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灵境是颐和园(清漪园)万寿山后山的来自主要建筑群,亦称"四大部洲"。乾隆时清漪园前山360百科的主体建筑群是大报恩延寿寺(现在的颐和园排云殿建筑群),后山的主体建筑群则是另一组藏式佛寺--须弥灵境。这两组建筑形成两条接近平行兰找套状广的中轴线,但彼此协侵隔着山脊,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相互背对着。
- 中文名称 须弥灵境
- 历史沿革 1713年--1780年
- 建筑形制 只留下正殿和配殿
- 评价 反映了完整的佛教宇宙观
历史沿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廷四宗叫宁在热河避暑山庄的外围陆续修建了十二座庙宇,统称"外八庙",凝聚了汉、藏金触推构造证、蒙各民族建筑艺术,规模宏大,风格各安即错异,其中的普宁寺尤其宏伟壮观。这座佛寺的前半部分和一般汉族寺院一样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半部分则直接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古寺桑耶寺为蓝本,中间修筑大乘阁,周围按照佛经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说法设置其他建筑。所谓"四大部洲"就是指位于东海中的东来自胜神洲、西海中的西牛贺州、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芦洲,代表四方大地。
须弥灵境复原图清漪园须弥灵境几乎与承德普宁寺建于同一时期,二者主体部分的格局也很相似,均为汉藏混合的台式建筑群,都是在一级级的台基上依次修建殿宇建筑,前后分别以大型佛360百科殿和楼阁为中心,体现藏传佛教的特色。须弥灵境整个建筑群座南朝北,平面性形状略呈丁字形,北部为汉式南部为藏式,由北向南依次升高,总长约500米。
建筑形制
须弥灵境汉式殿堂部分因受地形的限制,省去了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只留下正殿专组和配殿。其北侧修建一座入口牌坊--"慈福"牌楼,第一层为三个牌楼跳训前围城的一个广场,经过广场后进入建筑群;第二层平台为两座面阔五间的二层配殿--宝华楼和法藏楼;第三层台地上构筑一座九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上悬"须弥灵境"匾额,殿内供奉佛教诸神行因军则齐里几十尊。
在须弥灵境南面的金刚墙上就是藏式建筑部分,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四周围绕藏式这景种策课碉堡式建筑和喇嘛塔,这些建筑构目地艺置情沿着陡峭的山体交错排列。藏式氢做可置建筑仿照西藏的桑耶寺(主体建筑为乌策殿,磁即飞权大殿四周环布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外有围墙环绕,四角建有绿、白、红、黑四色舍利塔)。
须弥灵境的中心建筑香岩宗印之阁是一座三层的巨型楼阁,象征着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神山、世界的中心。四大部洲是围绕在香岩宗印之阁周围台地上碉房式建筑,分别象征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在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八小部洲,八小部洲就是四大部洲前后左右八个体量小些的碉房式平台及平台上的平顶小殿。在香岩宗印之阁的东南书防对约够侧和西南侧各有一座碉房式平台,就是日殿和月殿--象征着出没回旋于须弥山两侧的太阳和月亮。在香岩宗印之阁九弦临定其四角各有一座造型不同、颜色各异的佛塔,天洁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吉祥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地灵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成所作智";皆莲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妙观察智",与香岩宗印之阁代表的"法界标是席液施亲助怕容吃免体性智"组成佛教密宗的"五智"。整个建筑群的南端是一段半圆形的围墙,象征着世界的终措乱文争极--铁围山。
评价
这样一组反映了完整的佛教宇宙观、将深奥的佛教理论与精美的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建提孩资劳校筑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砖石塌台。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光绪年间为了存放原大报探顾喜顺较课协片掌恩延寿寺残存的佛像重建的一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复少许从属建筑)。光绪年间虽重建了香岩宗印之阁,但三层的高阁改成了一层的殿堂,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远不能和乾隆时的原貌相提并论了。自2010年末以来,须弥灵境封闭整修,须弥灵境大殿或复建天运,希望在将来能睹其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