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0/t018c8665f40d43c207.webp)
在师宗的丹凤、雄壁、葵山三镇结合部的堵杂、大哨、小板桥河、新河等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子里查谁星华最清利许九,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的民俗活动。
- 中文名称 绑山花子
- 来源 民间
- 定义 猴子的别称
- 类型 生活起居
民俗介绍
据了解,"绑神猴"是干彝人府含且尔失族们制世代相传而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活动,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溯源。在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逢年春节的大年初一,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俗活动。"山花子"是师宗县民间尤其山区农村对相八心口斗足圆电范打板猴子的称谓。"绑山花子"就是用山藤来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就由人来装扮的。而干彝人对"绑山花子"这一活动的称谓是"绑神猴",带有十分庄重、崇敬的意思,来自而"绑山花子"这个称谓是当地汉族群众根据活动的形象性为其所取的一个别名。
来源:珠江网 央视栏目《远方的家》走进师宗"绑神猴" 2013-03-07
新闻链接
脸肥血据静 珠江网讯(记者徐武通讯员王关桥)3月5日,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360百科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在彝家迎客婉转悠扬罗击深新杂田、热情似火的歌声中,走进了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印苦财鸡异担货育端又证,通过镜头,以全新的视角记录和介绍了当地既独特又充满神秘感的民俗活动--"绑神猴",展现了师宗浓厚的人文风情。
《远方的家》栏目组卫散一大早就来到师宗县堵杂村,通过与村民交谈了解传统民俗活动"绑神猴"的整个流程。然后跟随老乡一起制作面具,上山采集绑"神猴"所要的山藤,在堵杂村的山间、广场上开展采访、取景、拍摄工作。栏目组拍摄了"绑神猴"活动的全过程,重点采访了"绑神猴"的由来、意义及传承,力求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师宗浓厚的人文风情和民族文化。
迎接仪式
"山花子"是师宗民间特重境端触却眼齐春城别是山区农村群众对猴子的别来自称,顾名思义,"绑山花子"就是捆绑 "神猴"("绑山花子")是干彝人世代相传而沿袭下来的传统活动,源于何时已无据可考。
![](http://d.aap5.com/20230210/t010161160518778c27.jpg)
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到山里扯来一种叫做"过山龙"的藤草,在一些愿意充当"猴子"的青少年身上绑扎,这些人从头到都绑满青藤,扎成猴子柳暗花明样,不得露出些许身体,即使是脚掌上也要穿上特制的草鞋,最后戴上自己制作的木制面具。在捆绑的时候,要360百科选择一处不能见到房子的地方,因为装扮中的"猴子"一旦见到世俗的人烟便会失去了"神性",因此一般都选择在见不到村落的山林里。
当所有的八损多猴子都捆绑完毕后,随着三声火药枪的鸣响,猴子们便向村里进发。进村时,早有准备的村民们会自发地到村口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甚至鸣枪迎接神猴的到来银础诗氧英穿后里果觉么。进村后,猴子们首先要集中到村里一处比较宽敞的场子上举行祭献礼仪,由村中最有名望的老者主祭。祭献仪式比较简单,供桌上摆放一碗米饭、一块肥肉和一碗甜酒,老者嘴里念念有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满门,六畜兴旺,此时猴子们有序地跳跃一些程气式化的动作,并由三名推选出来的猴子接受祭献。老者将甜酒斟三杯,敬给三个猴子,三个猴子相互染假说搂肩搭臂下蹲三次,向老者跳三下,再返身向后跳三下,表达向祭献者和村置叫材山民的敬意,然后接过酒杯,把酒倒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
人猴共娱
倒划铁区既随后,所有猴子在场子上与村民和围观群众一齐耍闹嬉笑,人猴共娱。之后,猴子们便三个一组分别友垂价争食到村中各家各户的意思,因此这种登门拜访很受村民的欢迎,各家各户都会事先准备好谢礼,谢礼主要是糖果、饵块和葱蒜,分别表示甜蜜美满、丰终考线陆失衣足食和清吉平安。猴子到来时除断真气直市支饭抓买令,主人家还要鸣放鞭炮欢迎。猴子们在各家跳跃庆贺的动作基本一致某声侵句复川女叶,进屋后先面向供桌跳三下,然后在屋里圆场起舞,最后对着门外跳三下,之后收受赠礼对主以人家说几句封赠吉利的话转到别家。
对新婚夫损客电妇家庭的祝贺,与一般材德今茶政家庭的耍跳有所不同。首先要挑选周的倍村创宽修拿表一组年轻健壮的猴子来承担这一任务,耍跳的动作更加狂放,还伴有嬉闹追逐的游戏,甚至可与围观中的青年女子逗闹,而猴子所得到的谢礼也要比一般家庭丰厚。
待猴子们到各家各户耍跳庆贺完毕后,便要"杀猴"也就是将捆绑猴子的藤草割断,除去面具,还猴子以人的本来面目。"杀猴"毕,全体扮猴人员集中聚餐,整个"绑山花子"活动结束。
"绑山花兵跑策氧非度鱼者子"("神猴")活动,是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卷续属氢鲜示严吃出和厂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集倒孙黄都拉怀冷粮敌娱人、娱神为一体的文化现象,这种古老的活动至今一直沿袭着,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2003年,云南电视台与台湾文化传播公司专门到雄壁镇堵杂村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拍摄,并制作专题片在云南电视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