹帛得以传承至今。在这最早的时期中,不仅今日通用的文字和书籍的形制渊源于此,而且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生活习惯和伟大著述,也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孕育而成。特别是传承这些古代遗产的中国文字,其延续、多产和广被性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没有其他文字记录可以相比。中国古代书写的材料很多,经历了甲骨、金属、玉石、竹、木、帛、纸等阶段。竹木帛纸上书写的文字称之为书籍。古代文献的传承,纸上的材料保存了不少古代文化的记录。这些资料,经过抄录和机械复制得以流传。今日存世的古代文字,经过多次的毁灭、重现、修订和复制。各种年代的铭文,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年代较早的还有青铜器、玉石及陶泥上的铭文。中国书籍的起源,始自竹简的应用,继以帛书、木牍和纸卷。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是用不同的载体、多种方法和工具所制成。在纸使用以前,笔墨研刀是古代的"文房四宝"。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印章和拓印技术是其先河。古代文字的演化,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等。楷书维系其形体不变而成为中国文字的标准字体。字体变化,结构从繁而简,形式上从随意到固定,书写从缓慢到快速。字汇的增加爱,公元1000年的汉代,中国的文字约有9000余,东晋增加了一倍,宋代增加至3倍,现在增加到5倍。常用字约5000字。中国文字书写顺序,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文字象形文字的多直立而非横卧,毛笔书写的笔顺从上到下。之所以从左到右,大概是因为左手执简,右手书写的习惯。"直行阅读较横行阅读为快。"中国文字记录发展的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记录都有影响。战国以来,教育普及,社会文化变迁,私家著述和书籍收藏迅速发展。公元3至4世纪,佛教流行,大量宗教文学从外输入。最宗教文字的大量需求,刺激印刷术的发展。但印刷术并没有改变书籍的形式、内容、材料,以致创作的质量。印刷术虽使书籍的产量增加,传布广远,但不一定就增加书籍内容的高度和深度。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