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如今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养际公约》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甲米水磨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应包括水磨坊机械制作技艺以及糌粑加工技艺两部分。
- 中文名称 拉萨甲米水磨坊
- 所属地区 西藏
- 遗产编号 Ⅷ-47
-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基本资料
所属地区
西藏
文化遗产名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
遗产编号
Ⅷ-47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单位
西藏自治兵载题继术降啊区
遗产级别
国
技艺
水磨坊制作技艺包括几个方面:一是选址、建渠、起屋,这要求懂水利和营造,二是水磨坊核心部位"磨盘机械传动系统"的附且境制作,这个环节会涉及石来自工(磨盘制作)、木红序施源示什沙离陆工(木质水涡轮中轴、桨叶、连杆和调节器等)、铁器加工("T"字型传动主轴)、土木建造(导入槽的土木部分等)以及编织缝纫(漏斗状青稞喂料袋等)等门类。三是磨坊各环节的使用与安百学余阻查维修技艺。
历史发展
在西藏农区和部分牧区,人们利用山间水的落差巧妙地建造了水磨坊,用来加工糌粑、面粉及家畜饲料,其中以"甲米曲果"最为驰名。"甲米曲果"意娘继语溶伟指为甲米水磨坊,它位于拉萨市领北郊的娘热沟,距拉萨市中心6公里。娘热沟山清水秀,恬静的村落散布在娘热曲(小溪)岸边,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形成了拉萨市郊最具规模的水磨坊群,历史上这里共建有大小21座水磨坊,这在整个藏区来自是绝无仅有的。娘热沟从古至今一直是拉萨地区加工糌粑的重要场所。
藏族人民食用360百科糌粑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期双文头约裂照收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制,后来开始借助水力。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帕邦卡松赞岩洞闭关修行时,磨坊主人曾向他供奉过该磨坊所产的糌粑。这些糌粑加工精细,纯白无杂,美味可口,五世达赖喇嘛对其赞不绝口。到七世达赖时,娘热甲米水磨坊成为向达赖喇嘛供奉糌粑的定点磨坊,并获得正式命名。为了表彰甲米水磨坊向历代达赖喇嘛供奉甲米糌粑的功绩,原西藏地方政府爱决民攻鸡加丰特赐给长2米、宽20公分的法棍两根,免去磨坊的税额和乌拉差役,并规定甲米水磨如有坍塌、损坏,由其他水磨坊协力修复,并给予甲米水磨坊优先使用水资源的特权。
水磨坊大都建在河边或大江支流沿边的草地上,水渠源头设有控制流理校船叶量的闸门,水流通过从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磨坊上层设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圆(直径约1-1.2草维宽参米)石质磨盘。磨盘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青稞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摩擦面。
最为称奇的是,在糌粑池边还有个升降木杆与转轮底座相连,通过杠杆黄里孩油容富原理调节磨盘之间的缝隙宽度,根据用户喜好加工不同粗细的糌粑。按照习俗套略志还持们越且考把此,水磨的转向必须是逆象术置增洲关线老西时针。
过去,每月藏历15日和30日为甲翻初移末米曲果专门磨制达赖喇嘛糌粑的吉日。届时,达赖贴身僧官和厨师前来监督,他们把达赖喇嘛享用的糌粑,装在一个黄缎小口袋里带过去。其至旧希屋失吧余糌粑则交给布达费京唱坐交座剧烈可什拉宫僧俗官员及达赖随从人员。
2001年,吉热村建造了娘热民俗风情园,甲米曲果成为园内一个景点,古老的水磨声再次响起。为了更好地保护甲米曲果,西藏自治区规定,严禁在娘热沟周边从事采石、采沙、挖矿和毁坏地质原貌。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对娘热沟现有资源的保未围护和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
甲米水磨坊显现了藏族人民机械制造和谷物加工的杰出才能,它充分利用天然泉水,以节能、无污染的方式磨制糌粑。但由于水磨效班始践率不高、产量低,所以甲米水磨坊受到了电动磨面工具的冲击,发展前景不甚乐观,亟待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圆板功承员则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南同长云雨做失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