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问黑买批轮又称童年期,是介于幼儿期来自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360百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正值进入小学,开始正规的学习,故也有人称之为学龄初期。
儿童期的生理发育与婴幼儿期相比,题东理行毛得毫展独相对缓慢而平稳味当组免属行,但心理发育则随着新的生活和教育的开始,发生九体台了有决定意义的变化。与此同时,性心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儿童早期不同的性准则和性观点,作为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概念和信念的前身,可能是成年人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也许是许多成年人性问题的心理基础。
儿童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这一性发展全过程的开始,也是这一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因须裂利内缺此,对儿童期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 中文名称 儿童期性心理
- 又称 童年期
- 属性 性发展全过程的开始
- 简介 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
心理
与婴幼期相比,处于新的生活和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季识下场早做超需心理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来自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萌芽360百科,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在童年时期的生活条件下,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法察输沉曾绿受松进入小学后,取得"学生"的称号,作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而被认可。他们不再是成人的"附属物",进入公共场合不必让父母携带如脸号间全诗法号住念,外出乘车需要买票,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似乎和父母上班具有同等意义。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并明显的影响。儿童的望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上。低年级的儿童和幼儿差不多,还不会独立地评价自己。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长、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教育和影响,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零固细阳敌,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我"作为一个根章给呢展培支苗束独立的概念,渐渐地在脑海中形成点红证新的相销按毫。
认知能力提高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其主导活动与幼儿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儿童在学习中,不仅是知晓和记忆先代人积累和流传下来的那些经验、去情族较罪端质进出知识,而且还要积极思考,理解并掌握这些经验和知识,并能乎运用这些经验和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学习说调难微连转责那些对他们直接感兴趣,比较直观的东西,还必须掌握那些对他们没有兴趣、非直观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感知、注意能力、记忆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开始从无意到有意,从冲动到思考,从短暂到持久、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地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社会事物以及所学到的概念、知识。此阶段的认知水平从量与质上与幼儿期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情感发展
儿童期,由于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变,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却下很意阻福感危事物,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化了,这自然会引起他们复杂的态度的体验,促使他们情感的发展,使他们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充实,情感的草凯即银题婷温局目美长稳定性、深刻性日益增强。同时,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那些与精神文化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也开始发展起来 。他们不再象幼儿时期那样变幻莫测、喜怒无常,不再会因为某件小事而大哭大闹。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情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友谊感、理智感、道德感功村致,美感也逐渐形成。
总而言之,儿童期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学校教育的影响均给其心理发展带来明显的影响,也使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特殊性。
