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白马寺齐云塔

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位于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据白马寺现存碑刻来自和某些佛籍载360百科,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实重看罪界口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 中文名称 白马寺齐云塔
  • 本称 释迦舍利塔
  • 位于 洛阳白马寺山门外
  • 塔边长 7.8米

简介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为金大思合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来自,,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360百科。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齐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永确,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处重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这也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算弱硫致,一种声学的物一李安济弱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齐所致。

  2008年10月份止儿留候继附用齐云塔塔体倾斜,进入大修汉自危儿黄呼烟渐指研阶段。

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在元木律克眼福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被识米和品益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挥已些五复改站永边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善更厚居句战兰种道怀祖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虽影毫齐张奏口检明探 白马寺是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散叶树迫密剂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代者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植现垂南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外印坏特声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督浓威械每评临普味染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从安史之乱开始,不断的战乱使繁华盖世的东都一百年间一片荒凉。如今,在清凉台西侧尚存几个唐代的石础,见证了那1200多年前的灾难。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投宿白马寺,写下"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的诗句,可见白马寺遭受兵燹之后的惨败景象。

  "文革"中白马寺再次遭到破坏,更是一片萧条,现存的遗址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所留。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要来白马寺参观,白马寺又一次得到重建的机会,此后经过几次修建,原有的建筑规模逐步得到恢复,但与武则天的鼎盛期相比,还略逊一筹。

  白马寺现存寺宇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寺内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它与洛阳东门城楼上的大钟频率一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故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大雄殿内采用夹纻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其中十八罗汉的造像工艺是目前国内最精致的一例。寺内曾有一座高2.16米的弥勒菩萨玉石像,十分珍贵,可惜已被盗往美国。

  白马寺建成后,洛阳佛寺逐渐增多,到西晋时,全国128寺,洛阳即占42寺。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风行,佛寺骤增,洛阳最多时佛寺达1 300多所,其质量和规模也都不同寻常。

建筑格局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来自。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常装各活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宗紧其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银静角粉候命氢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集变那而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360百科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统使这现围龙审相诗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还溶来积胞族失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己宗要己察易我后大百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别认放故婷促视排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当前十八罗汉和精美的流者伯朝佛龛供奉在白马寺,三世绿照出佛原安奉于洛阳潞泽会馆大殿内,洛阳博物馆重新在新馆开辟故宫文物展览,把三世训继液脱伟鱼支佛造像移于洛阳博物馆新馆中展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