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邺郡

邺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涵盖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临漳,治所在邯郸临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

唐杜佑撰《通典》记载,唐代邺郡辖十一县,辖境较大,大致在今邯郸市南部一带。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初邺郡下辖六县,辖境缩小秋坐具书盾说胡实。至宋熙宁五年来自,改辖四县,辖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汤阴县以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

邺郡始置于隋末脱岁季与季,存在短暂。历北宋,相州、邺360百科郡并称,时间都序能衡长达200多年。

  • 中文名称 邺郡
  • 政区类别 古行政区(地级)
  • 始置时间 隋末
  • 所属地区 河南道、河北道、真定府
  • 下辖地区 安阳县、邺县、临漳县等

圆阳采息稳阿讲史沿革

  公元前658年前突修服研亲队演议良后,春秋霸主齐桓公为卫国筑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北,临漳县西南)。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夺取邺城,邺地入晋。

  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邺城作为封地归属魏国。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来自秦将王翦攻取邺城,邺地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统天下,邺地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

  汉高帝十二年(前率血195年),分邯郸郡南部置魏郡,治所在邺县城, 领邺等360百科十八县,属冀州刺史部。

  东汉末,为冀州治,韩馥为冀州牧,治理邺城。其后袁绍、曹操先后占据邺城。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割河内、东郡、巨鹿、广平、赵国十四县以益魏郡。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邺城(在今临漳县西南三台村)成为魏公国都。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以广平、阳平、示加赵果致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

  东晋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335年),后赵石虎自襄国迁都于邺,仍置魏郡。

  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前燕慕容隽从蓟迁都邺城,仍置魏郡,属中州。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道武帝以邺行台所辖六郡(月主清重后供觉燃坐李魏郡、阳平、广平、汲郡亮河器标、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州治在邺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欢挟孝静帝从洛阳迁都邺城,改相州为司州(以范章破六儿层志强营张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以魏郡太守为魏尹。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逼东魏新脚水头独及晶工独城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仍属司处诗虽江欢历州。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破邺灭齐,复置相州及魏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而脚选需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单织布贵行哥停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市老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

  隋开皇三年川广(583年),废郡改州,魏郡改为相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复改相州为魏郡。隋末,又改魏郡为邺郡。 这是以邺作为郡名之始,治所在安阳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州为郡,邺郡复为相害额们知因按路轮许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领十县,属河北道(贞观初置十道)。

  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仍属河北道(开元增置十五道掌底液清置补侵化便)。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复升为彰德军节度。

  北宋仍为相州亦曰邺郡及彰德军,属次并紧依河北西路真定府。宋代每个州府都有一个赐名,相州又称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赐以院秋王互门陆限南怕名,以备封爵。 宋以后,安阳的正名再无邺和邺郡之称。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清皆名彰德府,民国废府为县,改称安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安阳市、县并存至今。

行政区划

唐代邺郡

  河北道

  邺郡(相州),辖十一县:

  安阳县 尧城县 洹水县 滏阳县 内黄县 邺县 林虑县 临河县 汤阴县 成安县 临漳县

宋代邺郡

  宋初,河北道邺郡(相州)辖县六:

  安阳县;邺县;汤阴县;永定县;临漳局搞呼点团随酸缺查参县;林虑县。

  宋熙宁五年,河北西路真定府邺郡(相州)辖县四:

  安阳县(永和县并入)、汤阴县、临漳县(邺县并入)、林虑县。

古邺新邺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蒸末旧意苏判只流城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来自)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千年名都变为一片废墟,相州、魏郡和邺县百要及部分居民一并南迁二十公里至安阳城。从此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360百科文化中心。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洋令湖飞连比缩序己线识,认为它们的治所就叫上小谓由评剧雨减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

  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改鱼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典籍记载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

  卷第一百一十二

  夏,四月,辛卯文义胡赶晶岩生路最笑音,魏人罢邺行台,〔魏置邺行台,见一百一十卷隆安二年。〕以所统六郡置相州,以庾岳为刺史。〔魏相州统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六郡。杜佑曰:后魏置相州于邺,取河亶甲居相以名州。〕

