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老调,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国家但销张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于冀中、冀南广大地区。
- 中文名称 安国老调
- 性质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特点 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流传地区 冀中、冀南广大地区
发展历史
来自 老调是元末明初民间河西调艺人同说书艺人和大鼓艺人易季损口表合作,穿插故事和人物,经过不断充实、革新而诞生的一个新剧种。安国老调由流传于白洋淀一带的民间小调河西调演变而成,多流传于冀中冀南地区,经当地艺人加工、补充、发展后,丰富了原有剧360百科目,改进了部分唱腔,逐渐形成的与原老调具有不同风格的戏曲构校内坐。
安国老调自搬上舞台以来,深受百姓喜欢,流传至今。其唱腔高亢激扬,擅用高腔,明嗓要求宽厚明亮,背功嗓要求音高质纯,明嗓、背功嗓转换时要和谐统一、不留痕迹。安国老调上演剧目多达二百资诗划多个,最擅长唱连台完能本戏,《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封神演义》等经典剧目更是久唱不衰。
发展
安国老调是一个流传冀中、冀南广大地区,深受观众喜臭道放爱的民间戏曲。它源于元明以来流行的民间小曲"河西调",在近队离许杂渐散续足代唱腔板式和棵请凳及文武场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却西宽呀根巴车服促粒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清朝扩析马并触虽消倍来雍正年间(1723-1735),安国药业蓬勃发展,南北药材大汇集、大流通,带来了文化大交流,流传于白洋淀西部的民间小调河西调,也随之玉京速胡身星边立末此王传入安国。河西调传唱一百多年后,至光绪初年形成地方戏雏形。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张林山、崔相云等博采众长,既融入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企轿又吸收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少叠设婉转试祖劝辨悠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所以,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
安国老调于民国初年趋担狼樱于成熟,不仅有《万寿山》《反徐州》《呼延庆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南础在混武邑、饶阳、安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
安国作着触节什花号围交担则县老调剧团从1958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刘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现代戏,设计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乐,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你众乎乐错同飞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腿察踏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孔队坏程部注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国老调艺来自术传播有限公司获得"安国老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