心理发展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受着生理因素和社活特非日优第会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体内激素的产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丰老井月意食。例如,生理成熟程度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如果一个女孩比同龄的人长得太高,她就可能觉得自己不符合理想的性角色。儿童性心理还受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家形死沉庭环境、父母的自身表现和教育方式、结交的朋友、社会风气、文化宣传等,都会在儿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人类的性表现和性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为性心理所制约。性心理又受生理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影响。人从一个婴儿要成长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幼儿开始,怎样会意识到自己是男人或女人,为什么要按照男孩或女孩那样去行动,怎样承担起作丈夫、父亲或妻子、是感态宣也团声据母亲的职责,在性行为方面如何才能不越轨等等,都要学习、领会、改造,即实行社会化。树立健全的性心理,确立自己的性角色,并按照性角色规范去做。如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就会产生性变态,性罪错等现象。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以下四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所得到的自身感受;周围人对他们一些行为表现是赞许或反动的反应这两条途径来得到某种心理刺激。
认清性别标志
性别标志就是同是男是女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和行为。它既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客体(他人)的认识。儿童通过衣服、头发、胡须、称呼等认清自己或他人的性别。例如:幼儿从父母对他说"你是男孩子",自己穿男孩的衣服,小阴茎,站着小便等认清自己是男孩;从别人的头发、服装、胡须等方面认清他是"哥哥"或"叔叔";对称呼"姐姐"或"阿姨"的人她们的服饰、头发、体型等与"哥哥"或"叔叔"的不同,从而认清主体和客体的性别。如果把自己或他人的性别搞错,人家就笑话,这就使他的认识得以纠正。例如,一个小男孩同妈妈一起去女浴室洗澡,阿姨们都取笑他,说"你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呀?怎么到女浴室洗澡",他就会很不好意思,那么下次洗澡就会让爸爸带他去而不与妈妈一起去了。
对于性别标志的认识,一般人都不会发生错误的。但有极少数人主体的性别认识有倒错现象,即所谓"性别同一性障碍"。这样的人在生理上是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但往往从幼年开始就强烈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即男人认为自己是女人,按照男人的方式生活,女人认为自己是男人,并穿男人的衣服,并喜欢按女人的方式生活。他们认为"肯定是上帝把我的性别搞错了"。这种倒错心理往往往终身难改,他们发展下去就要求做性别更换手术,即男子切去阴茎、阴囊并做人工阴道;女人就人造阴茎。截止到世界进行这种手术的人数以万计。据报道,我国首例性别重塑手术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在北医大附属三院获得成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男女性器官内部互换手术。这两位变性手术者都是大学生,一位刚跨出校门,一位尚未毕业,他们都是自幼起就喜欢按异性的方式打扮自己,虽多次挨骂,但仍不改悔,经鉴定都患有"易性癖"的精神疾病。他们都强烈要求作更换性别手术。经过手术,使两个年轻人都改变了从前的性别。
若在幼年时的性社会化过程中发生障碍,以及没有认清性别标志,那么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变态的心理。
学习性角色规范
性角色规范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性角色出现,而社会对不同的性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男孩子要勇敢坚强,女孩子要文静淑雅;丈夫应主要承担养家的责任,保护妻子,妻子要管理家务、孩子、体贴丈夫等等,个人只有按此实行,才能和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性角色的规范是从幼儿开始就点点滴滴地灌输而逐渐形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对他(她)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性角色而加以赞许和批评。孩子从赞许或批评中逐渐懂得了怎样做才符合自己的性角色规范。例如,男孩子比较顽皮,摸爬滚打,喜欢舞枪弄棒,大人们就说:"这孩子以后准能当个将军",若女孩子顽皮,到处爬上爬下,大人们就要说:"怎么一点也不象女孩子,疯疯癫癫的"。同时,姓名、服装、玩具都有性角色的区别。男孩的名字多用"勇、虎、强"等,女孩的名字多用"丽、红、云"等,这也明显地反映出对不同的性角色的期待。另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性角色的区别。一般对男孩子给他们买枪炮、车等玩具,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而对女孩子则给买娃娃、花等玩具,培养她们文静贤淑的性格。所以,性角色的规范同父母的教育和他们所期待的理想性角色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性角色规范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我们传统文化要求男子坚强、勇敢、豪爽,女孩子应该文静、贤淑、体贴。男人如果粉脂气太重,女人气,就会遭非议,许多人不欣赏银幕上的"奶油小生",原因就在于此。而对女子若有点男子气,人们还是接受的,说她很"泼辣","能干",但如果太过分,也不好了,走路大摇大摆,吃饭狼吞虎咽,人们见了也会摇头。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那些受社会因素影响的性角色规范也发生变化了。虽然这种变化不为所有的人所接受,但是,它的发展正越来越冲击着传统文化对性角色的要求。比如,女子举重、女子健美等一些体育活动的发展。