  卷第二百一十五

  乙亥,邺郡太守王琚坐赃贬江华司马。〔邺郡,本相州魏郡,元年更名。江华郡,展量跳抗轴民肉医因企道州。〕

  卷第一百八十五

  王德仁既杀房彦藻,〔事除激技封包乱见上二月。〕李密遣徐世绩讨之。德仁兵败,甲界雷简切寅,与武安通守袁子干皆来降,诏以德仁为邺郡太守。〔炀帝改洺州为武安郡,相州为魏郡;此又改魏郡为邺郡也。守,式又翻。〕

  卷第二百二十

  安庆绪走保邺郡,改邺郡为安成〔【严:「安成」改「成安」。】〕府,改元天成;〔考异曰:唐历曰改元天和﹖蓟门纪乱曰改元至成,与实录年号不同。纪年、通谱两存之。今从实录。〕

  《三国演义》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闻操会群臣于邺郡,庆赏铜雀台,歆乃赴邺郡候见。

  操自赤壁败后,常思报仇;只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时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成,操乃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其际入仅约击促农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台,左边一座名玉龙台,右边一座名金凤台,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是日,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珠履,凭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

  《通典》

  卷第一百七十八 宪快边冷上尔员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县一百二十七

  邺郡,相,十一县:湖齐色带阶棉安阳 尧城 洹水 滏阳 内黄 邺 林虑 临河 汤阴 成安 临漳

  邺郡东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党郡三百里。北至广平郡一酒随百八十里。东南到汲郡黎阳县一百课持远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党郡黎城县三百里。东北到广平郡肥乡县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五百六十里。户十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万一百兴直格会部限石左官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阳效殖住示时医灯用父理县。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魏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于邺。冉闵为慕容俊所灭,慕容暐为苻坚所灭也。后魏道武置相州,限留轴激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武帝平高纬也。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居安阳城也。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也。大唐为相州,或为邺郡。领县十一:

  安阳汉魏郡城在今县东北。有韩陵山,即高欢破尔朱兆之所。又有丹蓝嵯山。

  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戏与羛同,许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恒。

  滏阳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内黄汉旧县。有繁河。汉繁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邺后汉末,冀州刺史尝理于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徙相州于安阳,山漳水在县西。晋史曰:「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宾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

  林虑汉为隆虑。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

  临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颛顼陵在焉。

  汤阴古羑里城,纣拘周文王之所。汉荡阴县。荡音汤也。

  成安汉斥丘县故城在东南。地斥卤,故名焉。

  临漳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相州,邺郡。望。开元户七万八千。乡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万九千。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帝分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

  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后魏孝文帝於邺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高齐受禅,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於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德元年,复为相州。后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东取临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纱,凤翮席,胡粉,知母。赋:绵,绢,丝。

  管县十:安阳,邺,成安,内黄,尧城,洹水,临漳,临河,汤阴,林虑。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今理安阳县。《禹贡》冀州之域。《尚书》云:"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时,属晋,《左传》曰:"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即此也。又为晋东阳之地,郡城即齐桓公所筑。战国时,属魏。故《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后属赵。秦并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祖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之理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后魏于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按: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迁都,经邺都,登铜雀台。御史崔光对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帝曰:"卿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久长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灭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栢人,君子不饮盗泉,水恶其名也。"遂止。东魏静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齐武帝又都焉,改魏尹为清都尹。后周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废,而州立。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零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二年,割林虑置岩州。四年,废总管府,仍省零泉县。五年,废岩州,以林虑来属,仍省相县。六年,割卫州之荡源来属。其年,置都督府,管相 、慈、洺、黎、卫、邢六州。九年,废都督府。贞观元年,改荡源为汤阴,以废慈州之滏阳、成安二县来属。十年,复置都督府。管相、魏、黎、卫、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废黎州之内黄、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梁贞明元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平,乃割相州建节为昭德军。寻军乱,以地归于后唐。荘宗入魏,遂却为属郡,依旧隶魏州。晋天福三年,复升为彰德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一,今六:安阳;邺县;汤阴;永定;临漳;林虑。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东至魏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卫州一百十二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澶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卫州一百五十六里;西北至辽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洺州二百一十五里。

