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灸是砭法和灸法的合称。砭法即砭石疗法,产生于石器时代,位居我国中医六术之首。已具有一套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利用砭石施以不同手法进行无创性的温和刺激被刑就盾末克,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疗法。灸法即把燃烧着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按相应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疗法。砭灸则是以泗滨浮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压敏胶溶合研制而成。通过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足底反射区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贴敷部位,达到类似于针刺法施行与灸法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疼痛病症的目的,是一种贴身的养生工来自具。
- 中文名称 砭灸
- 拼音 biān jiǔ
- 又名 砭贴
- 解释 一种砭石粉末穴位贴
基本信息
biān jiǔ砭灸
砭灸又名砭贴(biān tiē),是一种砭石粉末穴位贴。它是以泗滨浮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压敏胶溶来自合,研制而成的。通过贴敷360百科于体表经络穴位、足底反射帝片与代统将呢况区以及疼痛部位,利用
砭石 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此去代,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类似于针刺法与灸法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善鲁啊束必具察冷哪各种疼痛病症的目的。其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是一种贴身的养生工当强防采皇宪指具。
发展背景
"砭"起源于石器时代,位居我国古代中医六大医术之首。从夏、商、周开始,直到秦汉时期,"砭具"不单以驱邪治病之术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成为重要的法陈非困黑红西航干练器和乐器。然而在经历了万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由于砭石匮乏、使用携带不便、地域限制、社会风气、以及针景兰元弦具与药物的发展等原因,"砭石疗法"于东汉以后消失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专家通过文献盾飞六械须控散束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古老的"砭田也建助衣土均了好奏石疗法"逐渐浮出矿火变带记处方水面,继续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先进的医疗手段、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各种理疗仪、治疗仪等在人类战胜疾病、消灭疾病的久立若构存苏守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使用的灵量另厂棉降形几该头活性、破皮伤气、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山大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医学,希望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诊治观、养生观中得到启发,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之风盛行,继承和发扬中医食延文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于天是一种新的疗法--砭灸诞生了。
功效来自与作用
一、益气活血
益气活血化瘀法源于《内经》气血理论,张仲景在继承《内经》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首创瘀血之先见,祛瘀必于温通,因血遇温则行,又赖气的推动。气血不和,脉气不相顺接为主要病机,中医治疗无论虚际夜课流入入胞巴价入怎实总以脉气顺接为目的来调和心360百科脉,益气温阳以温运气血,使血脉流通,活血化瘀利水,促使滞留代谢产物排泄。砭灸正是通过克够砭自身的红外热像及超声波脉冲刺激机体穴位达到温通、温阳之功效,最终实现脉气顺接。
二、扶正祛邪
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换言之既是中医中讲求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砭灸凭借砭石的生物学作用,抑制有害因素滋长同时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办发调参硫类使周,邪不可干。"既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总供联孔克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砭炙治未病,代贵化端就在于其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疏通对问提构送经络
自古有"通则不鲜处弱质在痛,痛则不通"的说取段预既法, 砭灸是一种通过的斯收哪经络及足底反射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完整体系。通过贴敷于相应的穴位及足底反射区,借助于砭石的热作用及促进微循环等作用"外濡腠理,内溉脏腑",维持着药草度黑海象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四、平衡阴阳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题请首半溶国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临乎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坐著知命混婷盛则寒"等临床证候。砭背钟排简炙治未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阳平衡",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一种入门简单的通用型治疗方法。
八大优势
1.协同作用
早服离转互永劳求能 足底反射区与穴位的组合使用砭阻移准度皇难素航接争灸贴敷,不但可以产生砭石的能量场作用乱免树慢叶,又能类似于针灸的穴位刺激作用,还能产生生物全息足底反射区的反射作用,三管齐下,产生协同作用。
2.简便易行
相比于足疗,砭灸只需轻轻一贴,无需理会;相比于针灸,砭灸少了切肤之痛;相比于刮痧,砭灸不痛不红,也不影响美观。因此,集三种疗法之长,又去三种疗法之短。
3. 作用持久相比足疗
半小时一小时的作用,砭灸给你24小载式完时保健;相比针灸10-15分钟的治疗,砭灸给你24小时全天候保护。
4.老少皆宜
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保健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疾病状况,所以每个年龄段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贴敷不同的穴位。
5.辨证治疗
即使相同的疾病,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偏重于气虚,有的偏重于血虚,有的偏重于寒湿,有的偏重于湿热,则有不同的保健需求,该技术来源于中医,自然契合于中医辨证治疗的法则。
6.双向作用
作用于同一个穴位,其有双向调节作用,比如高血压者血压可以下降,低血压者血压可以上升,这便是砭石的奇特之处,其产生的最
