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西藏自来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360百科札达县境内。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组成的石林为特色,以及岩溶峡谷、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观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包括红石林岩溶地貌景区、坐龙溪峡谷景区和栖境动凤湖酉水河水体地貌景区。

  • 中文名称 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 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
  • 气候条件 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
  • 地区 西藏湖盆谷地

地理位来自

  工作区位于有"世界屋史益话脊的屋脊""之称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如图所示)。

  公园东接普兰县,西抵克什米尔,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交界,北每东靠阿依拉山与噶尔县相接,以托林镇为中心英某款西烈前对关如,沿象泉河两岸展布,是一座以土林地貌为主要地质遗迹特征的地质地貌类国家级地质公园

  分布海拔为37360百科50~4450m,是世界上分格内款境非属型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新近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地理位置为:北纬31°20'~31°40',东经79°25'~80°02' ,工作区总面积约457.12km。

交通概况

  札达土极举良受突利说空稳反林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中国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交界处,距拉萨市1500km,有大约700km的沙石路;距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280km,其中约120km为盘山沙石路和土路,路面较窄,路况儿转低愿华年浓研占较差,这段公路现儿如正在修建柏油路,预计2年建成通车。全县通车总里程1065km,其中有通往新疆的219国道,经巴尔、仲巴通往自治区首府下室策经第喜杆收阶想百拉萨的318国道风聚马。札达县城通往6个乡镇皆为简易公路,每当雨季到来,部分路段无法通车。到目前为止,该县总体交通条件较差。

自然概况

水文:

  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其中象泉河(藏语中称为"朗钦藏布")是流经札达盆地的最大河流,也札达县三条外流河中年平均径流量最大的外流河,它发源于札达县东部兰塔附近的喜马拉雅现代冰川致坏朝料面异责之中,因泉口形状如大象卷水,故称象泉河。流经曲松多、托林镇、层军印鲁巴之后,在什布奇山口以西穿过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改称萨特累季河。象泉河孕育了札达璀璨的象雄文化、部供育刘队为坏古格文明,以及气势壮观恢弘的土林地貌景观。

气候:

  札达盆地气候属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地区,受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树精的交替影响很大。当具有气候下沉特点的西风环流盛行时,札达就呈现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温差剧烈、件吗东多大风的特点,成为冬季的来自主要天气系统。夏季西南季风于6月初或中旬进入札达上空,此时具有气候温热、雨量集中的特点。高耸在札达盆地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巨大屏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暖湿气流的向北运行,从而使札达盆地成为"雨影区",故年降水量仅160mm左右。在谷盆热效应的影响下,札达盆地内的气候又变得非常干热。据有关房源值原气象资料表明,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3°C,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 13.7℃。最冷月(1月)的月平均气温是-9.州师创深旧裂照选按修2℃,大于0℃的天数为230天,大于10°的天数为110360百科天,无霜期为 124~130天,年日照时数约为3500小时。

经济概况

元地随度半宗使  札达县地处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西南象泉河流域,为我国边境县之一,辖1个镇、5个乡,总面积24676电分以演兵高医km。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4年)资料: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为5730师医过云复情价坐人。

  札达县是阿里地区以牧业为主,牧业与农业并举的县。全县耕地面积为12187亩,草原面积760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约占 68%)。林地面积约有 1.21万亩。牧注学杂菜医矿孔类交管业以牧养绵羊、山羊、牦没息阳改略巴可承守第牛、犏牛、黄牛、马、江象感赵驴等动物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春小麦、大麦、荞麦、豌豆、蚕豆、油菜等粮食及根粒备给油料作物为主。粮食总产量为 865 .46吨。在县城和部队农场种植有马铃薯、白菜、萝卜、黄瓜、花菜、辣椒、茄子、青笋、西红柿等蔬菜。在海拔3800m以下地区生长有杨、柳、苹果、核桃等乔木树种。

  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金、铁、兰晶石、叶腊石、红宝石、花岗石、白云母、石英沙等。

地质遗迹

  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赋存于札达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至第四系下更新统札达群中的土林地貌。由于札达盆脚欢列台亚则地边部各种基岩的抗风化能力存在差异,形成了象泉河两岸的支流、支沟在数量、规模、延伸长度、谷坡坡度等不同的地貌,河湖相半固结岩石,在雨水冲刷下,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波状又化点关乡包医况跟范解起伏、层林叠现、气势恢宏的土林设全稳运地貌。在高处远观,蓝天白云下的土林,横亘数百公里,绵绵不绝,气势恢宏,象久远亘古的古格雄师列队在札达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让人凝重、庄严与肃穆。札达地区的土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典型、保存最完整、形态最奇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地貌,是研究土林地貌发育与演变的典型地区。