成年人同化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要象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他们对同性家长或同性的所崇拜的人物进行"认同",也就是说,被他"认同"的人"同化",这种同化作用也就是对他人的特征的吸收,可以促使男孩向"男子汉"、"丈夫"、"父亲"的方向发展,女孩向"女强人"、"贤妻良母"方向发展。
促成性角色"同化"的最重要机制在于发现相似性。当孩子在发现自己与父亲或母亲有某种一致性,就趋向获得这种他所欣赏的品质。对这种一致性,孩子可以从父母的体形、外貌、风度、能力等方面发现,也可以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比如,大人教育孩子:"要象爸爸那样坚强","男子汉不要动不动就哭"等等。如果孩子对同性家长的某种品质特别欣赏,为了提高自己,他将加倍努力地寻求和家长一致,同时,也促进了他向同性成人的"同化"。
应该说明的是,幼儿的同化作用并不只是对父亲或者母亲,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过有所侧重。通常人们认为,儿童和父亲、母亲同时发生"同化"作用,吸取双方各自优点,也就是说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双性气质,既具有男子坚强、勇敢、果断等优良吕质,又具有女子细致、温柔、体贴等优良气质,这才是最全面的。因此,父母对和童性角色的正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情感倾向
性角色的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对那些和性别相联系的活动所持的态度和偏好。比如,男孩对电视、电影中打仗、枪炮特别感兴趣,女孩对花卉、布娃娃等特别感兴趣等等。这种情感倾向在一生中可以有多次变化。例如,一个女孩在幼小时与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到六、七岁以后就只和女孩玩,和男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据研究发现,无论怎样,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角色情感倾向了。这种情感倾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决定于个人因素。如果一个人的秉性和素质都适应于某种性别的规范,那么,就越趋于这些规范,喜欢它并朝它的方向发展。例如,好动的孩子就喜欢好动的事情,好静的孩子就喜欢好静的事情。
其次,决定于"同化"作用,孩子越欣赏某种性别的家长,就起趋向于按其方式行动。这种"同化"作用不仅有父母,也有他们欣赏的英雄人物或崇拜的人。
再有决定于环境因素。环境对某一性角色有种种评价和暗示,这对性角色倾向性影响也很大。例如,社会上较普遍地存在重男轻女现象,这就形成了某些女孩的自卑心理,据统计,一百个男孩中只有一个想做女孩,而75%以上的女孩愿改性做男孩。环境因素中还有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响,电影、电视中性角色的形象,当孩子缺乏正确的情感倾向时,往往不加区别地模仿,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就需要大人们及早地发现,并予以纠正。
常见问题
儿童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弗洛离久体切带善制随热乎手伊德认为这一时期,是性来自心理发展的"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由于"恋父(母)情绪"受到阻碍或挫折,性欲得不到满足,于是,寻找新的对象,通常是同龄,同性别的朋友。他们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有强烈360百科的自觉,认为和异性在一起是可耻的事,甚至对异性双亲也有厌恶之感。此期儿童性别意识化对达划业强,同时对异性的好奇心开始增强,很想自己探索性的秘密。由于这种性心理的存在,相应出现了一些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一个人整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产生影响,严重的可导致成年后性变态心理。
儿童自慰
自慰可能使他们自身不洁感,使他们自我形象和自尊发想种气列划其心严重受损,引起羞辱绿失用车接下、自卑、沮丧、离群和孤僻,对身体损害严重。正象我们看到的,有些中学生读相,由于从小过分自慰,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强化,又无正确指导,心理冲突日趋加深。有的整天忧心忡忡,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社会生活退缩;有的措武防它之粉广甚至采取一种对自身和社会最不负责任的消极自我摆脱方式,自暴自弃,摒弃社会伦理刚高晶道德,甘愿堕落。
性零围易溶烧唱状字体身份和性角色的认同障碍
一般说来,儿童期觉害重助裂粮的认知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性的自我识别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接好图末攻兰求承得受性角色的要求。但有些划都鲁手传逐云优搞亲握父母不管孩子的真实性别是什么,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自己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角张策封色认同障碍。久而久之,造成性角色的混乱,性心理的倒错。在对同性恋的病因分析中发现,多数同性恋者均有过在儿童期扮演异性角色的体验,他们体验到全面房标升图出的是异性心理状态,对同性感兴趣,对异性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对儿童性角色的要求和教育一定要符合儿童自身的性身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培养儿童性角色。
不适当的总将性接触
异性儿械电掉广搞口童之间进行的性游戏,尽管在儿童期很少,但确实存在。儿童期具有幼稚好奇、模仿、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天性。他们对性器官和性交往的认识既新奇又浮浅和朦胧,他们学着速策认存降引滑迅大人的样子亲吻,爱抚,但却营个供础种右美不懂得其中的涵义,这种不适当的性接触和性体验本身并无多大危害,但如果不被正确引导,或被大人打骂,惩罚或大人抱着视而不见的态度,就有可能导致他们长成后的性变态,如窥阴癖、露阴癖等。严重影响性心理的正常发展。
蒸术血子六拿数性心理障碍
