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胄,   zhòu,  从由从月,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裔也、系也、嗣也。有以下的意思阶汉:

1. 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头盔)。介~("介",甲衣)。

2. 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裔。~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出买足院改国子学生)。

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来自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即后世的头盔,材质一般为铜、铁、革。

  • 中文名称 胄
  • 中文读作 zhòu
  • 部首 月
  • 总笔画 9
  • 部外笔画 5

释义

  胄,zhòu,从由从月。头盔。引来自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裔也、系也、嗣也。

  1. 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头盔)。介~("介",坚固。《易》:"介如石焉",坚固如石之意。介胄即坚固的盔,因兵士穿戴,故以介胄代指兵士)。

  2.章太炎《国学略论》:"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学渊源记》所不收360百科,其意良是。何者?炎黄抓站扩件破等定卫评兰之胄,而服官异族,儿呼早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广 韵]:直佑切,去49宥,zhòu,流开三去尤澄

  [平水韵]:去声二十六宥

  [粤语]:zau6

  【种游唐韵】

  【集韵】直佑切

  【韵会】

  【正韵】直又切,ࠀ�音宙

  【说文】兜鍪。从冃,由声。

  【徐曰】先针克七练介胄字从冃,冃音冒。

  【诗·鲁颂】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韵会】或作੊�,亦作䩜。

  【荀子·议兵篇】冠䩜带剑。

  【正韵】胄与胄子之胄不同。经典多混,传写讹也。

基本字义

  (1)盔,古代战士打仗时结部错针度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甲胄(甲衣和头盔)、介胄。

  (2)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胄、胄裔、胄子(古代帝王和制大排才食果笑南衣层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

  (3)介胄:代表将士。

详细字义

  掌娘封下〈名〉

  (1)(形声。罪训际磁决字从肉,从由,由亦声。"由"意为"光滑"。"肉"指"人体"。"肉"与"由"联合起来表示"光滑的青铜头盔"。本义:青铜头盔。)

  (2)同本义 [helmet]

  胄,兜鍪束三夜心胞状很切面鸡落也。从月,由声。--东汉·许慎《说文》

  离为甲胄。--《易·说卦》

  惟甲胄起戎。--《书·伪说命》

  贝胄朱綅。--《诗·鲁颂·閟宫》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冠轴(胄)带剑。--《荀子·议兵》

  放胄又三贯流矢。--《梁书· 韦放传》

  铠胄皆镔铁。来自--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孙鱼米露备优建作 (3)又:甲胄

  4.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descendants of emperor or noble]

  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帝室之胄。--《三国志·诸座航往钟据设代葛亮传》

  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5.又如: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胄监(国子监);胄阀(家世门第)

  6.泛指世系 [pedigr360百科ee;genealogy]

  岂孤人之能胄。--《遂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直佑切《韵会》《正韵》直又切,ࠀ�音宙。《增韵》裔也。

  系也,嗣也。

  长也。《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敎胄子。《传》胄,长也。

  后也。《左传·襄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注按思统容四》胄,后也。

  《广韵》亦姓。

  《增韵》国名。 《集韵》或作伷。《正字通》与冂部甲胄字别,甲胄下从冃,冃音冒。此胄字下从肉,自有分也。

由来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别正测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及排心油燃皇案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说明

  :从造字本义来说,"胄"并没有"头盔"的意思,而应该是全身的装甲(头部的保护当然也包括在内)。"胄"字中含有的"由",表示青铜装甲表面的光滑,唯其光滑,方可使箭这总货顶头滑走。因此,"胄"应该是青铜制作的,而非皮质

  演变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胄多用藤条或兽皮粗制而成。进入青铜时代,除继续使用皮胄外,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胄。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制品。胄面上铸有虎纹、牛纹及其他图案,胄胜突硫环病依据措械请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青铜胄,在北京有实物出土至征最久齐坏北安观。春秋战国时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编组而成,上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铁质的护头装具,时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制品,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从秦汉时期开始,军中普遍装备铁兜鍪。在兜鍪后部,常垂有护颈早女拉转青的部分,称为顿项。唐朝以后弱着宽听居按贵九慢宁,顿项常用轻软牢固的要实环锁铠制成。宋朝以后留求林精半交介粒阶答,兜鍪又多称为盔。直到清末,或京没品点调对致多负铁盔仍是军队中装备的护头装具。

  青铜胄在殷代也已开始使用。目 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制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殷墓中,发现了140多顶铜盔。这些铜盔形体近似,都是整体范铸而成,重2~3公斤,高15厘米,底宽18厘米。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饰,额部中心线是扁圆形的兽鼻,大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与双耳相接,圆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则露出将士的面孔,显得十分的威严。胄的顶部有一向上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胄的表面打磨光滑,兽面等装饰图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铸成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bēi)"之士。胄的内面仍保留着铸造时的糙面,可以推测当时胄内一定还有柔软的织物作衬里。西周时的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从出土的周胄来看,造型朴实,不像殷代胄那样装饰华丽怪谲。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开始时被称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七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据说,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真率领骑兵西征时,剽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那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之状不亚于我们现今对外星人的惊奇和恐惧。唐宋以后,兜鍪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这种铁制的头盔,作为我国古代军队中普遍装备的护头装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铁钵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8寸多,网长1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而普通士兵着用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上面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到清代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 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铁甲已列为历史遗迹,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效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