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二马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与沿江中路平行,靠近天字乡码头,东与东园路来自交界,西与北京路交界,全长约600米。其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
- 中文名称 八旗二马路
- 全长 约600米
- 名字的来源 有两个版本
- 东 东园路交界
- 位置 广州市越秀区
与旗人有关
来自天字码头附近有一条"八旗二马路",之所以在这里出现"八旗"之名,原因是作为清朝官吏从水路到广州时都在天字码头上岸,然后走这条马路去"八旗会馆"(遗迹已无处寻觅)休息,然后由八旗子弟及有关人员到"接官亭"欢迎,名曰:"接官"。经过一定的欢迎仪式后,才进城上任。
"八旗会馆"和"八旗二马路"虽都不在"旗货洋此四到食民区",但是都与驻粤八旗人员关系密切,所以冠以"八旗"的名号。实际上,天头后字码头附近也确实是当年驻粤"八旗兵"活动较为频繁的"第二地区"。
与旗人无关
最近从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360百科研究会爆出"猛料":所谓"八旗会馆"并非其真名实姓,更与广州旗人毫不相干。究其因,原来是洋人的误解和坊间的口传。
坊间所称之"八旗会馆"原址在城东南的湛塘涌口,当年此地多为湮塞淤积的河滩坦地,"会馆"西侧为万福桥南的万福街,东侧至湛塘涌边,南临当年的珠江省河(如今的八旗二马路),北邻文去值特油类编历素送原水师旗营操场,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50米,正"骑"在如今的德政南路上。"会馆"占地约18亩,其中楼舍仅是其小部分,绝大部分的地块主要是屯煤的场棚,还有码头、栈桥伸入江中。
"八旗会馆"最初的称谓见诸文字,是在19世纪末所撰的《粤海关十年报告》中,执笔者乃粤海关税务司的洋人,叫雷乐石。报告说:"在广州共有23个会馆或同乡会,其中一个是旗人的会所……此旗人会所,经费来自募捐囊助比映组继快,用地向当地申请拨予,拨予的地块以前曾是军营……"该报告还提到这是"中国房工程矿业公司新建的贮煤草调理久队食仓库"。1907年由德国印制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律宁鱼停雨输屋化板重,是德国工程师舒乐测绘制作的,图中明确标示此处为"八旗会馆"。
无论是雷乐石所称的"中国工程矿业公司"、"旗人的会所",还是舒乐标示的"八旗会馆",统统都搞错了!其实那是当时北洋官督商办的北方开平矿务局旗下"开平题肉粤局"的物业,粤人称"开倍济大机平官煤局"。开平矿甲甲写识帮王属道点识伯务局是洋务派早期(1878年)在今河北省开平开办的中国近代煤矿(20多年后与孩配解品调便首应无滦州矿务局合并,始叫开滦矿务局)。
当杆始厚年北洋官督商办企业筹划南下广东发展,中国著名买办唐投次优张区探廷枢是主角。唐早在光绪十年(1884年)就曾设位思考农想在广州或佛山选址修筑码头,盾迫销运开平矿煤。直到光绪十六年得到北洋大臣兼直隶为板讲秋降超世民两鲜总督李鸿章大力支持,乃提出通盘运历差甚难茶某斤论等罪计划,设"局"广州。是年冬,唐即为此事南下,游说居粤的郑观应(后来以《盛世危言》著称于世)出山,联手力低序景西院形铁烟大练主此举。光绪十七年三月初十,郑观应接受李鸿章的委任,出任"开平矿务局粤局总办"之职。旋即踏勘地块,并得到地方官府划拨。再经一年多草创,于1892年秋初成"开档"。
开平粤局的开办,使开平煤矿的原煤源源不断运到南方,打破了越南鸿基煤的垄断局面,也使东三省的豆油、豆饼、大豆直运广东再转出口获利。表面上这是开平矿务局屯煤和方便商贾的南北中转站场,实际上它是北洋官督商办的工矿企业,在南方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贸易的转口优势而设立的桥头堡,一如今天的"驻穗办"、"驻粤联络处"。开平粤局开办后,北方的涉外采办业务也转由粤局承办,北来的船舱因此不再空载而归,不仅运输成本、仓储费用大为节约,所采办的洋设备、洋货直运北方,也可免付层层转口关税。随后北方的各种矿业及洋灰、垦务的采办人员也纷纷南下,大都落脚、聚会、洽商于广州的开平粤局,这些人大都是来自北方奉直地区。1926年出版的《全国商埠旅行指南》将斯地称为"奉直会馆",倒是有点接近。
会馆本是乡邑在外地为联络乡谊,为本邑人士外出办事、公干、商旅、赴考等提供食宿方便的处所,也有兼顾商贸、货栈功能的,如湖广会馆、广东会馆、安徽会馆、山西会馆等;或是行业内人士聚会办事学习之所,如八和会馆等,都是汉族人的文化产物,而旗人概无此俗。可是,在不谙中国文化的洋人眼里,聚会、消遣、贸易、谈生意之所当然应是"会所",汉译作"会馆",开平粤局南来北往的奉直生意人出出入入,便称之为"八旗会馆"。
1902年开平矿务局易手于英国人,而开平粤局经力争于1905年得以自立,大概自此时起老广州人逐渐接受洋人"八旗会馆"的叫法。加上见出入此间者,多与康乾时代入粤驻粤的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官兵家眷(皆为奉直人)的身材、相貌相近,尤其是口音相同,也就认定这是"旗下佬"的地方。
大概广州坊间有形象直白的表达习惯,如凡外省人统称"老兄"而不问其南北省籍,越秀山的镇海楼惯称"五层楼"而不记其真名,长堤胡文虎的"永安堂"直道"虎标万金油"而不知其实称。如是"八旗会馆"便被广州人口耳相传叫下去,直至民初开筑马路,也就因之有了"八旗大马路"(今沿江东路)和"八旗二马路"的路名。
洋人的误导,市井坊间的人云亦云,后世学人的明显疏忽(比如满洲旗人没有"会馆"的传统习俗),使"八旗会馆"真正"驾势"(厉害)的来头反而湮没了。
辛亥革命成功后,官煤局自然被历史埋葬。开平粤局虽与旗人毫无瓜葛,也被和平易帜后的广东军政府设为民团总局局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民国军政府举旗护法,斯地又成为招募训练军卒的"广东招抚局"。1925年广东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这里又先后成为国民军的军械室、军医处、后方医院。
1929年6月20日中午时分,一声巨响,炮弹声、子弹声响彻广州城,"八旗会馆"突发大火烧了两个多小时,顿成一片废墟。事后查知,乃是第三后方医院内蒋桂战争中的粤军伤兵,玩弄手榴弹失手,殃及军械库所致。
这场无情大火使"八旗会馆"荡然无存。笔者至今未能寻得资料一睹"八旗会馆"的真容,深以为憾。如有方家能提供资料和照片填补这块空白,不失为广州城建史研究的一桩幸事。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