父母与儿童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亲近行为:如抚摩、亲吻、搂抱等。这样的行为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儿童的性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是有益的,过少与过分的亲近都会有损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吸吮口欲或皮肤爱抚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可以引起婴儿情绪方面的障碍,表现为经常哭闹、睡眠减少、不愿与人接触等。而这些情绪方面的障碍常常伴随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如呼吸、心律的改变、胃肠道机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如果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则可形成条件反射而巩固下来,在以后的生活变化中或其他的心理刺激的激发下,很容易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疾病的形成或恶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哮喘、甲亢和消化道溃疡等。再如过分的亲近使得儿童长大以后,一旦缺少一点爱,就会表现出胆小怕事、焦虑、感到失去安全感,并试图以孩子气式的方式缓解这种恐惧。儿童期摆脱不了对父母的性吸引,成长以后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的神经症往往是由于儿童期与父母关系不正常形成的症结而引起的。因此,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并使其摆正这种关系。
注意事项
为了有益于儿童的性心理健康,在进行家庭性心理卫生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提高对家庭性心理卫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上所述,当孩子向父母询问有关性的问题时,父母往往或则羞于回答,罔顾左右而言他,或则对其加以斥骂,好似冷水浇头,或则采取欺骗的手段,对之提供错误的信息,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应该看到,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儿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性心理卫生信息(包括父母对他们问题的回答和父母主动提供信息)对其性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回答孩子问题时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呢?为此,家长应该认识到:第一,家长应该承认孩子有权提出任何问题,不管这些问题听起来有多么"不体面",而且家长也有义务回答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第二,家长应该珍惜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正是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第三,必须利用自己的每一次回答对孩子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
应该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之所以听起来可能"不体面",是因为你掺进了自己的主观意思。不要把孩子放在你自己的地位上,相反,应该进行一下"心理位移',想想你自己当孩子时的情景:你当初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显然并没有任何不好的东西。你回答孩子问题的水平越高,对孩子的好处也就越大。还应该指出,儿童特别是4-7岁的儿童,常常要求长者解释一些他们偶然听来的不热悉的词(如避孕、性病等)。孩子感兴趣的是这个词具体指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详尽的概念性内容。因此,家长一定要尽量弄清楚孩子问题中可能包含的"体面"意义,然后针对这一点加以回答。孩子不是向别人,而正是询你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了他对你的信任,应该珍惜这一点。此外,即使孩子向你提出了"不体面"的问题,这说明对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不体面之处,否则他会去向他的同伴打听,免得受你的训斥了。例如,孩子提出的他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应该使每一个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因为很难想象自身可能不存在的情景。为了提出这个问题,既需要自身的存在,也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事实。这是一个关于主观和客观的问题,一个关于世界不依人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家长却往往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生育的技术问题,性生活问题。换盲之,这是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强加在儿童身上了。究其原因,这要么是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一哲学问题,要么是已经丧失了提出这种问题的能力,只关心一些更实际,更具体的东西。难怪英国哲学家洛克会说:"儿童出人意料的问题比起成人总是围绕一个思路、依附于雷同的教育观点和偏见的谈话教给人们的东西更多。"那么,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对性心理卫生教育有什么裨益呢?作为家长你应该懂得:第一,你向孩子不是一般地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信息。同样一种信息,如果被曲解了或是被带着别的情绪去评价,那就可能是有害的。第二,孩子如果总是从你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他就会经常向你提出问题。这样,你就随时有可能按照有利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去影响他,监督他获取信息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纠正。第三,孩子的兴趣由于得到称的注意和尊重,他对你的信赖就会不断增强,你对他的性心理卫生教育也就会越有成效。
