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ap5.com/20230211/t011089d10828dacc18.webp)
形容浪花大,水流急。
- 中文名 汹
- 外文名 tempestuous
- 拼音 xiōng
- 出处 《说文》
- 意思 形容浪花大,水流急。
释义
汹
xiōng
《动》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b补备科季e sweeping and surging;turbulent]
汹,涌也。--《说文》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唐·杜甫《大会渡》
填其汹渊,毋使水清。--《韩非子·杨权》
又如:命增九菜敌庆液刘取减打汹呶(水势喧嚣翻腾貌);汹急(水势湍急来自);汹怒(水流激荡力细轻源它换备);汹然(汹涌翻腾貌);汹培矿良目斤践场溶(水势翻腾上涌)
汹
xiōng
《形》
形容声音大;喧嚣 [roaring]
汹汹、嗑嗑,皆水声也。--《尚书大传》
飘风来之汹汹。--《楚辞·逢纷》
又如:汹汹拳拳(喧闹欢腾的样子);汹赫(形容气势盛);汹汹(形容声音喧腾迅疾)
问士志 形容纷扰 [tumultu360百科ous]。如:汹怖(骚乱恐慌);汹汹茫茫(形容嘈杂、纷指将修汉减事政草乱);汹动(喧扰不宁)
汹怒
xiōngnù
[angry] 猛烈的或不祥的自然现象
汹怒的暴风雪
汹汹
xiōngxiōng
[tumultuous]∶因争论而引起的喧嚷
而不汹汹。--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surging]∶水腾涌的样子
[agitated]∶骚乱不宁
天下汹汹,人怀危惧。--《三国演义》
[violent]∶形容声音喧闹;亦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汹涌
xiōngy略九留哪ǒng
[surge;dashing of waves;rush of torrent;呢失脚be sweeping and surging] 水势翻腾上涌
海中波涛汹涌,小船儿上下颠簸
汹涌澎湃
xiōngyǒng-péngpài
[tempestuous] 原义是指洪水猛然上涌的样子,现在则常用来形容人群的活动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沸手暴怒,汹涌澎湃。--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汹
xi剂体亚种钟发呀视何概具ōng
〔~~〕a.山波涛声,如"波声~~"。b.形容喧扰,如"天下~~","议论~~";c.形容声势很大(含贬义),如"气势~~","来势~~"。
〔~涌〕水势很大,向上涌,如"波涛~~"、"~~澎湃"。
字源演变
iōng 晓纽、东部;晓纽、钟韵、许容切。
形声字。从水,匈声。《说文》:"汹,涌也。" 《文选·宋玉〈高唐赋〉》:"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李拉确善注:"谓水波腾貌。"又,形容喧嚣之声,多叠用。《楚辞·九章·悲回风》:"听波与煤预置选涛之汹汹。"又形容声势大,如"其势汹汹"。皆前义征之引申。又引申为动荡不定。《各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司马懿奏:……天下汹汹。"按《集韵·钟韵》:"汹,或作汹。" 《隶辨·肿韵》:"汹,按:《说文》作汹,碑省从凶。"皆就汉隶为说,"汹"为"汹"之省形土苗满陆,为楷书所本。今"汹"行而"汹"废。《楼兰古文书》作"汹"。按:"氵"与"冫",汉字每互作。如"冻"或作"涷","冷"或作"泠","冽"或作"洌",不备举。汉印,人名。《楼兰古文书》29 "白首侵所友素费省白汹",假为"胸"。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来自集韵》与汹同。
(汹)《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许拱切,音讻。《说文》涌也。一曰汹涌,水声。
又汹汹,鼓动声。《扬雄·羽猎赋》汹汹旭旭。
又《集韵》笋勇切,音竦。义同。
又《广韵》《集韵》《360百科正韵》许容切《韵会》虚宣次载谓袁容切,$音匈。义同。一曰水势。《左思·吴都赋》濞焉汹汹。
汉字输入编码
汹
ㄒㄩㄥˉ
拼音:xiōng
郑码:VOZI,U:6C79,GBK:D0DA,五笔:IQBH,
笔画数:7,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