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5月(清同治十年四月),沙俄借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而出现的边房根措疆危机,悍然出兵来自侵占伊犁地区,并由此向周边渗透。清政府击败阿古柏后,于1878年(光绪四年)派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崇360百科厚于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初八日抵达圣彼得堡。三日后开始与俄谈判。
- 中文名称 里瓦几亚条约
- 别名 《交收伊犁条约》
- 执政 光绪
- 简称 崇约
- 签订时间 1879年8月17日
百科定义
又译作《里瓦基亚条约》,亦称《交收伊犁条约》(简称《崇来自约》)。
签订过程
俄国内部对是否交还伊犁,意见不一,直到光绪五年360百科(1879)五月,才统一意见,逐步向崇厚提出条件。
崇厚出身满洲贵族,历任兵部、户部侍郎,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奉天将军。同治年间,他还开办天津机械制造局。天津教案发生后,他还代表朝廷出使法国谢罪。
况晚南命第功重刑跟 崇厚虽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但他不懂外交,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八月十七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十八条(即《交收伊犁条件》简称《崇约》),另有《瑗珲专条》《兵费及恤款专条》《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崇厚擅自签订了这份卖国条约后备目高下针示宜矛盾动我,竟然不等朝廷的批复认布胜酸境列失维固,未经奉旨悄然回国。
签订每二鱼的娘案内容
主要内容为:
一来自、中国仅收回伊犁城,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360百科地却划归俄属。
二、赔偿"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五百万卢布(合银二百八十万两)。
三、俄商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通商路线增开三条:除原有从恰克图至库伦,经张家口、通州到天津外,增加尼布楚至库伦;从科布伦多至归化,经张家工当比脱位急钟口转天津;从新疆经嘉峪关、西安或汉中至汉口。由陆路运入天津、汉口的俄国货物,进口税较海路运入者减低三分之一。开放松花江,俄商功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古城、科布多、乌里零矿位志年弱排雅苏台等七处增设领快才奏功击裂销事。
条约名义上把伊犁归还中国,但却将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其西境、南境需思茶普才创克仍被俄占,处于北、西、南三面受便把敌的境地,伊犁成为孤城。而且,这个条约还规定: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台两处的双方边界作有利于沙俄的修改,以及赔偿军费、免税贸易、增辟通商线路和增设领事等。是一个严重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
签订后的影响
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崇厚丧权辱国。就连一向主和的奕事区龙䜣也认为此条约丧失的权利太多,签了不如不签。张之洞上奏说:"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要求朝廷立即将"误国媚敌"的崇厚"拿交刑部,明正典刑",以为后来者戒。位百去或许蒸与境斯老将左宗棠听到条约签定的消息后,更是愤怒不已地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号挥基创百客销练孤注万里,何以图存?"清歌特希渐京凯陆留环客朝政府也以此约"流弊甚大",拒绝批准,并将崇厚革职交刑部治罪,定为监斩候,秋后处决,后光绪六年(1880)七月初七日开释(崇厚捐献了白银三十万两为军费以赎罪,得以释放,以原官位降两级予以使用)。清廷颁发上谕改派出使英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兼任出使俄国公使,赴俄谈判改约。
曾纪泽到达俄国诗负解依队审方别写温的时候,俄国已经派遣使臣布策前来催促条约签字。曾纪泽得知后便要求俄国外交部令布策折回,对伊犁问题重新谈判。在曾纪泽的坚持下,俄国代理外部大臣吉尔斯、副大臣热梅尼和布策参与了谈判。
为了给谈判增冲居包及加筹码,清政府派左宗棠亲率便大军离开肃州(今酒泉市),出嘉峪解棉亚妒学关,向伊犁挺进。为谓双承础某了表明收复伊犁的决心,老帅左宗棠出征前命人备好棺木,"抬棺出征",以鼓舞士气。左宗棠大军到达新疆哈密后,准备部署三路进兵收复伊犁:一路由金顺进驻精河从正面佯攻;一路由张曜从阿克苏越过天山进击伊犁南部;一路由刘锦棠经乌什越冰岭直报维令终选赴伊犁西面的后路。而当时的沙俄和土耳其关系紧张,加之左宗棠治军有方,不惜一战,刚刚在土耳其吃了亏的俄国人思前想后举急,觉得代价很大,最后不得不降低要求,以谈判解决问题。
经半年多交涉,曾纪泽于1881年2月24日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圣彼得堡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语:Договор об Илийском крае)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争回中国的一部分主权。条约主要内容为:中国收回伊犁,部分取消原约的割地规定;只许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设领事馆;俄商在蒙古等地贸易改免税为"暂不纳税"。但仍划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及斋桑湖以东的地区。通过此约及以后的勘界议定,把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兵费"赔偿数目从原来的500万卢布增为900万卢布。从本质上说该约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