总之,既然父母对儿童提供有关性的信息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认真做好儿童期的性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坦诚地回答儿童提出的性问题
当孩子询问有关性的问题时,双亲往往都羞于回答,他们或则虚与委蛇(婉)地敷衍,或则大言不惭地欺骗。例如,儿童过了3岁,常常会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对此不是坦诚地进行回答,而是想方设法来哄骗儿童,说什么"石头缝里进出来的"、"渔船上捡来的"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正像波兰著名性心理卫生学家依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总讲童话并不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假话迟早也会暴露出来,结果便会使儿童失去了对成人的信任:在儿童与说谎的家长之间发生了矛盾,家长的说假话的坏榜样阻碍了儿童真诚性的发展。家长应该明白,儿童提出问题时,他是力图认识周围世界和在其中发生的现象的,他不是来听童话的。拐弯抹角的回答并不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而只能激起其想象:儿童当时就会感觉到在成人中存在着一个对他秘而不宣的隐秘世界。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导致了儿童的孤立感的产生,并激起儿童去探索这一隐秘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言之,虚伪的回答与成人企图转移儿童注意力的初衷相反,反而刺激儿童产生了更大的探索兴趣。
在谈到坦诚地回答儿童提出的性问题的重要性时,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其《我们的性道德》一书中写道:"对儿童谈话时,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隐瞒事实。关于性知识完全像关于鱼类的习性或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一样,他们的问题应当得到解答,求知欲应当得到满足。没有理由欺骗儿童。就像在传统家庭中必然会发生的那样,一旦他们发现父母撒谎,他们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觉得自己对父母撒谎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但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经验上来讲,我都深信在性问题上彻底开放是防止儿童过度地、猥
亵地、不健康地去想性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形成开明的性道德必不可少的前奏。"确实,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性问题上也能进行坦诚自若的亲切对话,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就能自然地向父母倾吐自己的思想。反之,那种青年男女回避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自己的生活,以及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问题的现象,往往可以从幼年时父母与孩子不能很好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以及在两代入之间笼罩着一层性禁忌中寻找答案。据对上海市四所中学的230名学生关于"学生与家庭"的一项调查,对"你经常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谁"的提问中,40%的学生回答谁也不告诉,28%的学生回答告诉同学、朋友,告诉父母的仅占20%。这说明当代中学生与父母的思想交流是非常不够的,而且更多的孩子不愿向别人吐露心迹,这是值得父母深刻反思的问题。
恰当地进行家庭性心理卫生教育
在谈到恰当地进行家庭性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时,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 "对于帮助孩子的秘诀是,不要对他撒谎,不要迥避他的问题,要了解他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并只向他解释他希望知道的事情,以及我们确知他能够了解的事情。道听途说、凭空捏造的性知识害处最大。"这就是说,当我们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必须注意不要给孩子以不必要的和不太适宜的性知识。不要超越他们的发育阶段,过早地告诉他们太多的性知识。只有当孩子表现出好奇,并询问有关的问题时,才以适合孩串认知发展水平的方式告诉他们,否则, "揠苗助长"式地对孩子讲述一些他在当下年龄还无法掌握的性知识,反而会过早地激发起不恰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于这一点,前苏联的一些儿童性心理卫生学家(1986)指出,在对儿童的家庭性心理卫生教育中,有以下几种形式是需要避免的:①父母片面地接受性教育思想,过分详细地向孩子讲解性解剖--生理特点,但置本身的榜样和伦理--心理教育措施不顾。对于道德上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只能激起其过早的和片面的对性问题的兴趣。②父母在教育中强调的只是道德和伦理方面,而忽视了身体--生理特点。这样,对于儿童来说,周围的同龄人不是男孩和女孩,而只是同学和朋友,并且,也不应该将他(她)们看成是可能的性的--情欲的刺激物。如果这样,将会阻碍其性心理的正常发展(特别是男孩更是这样),其结果是使他们要么表现出对性的冷淡,产生自惭形秽的体验,要么过早地迈出了对性的探底求蕴的脚步,而这种探底求蕴往往是冒险的、非常不体面的。③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超现代化"的态度,他们在孩子面前公开展现自己的裸体,与异性孩子一起在浴室中洗澡,允许孩子看和触摸其性器官。长期以往,将能引起孩子的性紧张。如果找不到直接的途径减轻这种紧张,则受到家长性激起的儿童,将会处于挫折状态,他们或则通过对异性进行性侵略的途径来解除此种紧张,或则演变成露阴癖等性偏离。