  户:唐开元户:七万八千。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万一百二十六。

  风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以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好为诉讼。

  姓氏:内黄郡三姓:扈;路;骆。

  人物:牛牢。立志不与光武交。杜乔。审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节。申绍。字景祚,魏郡人,为当时冠冕之宗。弟胤,与兄声望俱重。唐傅弈。邺人,晓天文历数,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请去佛。杜正伦。洹水人,隋时与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书令。

  土产:胡粉。贡。鳯翮席。贡。花口胡芦。纱。贡。绢。贡。

  《元丰九域志》

  ●卷二

  ○河北路

  东路 西路

  河北路

  太平兴国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并一路。熙宁六

  年,复分二路。

  望,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县。)

  地里。(东京三百五十里。东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

  首至卫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东南至本州界六十

  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六里。东

  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

  三十五里。)

  户。(主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万一千九十三。)

  土贡。(纱、绢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县四。(天圣七年改永定县为永和。熙宁六年省永和县为镇入安阳,邺县为

  镇入临漳。)

  紧,安阳。(四乡。天禧、永和二镇。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

  紧,汤阴。(州南四十里。一乡。有牟山、水、汤水、淇水。)

  紧,临漳。(州东北六十里。二乡。邺一镇。有东山、漳水。)

  中,林虑。(州西九十里。一乡。阳冶一务。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记纂渊海》

  卷二十

  相州【倚郭一 安阳外县三 汤阴 临漳 林虑】

  郡号:邺郡

  州沿革:天文室壁分野,《禹贡》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为晋之东阳地,战国为魏之邺地,秦为上党、邯郸二郡地。汉置魏郡,治邺,东汉末,冀州徙治邺。魏曹操受封于此,后称为邺都。晋仍为魏郡,属冀州。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都之。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静帝徙都之,改曰司州。北齐武帝又都之,改为清都尹。后周复改为相州及魏郡,治安阳。隋初罢郡,为相州。大业初,复改魏郡。唐为相州,天宝初改邺郡。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梁置昭德军节度,晋改彰德军。本朝复相州,属河北道。

  县沿革:

  安阳,本纣都之地,《左传》羛阳即此。秦更名安阳。

  汤阴,古羑里地,战国为魏汤阴地,汉置汤阴县。

  临漳县,本邺地,魏文侯始封于此,晋改为临漳县。

  林虑县,本汉隆虑县,属河北郡,后汉改林虑县。

  《宋史》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河北路 河东路

  河北西路

  真定府

  相州,望,邺郡,彰德军节度。崇宁户三万六千三百四十,口七万一千六百三十五。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县四:

  安阳,紧。熙宁五年,省永和县入焉。

  汤阴,紧。宣和二年,以汤阴县隶浚州,寻复来隶。

  临漳,紧。熙宁五年,省邺县入焉。

  林虑。中。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彰德府

  《禹贡》冀州之域。殷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为晋东阳地。战国为魏之邺地,后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治邺,见临漳县。东汉末,冀州徙治焉。曹魏以受封于此,称为邺都。晋仍为魏郡,属冀州。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都邺苻坚灭燕,亦置冀州,治邺。后魏仍为魏郡,兼置相州魏主取河亶甲居相之义,置州名相。东魏都此,改司州以魏郡太守为魏尹。北齐又都之改魏尹为清都尹。后周仍置相州及魏郡。周末,移治安阳城。隋初,废郡,炀帝复改相州为魏郡。唐仍曰相州。天宝初,改为邺郡至德二载,安庆绪据此,伪改安成府。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军置昭德军节度于此。明年,入晋,仍合于天雄。五代晋天福三年,置彰德军兼领澶、卫二州。宋仍为相州亦曰邺郡及彰德军。金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初复为彰德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曰彰德府。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