  2地质遗迹景观及保护现状

工作概况

基础地质工作概况

  由于札达县地处西藏阿里地区西南部,不论是交通条件、气候条件、还是自然地理条件都不利于在本地区的地质调查和有关专业的综合考察工作的开展。故该区以往开展的调查和考察工作相当少,并且受到交通限制,许多地方无法到达,实际上也就降低了部分成果的精度。该区历年所做的工作有:

  1、1973~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札达一带进行了气候、自然地理、地貌及河流、植被、土壤、地层、第四纪地质等综合考察,这是西藏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综合科学考察,也是对该区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2、1981~1982年高原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开展了涉及本区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

  3、1980~1983年西藏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和武汉地质学院联合进行了阿里综合地质考察;

  4、1983~1986年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100万噶大克幅的区域地质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和考察工作,在地层、古生物、气候、植被、河流、区域地质构造、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诸多方面都填补了空白并获得了丰富的考察和调查资料,在众多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料及近年一些地勘单位在该区进行的矿产调查工作,由于研究方向和工作目的不同,对土林地貌的形成、分布和发育条件几乎没有涉及到,况且还存在着这些资料相互并不统一,许多关键数据甚至出入很大的问题。可以说,对本次土林地貌综合考察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相当缺乏,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只有通过考察工作去收集和实地获得。相对而言,该区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都比较低。

土林地貌保护基础工作概况

  1999年以前,札达土林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对札达土林进行管理;为了使西藏自治区境内独一无二的土林地貌资源能够长期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西藏自治区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保护措施。

  1、《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6~2010)年)》将札达土林列为"九·五"期间拟建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9年6月9 日对自然保护区的勘查立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自治区人民政府[1999]87号专题会议纪要中原则同意立项。

  2、1999年8月2日由自治区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札达土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设计》进行了评审,在藏计国土[1999]656号评审意见中明确表示:"札达土林等三个自然保护区作为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并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保护区规划十分必要。"之后,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及时组织了第二地质大队到实地进行了野外工作,所编写的札达土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于1999年12月25日通过了自治区组织的评审。2000年8月,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区级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3、2000年,为有效保护地质遗产,合理开发利用地质景观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政府开始推进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

  4、2005年,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札达县政府正式启动了札达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实地资料,编写了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等地质公园申报材料,并于2005年9月20日,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7月通过地质遗迹保护(一期)施工图设计,于2007年9月22日揭碑开园。

  5、2007年,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二期)工作,修建了主碑广场、区域说明牌、景观说明牌、交通引导牌、宣传牌及公园大门1座。

土林地貌地质遗迹类型

概述

  札达地区土林地貌气势恢宏,形态多样,主要类型有宝瓶式土林、"秦甬"式土林、房顶式土林、残留式土林、峰丛与城堡分列式土林、双色台阶式土林、台阶与峰丛分列式土林、鼻状土林、古钟式土林、哥特式土林、尖峰状土林、塔式土林等许多微地貌形态。

峰丛连绵式土林:

  沿谷壁发育的上部呈角峰状、中间为竖沟穿切水平层理的斜坡、下部是水平层理的土体形成基座台地的具一定区域代表性的土林。

含砾卵石土林:

  粒度粗大的含砾卵石土,粒间无连结,多形成假斑状构造,结构比较紧密,其中的孔隙多被泥质、钙质充填,当其地表水向下入渗或沿节理裂隙淋滤时,常常将裂隙和较大的孔隙中的泥质或钙质带走,在此成因下形成表面粗糙的含土林形态。

崩落式土林:

  含砾卵石土林经过雨水汇聚所形成的紊流沿裂隙长期冲刷淋滤作用后,形成陡坎,陡坎前缘发生崩塌所形成的高度不大、一般高差不超过50m的土林形态。

  

差异风化式土林:

  这类土林多由香孜组含砾卵石土夹厚度不超过2m的粉砂土构成,由于粉砂土的结构更紧密,颜色浅,易反射阳光,吸热低于含砾卵石土,故含砾卵石土多数情况下其结构先遭破坏,尔后被淋滤崩落,便形成以粉砂土为顶盖的差异风化式土林。

