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破恶见论

又名《制恶见轮》,已失传,由玄奘法师用梵文所著。失传很可惜,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中国僧人几乎唯一用梵文所写的佛教典籍。但究其成书原因,其失来自传也有他的道理,可听完这个历史故事后各位居士自己想想其失传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惋惜之余不要把心全部放在惋惜上,而是好好修行才对。

  • 中文名称 破恶见论
  • 别称 制恶见轮
  • 作者 玄奘法师
  • 语言 梵文

历史简介

  因为戒日王在那烂陀寺专门为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为该寺住持戒贤法师)建造了一座很巍来自峨高大的铜塔(塔数据不360百科全,望各位居士、学者补充),小乘佛教徒就不爽了道迅众(小乘佛教徒认为大乘佛教是银美步说空华学说,空华外道)顶女雨调,不认为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别高的地位。然后问国王"您怎么也不给我们造一座?"并且为证明小乘佛教在学问上很完善,代表真正佛法,就像戒日王标榜说,他们这里也有一个年老的婆罗门,般若鞠多。并且拿出其著作《破大乘论》(共七百颂)。并标榜,哪个大乘僧人敢改动一个字?戒日王觉得这些小乘教徒未免夜郎自大,于是说了一段皮里阳秋的话"弟子我听说有好多小狐狸、小老鼠,自认为比狮子还厉害。但某日真遇到狮子,就魂飞魄散。"然后,小乘僧人提出要召集辩论。戒日王同意了,并由戒日王亲自号召这次辩经。因此戒日王写信给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派四位知己知彼、内外兼修、大小俱通的大德来辩经。但是之后,国王因为一些其他事情(具体什么事情无资料可考证,但应该是战争),就把这件事情给先放下来了,让那烂陀寺的人先别来,在那里听候命令就好。在国王给戒贤法师写信后,玄奘开始准备辩经。但此时来了一个顺世外道信仰者,自己写了40条理论,在那烂陀寺门口叫嚣,说如果谁能反驳了其中任何一条,以死相谢。因来者气焰嚣张,一游模值算连好几日都没人敢出来应战。玄奘法师火了,细心研究完这四十条后,把该外道辨倒,并没有让他死,而是收为奴仆(外道感激不已)。之后放下心来认真研究般若鞠多给口写的《破大乘论》,但是这本《破大乘论》确实写的很高深,玄奘法师很多地方看不懂,理解不了其意思。之后请教这个刚刚被他收服的奴仆,立指这个外道刚好曾经听了5次般若鞠乙照个里浓之妒消多所讲的《破大乘论》,对此内容非常之熟悉。当玄奘学习完《破大贵殖请金穿而希赶模乘论》后,就把他放了,这落祖道鲁个奴仆走了之后非常高兴,在印度第二王鸠摩罗王(此时该王虽喜欢有文化的人,但不信仰佛教)大肆吹捧玄奘,导致鸠摩罗王写信请玄奘来。但因为玄奘那里答应戒日王准备辩经,不敢离开那烂陀寺,鸠摩罗王火大了,威胁那烂陀寺玄奘不来,就踏平那烂德直陀寺。玄奘只好去了鸠摩采办浓代史劳根假聚美律罗王那里。之后,戒日王回来了,看见玄奘被鸠摩罗华毫控征教际利简控王抢走,就火大了,跟鸠摩罗测手试袁各五是早领散王要人。鸠摩罗王不给,然后这俩国王(印度第一王、印度第二王)温部庆转座济斗差点儿打起来(当然最后还是没打)。最灯评明极后鸠摩罗王亲自率2万象兵,乘三万艘船去拜见戒日王,戒日王也在此时从鸠摩罗王那里接玄奘到他这里来,并看了《破恶见论》。象红刑候吗材移戒日王赞不绝口,并用该文调戏身边的小乘教徒。使身边小乘教徒都改信大乘教徒。然而戒日王并不满足,取消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辩经(因此时般若鞠多大师托辞到吠舍厘礼拜佛迹去了,导致这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辩经并未举行),鲜村磁断话光烈言而是直接升级成了一场不附仅具怀全国性以佛教为主的的宗教大辩论。戒日王让玄奘法师面对全印度顶级法师的挑战,一来展示玄奘高超的学问,二来摧毁自以为是的人那种各执己见的这种习惯和偏见。当天,戒日王就通知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就是古印度全境),所有宗教人士顶尖人物,来曲女城举行大会。玄奘的重任,不言而喻。此时,在恒河南岸,戒日王召集了观众几十万赶赴曲女城,鸠摩罗王在横河北岸召集了几万观众。这场大辩论在曲女城(玄奘刚刚到达印度后曾经路过该城)举行,叫曲女城大会。来者有全印度18位国王(一说20多位),大小乘僧人3000余人,婆罗门和外道2000余人,那烂陀寺1000余人,方圆几十里满满当当的,挥汗如雨。我们要知道,当时佛教并非是印度宗教的主要地位,而不过是无数宗教中的一种。这场宗教大辩论,由玄奘为主,单挑2000多名僧人和外道,玄奘法师还立下了生死状(印度辩经主持一方一定要立输了的条件的,而赢了的条件一般立的很少),当然最后赢了。当举行完这场大辩论后,玄奘就受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护送回国了。当然,戒日王也顺便派来了去往唐朝的使臣。

