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5a44dcda4ec63889.webp)
太和拳,全称为武当太和拳,发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之一、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之一。
太和拳共有二十二式,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非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具有山野蓑衲之风、桃源野鹤之态。
- 中文名称 太和拳
- 外文名称 TaiHeQuan
- 定义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之一
- 发源地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
- 所属流派 武当派
太和拳简介
古来,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内传也须择徒而教。在历代传承过程中,汽型场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言传为次,从不留图谱文字。
太和拳总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数,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
![](http://d.aap5.com/20230210/t01853531cac25d49e0.jpg)
年弱速坚钢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练极官常财建善染左纪号所为简单朴实,具山野蓑衲之风,有桃源野鹤之态。然据永光道长所言,学得此拳后,若能循径深入,习百遍有百遍之迥异,习千遍有千遍之体悟,习万遍有万遍之升华。此乃一层学力见一层功夫,一层功地得一层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内丹静功,则相得益彰,日新月异。
论及太和拳行功奥要,无多赘语。立如峰稳,动若云悠,一动百动,一静百静。稳稳静者如无极,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动者似太极,无坚不摧,无牢不破。稳时无物无我,动时得意忘形。柔至极,慢至极,方能坚至极,快至极。太和之看两响拳贵在太和。太和乃至极,至极乃无极。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谓人之一身,行功时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细胞,无一处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分开两仪,运动阴阳,阴阳交合运变,最后复归无来自极,处处体现着圆旋、中正、松静、柔绵之动。久习之,必有混圆之气场随360百科身而动。不得其境者,必从理法上详察之。故武谚有云:"不在千招会,只在一招通。"诚无谬矣。
后经湖北省体委挖掘,由武汉周忠明献出。周忠明幼年从外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叶青原籍山东,因家贫漂泊江湖学得拳艺。洁操自守,亦不授徒,后落籍锦西,1969年89岁时老终。据称太和拳有六路:即小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炼掌。周忠明所学为第四路"行门",而行门乃六路之总要。全套动作有45势。
太和拳以三桩功法为根本,以内气运行为主导,强调"练拳先练桩,练桩先练气,练气先练意"。三桩定伯:阴阳桩、摇桩、朝天括环压沿唱色王桩。拳诀云:开合两档,阴阳二桩,左右逢源,前捣后仰,倒海翻江,对天烧香。
标尽 拳势要求:头顶项领,以意领气,运气行桩,依桩走架,动作缓器准举胜若慢相兼,刚柔相济,注重桩、步、腿法。步法麒麟步、熊步、旋铲步;手法以拳、肘为主;腿法有正撞、斜拦、反身横摆倒挂等。要求兰烈滚身进,侧身退,全身螺旋拧劲。
太和拳拳谱
1、无极势(预备式) 2、运动太极 3、分开两仪 4、产生阴阳
5、天地和一 6、翻天覆地
7、雷火炼殿(闪电手) 8、左开玄门
9、右开玄门 10、一柱擎天
11、狮子峰 12、绣球峰
13、青龙搅海(青龙摆尾) 14、黑虎巡山
15、天鹅展翅 16、打金钟
17、五龙捧圣 18、白蛇吐信
19、金龟摆头 20、天柱峰
21、八卦转运殿 22、收还无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