台阶式土林:

  在浅缓的冲沟两旁,崩落物质的搬运能力有限,切割深度较小,演化成沿沟分层后退剥蚀,从而形成台阶高度不大于20m的土林形态

直立竖沟式土林:

  当冲沟进一步加深,沿竖沟方向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线性切割能力显著增强,穿透水平地层已不成问题,故形成粗、细相间的竖沟式土林。

叠瓦状土林:

  在峰林下的斜坡上,切沟不具备直立的垂向侵蚀,而在水平地层内部相连成为扇形,分层排列而形成的土林形态

  不同,在谷坡较缓的区段,形成的厚度大于100m的土林形态。

根茎式土林:

  上部被剥蚀掉之后形成的土林一般没有峰尖,顶部往往显得浑

  圆,因而形成了细沟密布的根茎式土林。

  除此之外,由于自然环境、地质背景的不同作用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不同平面位置、不同形态的土林地貌应有尽有,如宝瓶式土林、"秦甬"式土林、蒙古包土林、残留式土林、峰丛与城堡分列式土林、沿河的双色台阶式土林、临河远观似山近瞧是林的远山近林式土林、台阶、峰丛分列式土林、鼻状土林、古钟式土林、古洞与今宅合壁式土林、镶嵌式土林等等。

  总之,札达土林的地貌形态无论是雄浑与豪放,还是灵秀与精细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完全是札达盆地沧桑巨变的客观反映。

札达土林形成原因

概述

  札达土林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札达盆地特定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札达盆地的整体抬升,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盆地内的切割及其土林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说那就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呈半固结状态、沉积厚度很大、且具有水平层理的地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持续抬升,之后经受强烈物理风化和暴雨冲刷及其水系的剧烈切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式。具体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构造与地形条件

  由于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运动,使得如今的札达盆地依然处于持续抬升的地质构造背景中,但从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盆地的断陷可能尚未结束,只是这种断陷的速率与北喜马拉雅包括整个札达盆地的上升速率相比要弱一些罢了,正是这种差异升降加剧了象泉河对札达盆地旺盛的剥蚀,增强了沿象泉河两岸支流、支沟的发育,进而促进了土林的形成和发育。

  土林地貌的形成与地形条件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形越陡,比高越大,土林出露的形态越完整,观赏价值越高。沿着象泉河谷,地形高差达到800m以上,对于裂隙并不发育的半成岩之水平地层而言,这种高差越大,在陡壁、陡坎和高角度斜坡前缘,由于卸荷引起临空面附近土体回弹变形、应力重分布所造成的破裂面数量就越多、延伸长度就越大。靠近盆地上部的坡面面状洗涮作用和逐渐向下而增强的线状切割作用能通过地形的高差使垂向侵蚀加大,击溅侵蚀和沿垂直节理的冲刷淋滤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进而加快了土林地貌的形成。

  不同的地形条件所形成的土林在形态上是有差别的。通常在盆地沉积表面的坡前,仅靠雨水的击溅侵蚀和小范围的坡面洗刷,形成的土林很象植物的根茎。向下逐步进入托林组地层的切割深度后,部分细沟汇聚,切沟深入垂直节理,所形成的土林的形态组合最丰富。而到了下部,一方面沉积的时代更老一些,固结程度就更高一些,切沟与垂向裂隙相互联通,切沟汇聚又形成冲沟,在沟与沟之间可以形成孤立的土林,但多数是形成稳定坚固的陡壁并布满直立的竖沟。在有一定高差的地段,土林会出现顶部和底部较缓,中间较陡的总趋势。当处于远离象泉河谷而地形高差小于100m的边缘地区,这种立体结构就发育的不完全。

