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此类造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中均有收藏,可视祖良架双司责为北魏中晚期一种常见的造型,流行区域在北方的河北、河南一带。这类观音像对衣纹、衣饰的刻划非常精细、准确,披帛的飘逸飞动尤其令人称道。

  • 中文名称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 年代 北魏太和廿三年
  • 尺寸 高16.5cm。
  • 作者 郭武牺

基本信息

  名称: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来自音像

  年代: 北魏太和廿三年

  尺寸: 高16.5cm。

  作者: 郭360百科武牺

  类别: 观音

  材料: 铜鎏金

  收藏:故宫博物院

详细简介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介绍】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高16.5cm。

  棉评贵质像通体鎏金。观音头戴冠,椭圆形面庞,修眉细目,眼角略向上翘,尖鼻。右手持长茎莲,左手握披帛一角,披帛缠绕其袒露之上身,下著裙,宪纸方九非坚跣足,直立。背靠舟形背光,火焰纹。背后一侧一供养人手持香花,礼拜另一侧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若足例去极宗著圆领袈裟,结跏趺坐,形象高大庄严,与供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像底部为外侈四足座,正面为二供养人,一男一女,他们是造像的出资者和供奉者,背面刻有发愿文"太和廿三年五月廿日清倍(信)士女郭武牺造像一区所愿从心故已耳。"太和为北魏孝文帝年号,廿三年比句后压即公元499年,"已"当是"记"或"纪"的俗写。

  此像曾经尊古斋主人黄浚收藏,后入归故宫博物院。

相关内容

  鎏金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来自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