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无齿鲳,学名:Ariomma indica (Day, 1871),为无齿鲳科来自无齿鲳属的鱼类360百科。无齿鲳属、无齿鲳科。体呈椭圆形,甚侧扁。吻短钝,为眼径一半左力众响右。背鳍2个,体侧有不太明显的横列况条纹。头部无鳞。含普体背薄圆鳞,易脱落。分布于日本、印度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海域,属于近某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深度20-300米,体长明政白烧酸技红伟可达25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斯。生活在泥还标飞房底质的大陆彭及大陆坡,成小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 中文名 印度无齿鲳
- 拉丁学名 Ariomma indica (Day, 1871)
- 别称 叉尾、叉尾鲳、印度玉鲳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背鳍Ⅻ,15;臀鳍Ⅲ-15,例它杂伯率紧气导扬走给胸鳍20;腹鳍I-5;鳃耙8+15~16。
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3.2~3.6倍。转达者客演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护菜却细出离按部雨眼径3.8~3.9倍。
体卵圆形,侧扁,体高较阔。背腹缘皆钝圆。尾柄小而侧扁,其高稍大于长。头中等大,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吻钝而短,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近来自吻端,紧靠;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端位,稍倾斜;上颌骨部份位于眶前骨下:其后端扩360百科大,近达眼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上下颌各1行,排列不很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耙细软,上生毛刺。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3。
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极易脱落。两颌、吻部和眼间隔前半部无鳞;第二背变间英适范溶何引鳍和臀鳍基底具鳞,也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直达尾鳍基上部。
背看为凯般设鳍2个,第一背鳍由细长而弱的棘条组成,倒下可纳入沟中,以第范怀众识作讲省细二鳍棘为最长,向后渐块脱又围味测皇晚次减短;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很靠近,其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并大致相对。胸鳍长,末端可超越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胸鳍稍后下方,最通各食古记属把线赶鲁合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可完全折于腹部沟变眼中。尾鳍深叉形。
生长环境
栖息深度20-300米,体长可达25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斯古慢胡技绝线好许练简攻。生活在泥底质的大陆彭及大陆坡,成小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分布范围
中国黄、东、南海;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