  总之,土林地貌最发育的地段就是地形相对高差大、地形切割强烈,下部松散堆积能及时搬运迁移的河谷、沟谷地区。

2、气候条件

  札达盆地年降水量仅为160mm,这些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雨季的降水又多集中在几次大的降雨里,这就表明仅有的几次大雨或暴雨的降水强度大,从而使雨滴具有了对地面较强的打击作用,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将产生击溅侵蚀。在平地的击溅侵蚀常使表土结构发生破坏,使土体分散,同时又使底土压实,从而减少渗流,增大地表径流,这种缺乏水头高差的地表径流对土林的形成作用显然不大。而对于斜坡所产生的击溅侵蚀尤其是表面风化强烈且土体结构已经发生破坏的坡面击溅侵蚀,将引起坡面物质的不断迁移并产生紊流形成细沟。对于具有半固结特征的札达群地层来说,雨滴打击砂砾石使其松动并溅起形成凹坑,进而沿坡面演化成细沟,侵蚀加大成为切沟,有的水动力作用较强可发展成直立的竖沟,使土林分布区的面状洗刷作用和下部的线状切割作用变的异常强烈。据研究,雨滴的大小决定了雨滴打击力量的大小,而雨滴的大小又与降雨强度有关,也就是说,降雨强度越大,对坡面的击溅侵蚀能力和对土林的形成作用也就越大。

  札达盆地日照时数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入渗条件差,地下含水层富水程度很低,地下水埋藏很深,毛细上升高度到达不了地表。因此,土林分布区域内不仅地表特别干燥,即使是在一定深度内的土层湿度也非常小,这就减少了土体的容重,增大了土林的固结程度,提高了土林的强度,使得直立的土林不易发生重力坍塌。因此,札达盆地干热的气候环境,也是使高达上百米的土林得到完好保持和整体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3、物质条件

  札达盆地内托林组和香孜组粗细相间的砂、土、砾均具有半固结特征,它们之间的互层沉积,使上层半成岩特征在遭受风化时表现出软弱的一面,风化形成松散而更接近于土体的表层,非常利于细沟和切沟的形成;而在土体的下部,半固结状的土体在保持土林的直立和稳定上更接近岩石的特征,增加了所形成土林的稳定性,有利于土林地貌的形成。

4、其他条件

  札达盆地干热少雨,土壤中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机质十分缺乏。因此,札达盆地及其周边植被不发育,从而增大了盆地表面受阳光辐射的强度,加剧了盆地内的蒸发,使得干燥的坡面上植被覆盖度仅为5~10%,这一条件既有利于土林的形成,又使形成的土林不会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而得到完整的保持。

  札达盆地内部的湖相沉积物和河流相堆积物的总厚度大于800m,其中湖相沉积物厚度达到了575.2m,河流相堆积物厚度为225.1 m,给土林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具备了土林形成的立体空间,是土林地貌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象泉河及其支流的发育对土林的形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仅仅是雨水的击溅侵蚀和冲刷对形成土林的作用是不够的,发育的高度也会是很有限的。有了札达盆地的持续抬升,就促使地表水系,以下切侵蚀为主,对水平地层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切割,随后便沿着大的水系、支流、大沟、冲沟形成了陡壁、陡坡、陡坎等陡峭的地形,正是这些水系所切割而产生的陡峭地形才更有利于土林的形成和发育。2.3札达土林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本公园自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以来,对于公园内部的主要地质遗迹,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保护措施,所建设的地质遗迹点主要如表3-1所示:

地质遗迹资源一览表

古格景区

  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遗址、皮央东嘎洞窟遗址、多香遗址、岗桑土林(城墙式土林)、象泉河、含砾石土林、戈入洞穴群、藏尸洞

札达沟景区

  城堡式土林、丁丁卡牧场、那嘎自生塔(塔式土林)、吉珠达久堂(台阶式土林)、剪母它让(屋脊式土林)、美归普巴林(平顶式土林)、万佛壁、纳让之令峡谷、加布定制令(国王宝座)

托林景区

  古碉土林、云顶禅钟、古船魅影、龙舟(残余式土林)、夕照神坛(屋顶式土林)、天安夕霞(叠瓦式土林)、自生佛塔式土林

茅刺沟景区

  哥特式土林、孤柱式土林、双子塔(孤塔式土林)、观景台为保证地质公园的开园揭碑,也进行了两期建设。第一期主要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第二期在基础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主体碑、景区碑及解说标示系统的建设,主要内容如表3-2。

二期建设项目内容

基础建设工作

  公园大门1处

  地质广场1处

  管理房1处

  观景台3处

主体碑

  公园主体碑1座

标识系统

  公园说明牌2块

  景区说明牌3块

  景点说明牌30块

  管理说明牌5块

  交通引导牌10块

展览馆

  沙盘模型1座

  展板24块

防护设施

  护栏若干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