汳(读音biàn)。是"汴"的本字,本意即为汴河。魏晋以后因地处京都附近而讳其"反"字,于是改声旁"反"为"卞"(反、卞古音相通)。现代汉语也以汴为正体,很少用"汳"。
- 中文名称 汳
- 拼音 biàn
- 部首 氵
- 五笔 IRCY
- 郑码 VPXS
基本信息
汳
biàn
《名》
古水名。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汳"名遂废,通称汴水 [B阻放由此以村ian River]。
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东入於泗,从水反声。--《说文》。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皮变切《正韵》毗面切,ࠀ�音卞。水名。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雝水,东入於来自泗。《水经》汳水,出阴沟,迳浚仪县北。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濉水。馀波入睢阳城中。《郦道元注》阴沟卽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
又云:丹泌乱流,於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汳水东迳陈留,又东迳梁国睢阳县,又东360百科迳贯城。城在蒙县西面起劳宽态力草早晚谁黑北。汳水自蒙县南出,今无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雎城。亦作汴。《后汉·明帝纪》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利钟侵剧矿攻及则弱也稳渠,自荥阳至於千乗海口。《注》汴渠卽蒗荡渠也。《宋曾巩曰》昔禹於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出之淮泗,至浚仪西北,复分二渠。其后或曰鸿沟,或曰浪宕渠,或曰医个例浚仪渠,或曰石门类权车看责回结望德写翻渠。石门渠东合济水,与河渠东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东至荥阳之北,而旃然之水东流入汴。荥阳之西有广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闲小㵎中东流而出,济水至此乃绝。桓温将通之而不果者,晋大和之中也。刘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跟育王者声费漕运者,义熙之间也。皇甫谊发河南丁夫百万开之,起荥阳入淮,千有馀里。更名教给之曰通济渠者,隋大业之初也,后世因其利焉。《一綂志》汴水源出开封府荥阳县大周山宁苦就班换老,合京、索、须、郑四水,东南至中牟县,北入於黄河。
又《广韵》芳万切《集韵》孚万切,ࠀ�音㤆。义同。 《集韵》或作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