注意教育时成人的态度和行为
依莫林斯基指出,在儿童讲述性问题时需要采取自然和严肃的态度,不应当有大量的语调变化,带着嘲笑的神情和使眼色。因为这些态度和行为往往会使儿童感到困惑,并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愚弄感。如果孩子提的问题的确有失体统,那成人应该对问题的内容显得无动于衷,表情上应该显示出这是一个毫无意思的话题。这样,成人的冷淡态度就会影响到他,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就会消失。反之,如果成人显得惊奇和气愤,并加以斥责,则这一问题就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他就会到别的地方去打听。如果儿童偶然出现在讨论性问题的成人之中时,不应该将他支开或停止谈话,必须"促进"这种谈话去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采用为他而表述的概念,采取自然的态度继续谈话,这样可以避免儿童的怀疑,并能分散其对性问题的注意。如果成人发现儿童摸玩自己的性器官时,不应该扳起面孔训斥孩子,因为父母这种教育态度将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兴趣。父母的这种态度,也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的印象,"我是个坏孩子"。父母的责骂和惩罚,还可能会使孩子形成过于胆怯懦弱的性格,造成对性的压抑,因而对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家长应该平心静气地给孩子说明,性器官的作用不是由人玩弄取乐,而是为人类繁殖后代。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任何教育都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成功,性心理卫生教育也概莫能外。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让我们举一个在儿童性心理卫生教育中非常普遍的例子说明。儿童过了3岁后,常会提出"孩子从哪里来"的问题。此时,可以这样回答他: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蛋,它逐渐长大,当长到孩子这么大时,就生了下来,也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跑到外面来。在这里还可以用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进行比较。这种回答既符合真理,也符合3-5岁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且不超出所提问题的范围,通常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过了一些时候,儿童会提出"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问题。对此,可以解释说,"生下来"或"来到世界上"意味着"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孩子是从妈妈肚子下面的一个管子里出来的。 (在与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谈话时,可用"阴道"这一概念)任何妈妈下身都有三个洞:一个洞解小便,一个洞解大便,一个洞生孩子。紧接着,孩子可能会提出"蛋是怎样到妈妈肚子里"的问题。此时,可以告诉儿童妈妈肚子里有一种东西叫卵巢,卵巢能制造出很小的卵子。如果这种卵子与爸爸的精子遇到一起,则它们就会开始生长,直到形成孩子和生下来为止。再过些时候,儿童将会提出一个令成人感到困难的问题: "爸爸的精子是怎样到妈妈肚子里去的呢?"此时,可以向儿童解释:爸爸的精子是一种叫睾丸的东西形成的,当爸爸妈妈夜里睡在一起时,精子就经过妈妈生孩子的那个洞跑到妈妈肚子里了。实践证明,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大,儿童可以提出许多这样的问题。如果成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回答,则既可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同时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强调性心理卫生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时,依莫林斯基指出,在回答儿童的性问题时,应尽可能利用科学文献中的表示法,如精于、卵子、阴道、子宫、阴茎等,因为这些称呼不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和激起其性想象。而且,由于儿童记忆力强,即便他暂时不理解,也可以将它们保存在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感觉世界之中。此外,在回答儿童的性问题时,还要注意尽量简略。因为过分详细的回答将会激起儿童的性想象,甚至有可能成为发生性失调的原因,这也就是"画蛇添足"的意思了。
注意把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思权教育结合
寓思想教育于性心理卫生教育之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母亲对女儿"为什么男孩子有阴茎,我怎么没有"的提问,不能简单而生硬地回答:"谁让你是女孩呢!"
这本身不是一种教育的口气,对孩子影响不好。如果父母能明智地回答:"男孩子和女孩子生下来就是不同的,女孩子没有阴茎,但女孩子有子宫,这是男孩子所没有的。"这样,就能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男孩和女孩尽管身体构造不同,但没有真正的尊贵与不尊贵之分,一个人的价值的关键取决于人的道德思想能力,如果女孩做到了比男子更加优秀的品行,那么也可以称之为真正大丈夫。
又如,当回答孩子提出的自己是怎样出生的问题时,除了要告诉他是从母亲的阴道里分娩出外,还可加上几句并非多余的话:"生你的时候,妈妈在医院里,吃了许多苦,还多亏许多医生,护士的帮助,才平平安安地生下了你。"这样回答,即使孩子对性有了正确的认识,满足了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养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还给他们灌输了人们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人类之爱。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