  玄奘法师从贞观元年偷渡出境,到贞观十五年开始回国,贞观十九年才到达长安近郊,历尽坎坷。当然,也是全世界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留学生了。

  《慈恩寺传》四曰:"时法师欲往乌荼,乃访得小乘所制破大乘义七百颂者。(中略)备得其旨,遂寻其谬节,用大乘义而破之,为一千六百颂,名破恶论,将呈戒贤法师。"

本词条专用名词解释

  玄奘法师:俗名陈袆,在印度留学使用摩诃耶那提婆奴这个名字。摩诃耶那提婆奴,这个名字是梵汉结合的名字。摩诃(念拼音:maha)耶那(念拼音:yana)意为大乘,提婆(念拼音:daiwa)意为天,奴是汉字。大意是玄奘说自己是大乘天的奴仆。后在印度由戒日王(印度第一王,信仰大乘佛教)和鸠摩罗王(印度第二王,应该不信仰佛教,最后死前是否信仰佛教我也不知道)组织举行的全国顶尖的宗教辩论会(不单单是佛教,而是所有宗教),玄奘一人单挑2000多名全印度所有宗教派别(包括佛教)顶级高僧,胜利后玄奘被尊称为摩诃耶那提婆。当时古印度佛教所说,有96种外道(对佛教而言)。我们最熟悉的关于玄奘法师的著作有《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陀国,是当时全球佛教的中心,各种藏书无数(包括非佛教书),不仅有佛教徒,还有其他苦行外道(对佛教而言),有无数佛教菩萨级人物,非佛教的很多宗师。但小乘佛教说这里那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就在当年,学风极其开放包容,其学风秒杀现在的清华北大牛津剑桥等等一系列名校。

  戒贤法师:梵文音译尸罗跋陀罗,那烂陀寺的住持(老大)。玄奘法师离开印度时,戒贤法师年龄应该为106岁(不确定,若有错望各位居士在此更正)。精通《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戒贤法师的学问真的很深很深。我们常常说名师出高徒,但是懂《易经》的人都明白,既可以说名师出高徒,也可以说高徒出名师。如果没有玄奘法师,那这位当时佛教顶级人物就要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因为古印度历史的重建是要依靠中国历史书籍和玄奘法师的记载的。

  般若鞠多:整个古代南印度的灌顶师,给那些国王行灌顶礼的,是一代帝师。精通小乘佛教正量部的学说。而当时小乘佛教的正量部学说是足以和当时大乘佛教抗衡的学说。般若鞠多师父是小乘佛教的大宗师。汉译佛经《唯识述记》说他是三代帝王师(当了三代帝王的管鼎师)。当时小乘佛教奉他为领袖(如同大乘佛教当时奉戒贤法师为领袖一个意思)。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佛祖释迦摩尼涅盘之后,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宗派。大乘佛教追求普度众生,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

  瑜伽师地论:为未来佛弥勒菩萨所著,也是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要取的最重要的一个著作。玄奘法师在印度多次发愿元寂后生在弥勒菩萨身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