终目的使人体归于平衡。
7.安全可靠
本品不口服,不进入人体肌肤,安全可靠。
8.自洽平衡
本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反射区及穴位,通过机体产生自我调节的功能,最终达到平衡状态。这是本品最大的优势。
理论基础
砭灸与针灸同是由砭针术发展而来,本出同源,也都是以中医"八纲辨证,论证施治"为理论基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现阴阳平衡,达到"内病外治",根本上治愈疾病。砭炙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理论、足部反射区理论和自洽平衡理论。
足部反射区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黄帝内经》的"足心篇"。双足就像整个人体的缩影,脏腑器官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它们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通过刺激反射区,促进血液循环、神经传导,能调节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生物全息论的角度,足部反射区定位依据是"生物全息胚理论"。"生物全息胚理论"提出: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个细胞,都隐藏着整个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结构特征。
任何医疗手段都是通过干预这个自然组织系统对疾病起作用的。病人的康复,实为人体内稳机制和医生适当干预的结果。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砭灸在不同的穴位反射区进行贴敷,促进机体的自我调整和恢复,使机体尽可能的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砭石的养生原理
泗滨浮石是我国最早被命名的石材,用它制成的磬(古代贡皇家专享的乐器、法器、神器)称泗滨浮磬,在四千多年前就是贡品,用它制成的医疗工具即是砭石 。其有如下特点:
(1)泗滨砭石 有一奇异的能量场,作用在人体可产生红外热现象,并循经而行。
(2)磨擦或敲击此石可发出极丰富的特殊频率的超声波脉冲。
(3)此石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
(4)含有四十几种微量元素,其中锶的含量甚高。
(5)接触人体表皮,在监视器中可清楚地看到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中被改善而加速的血液流动状态。
(6)饮用泗滨砭石浸泡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脂、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 可以发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和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及足底反射区,可以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
与针灸的关系
中医角度来看,砭灸与针灸 本是同根生,二者之间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
1. 关联性
1.1起源相同
砭灸与针灸都是由古时的砭针演化而来,是同一种治疗方法的两个不同分支。
1.2作用原理相同
砭灸与针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反射区,以调节气血,达到人体机能的平衡,做到"内病外治"。
1.3理论基础相同
砭灸与针灸都是以中医"八纲辨证,论证施治"为理论基础,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来辨别病症的性质,再对症治疗,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1.4治疗原则相同
砭灸与针灸都是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达到阴阳平衡"为治疗原则。
2. 差异性
2.1治疗特点不同
针灸的治疗特点是"急而短",砭灸的治疗特点是"缓而长"。针灸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刺激强度很大,但每次的治疗时间较短。因为针在人体时,人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能做剧烈运动,否则针会钩挂肌肉纤维,甚至出现弯针和针断在体内。砭灸辐射穴位,对机体的刺激强度比针灸要小,但可以长期贴敷体表,治疗时间很长,所以两者治疗效果相近。
2.2补泻方法不同
针灸通过"提插捻转"补泻,砭灸通过"按揉迎随"补泻。
2.3对施术者的医术水平要求不同
针灸操作难度较大,对施术者的医术要求很严格。穴位点很小,细针刺准穴位的难度要比砭灸贴中穴位的难度要大得多。针灸用的毫针软而细长,没有经过长期练习的人很难将其顺利的刺入人体,容易弯针和断针,进针速度慢,还会疼痛、出血。砭灸操作很容易,贴敷和按揉即可,老人与儿童也可自我操作。
适应人群
适用于缓解亚健康人群各种中老年慢性病症及各类疼痛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神经衰弱、高血脂、肥胖症、感冒、慢性前列腺炎、心绞痛、动脉硬化、心律不齐、中风后遗症、痛经、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痛风、阳痿、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颈椎病、老年痴呆、慢性鼻炎、肩周炎等各种慢性病;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腹痛、胃痛、落枕、腰痛、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和足底痛等各种痛症。
使用方法
1.针灸师
通常针灸师在给患者起针之后,随即以砭灸贴敷于针灸点,依据患者自身的虚实体征,顺时针按揉贴敷部位为补,逆时针按揉贴敷部位为泻。针灸与砭灸结合使用,可利用砭灸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和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震动,起到类似于针刺法与灸法的效果,充分延长针灸的治疗作用,使机体经络通畅,益气活血。
2.按摩师
按摩师在按摩时首先要依据顾客的身体状况,选取相应的穴位,并以砭灸贴敷于体表,结合不同的手法按揉砭灸贴敷部位,会产生3698次/秒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加速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疲劳的作用。
3.足疗师
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足部区域相当于反映全身信息的一个全息胚。由于足部血管神经分布密集,足三阴、三阳经在脚部相互贯通,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连通,所以说,脚部是人体信息相对集中的地方。足疗师针对顾客不同的病情,选择一定的反射区进行组合,并以砭灸贴敷于相应的反射区,配以不通的推拿按摩手法,利用砭灸产生的3698次/秒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初学者
砭灸九穴法是砭灸学中最易学的入门操作手法,我们可以依据自身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九个砭灸点,以砭灸贴敷在皮肤表层,利用砭石自身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和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及足部反射区,产生类似于针刺法与灸法的效果,并结合不同的补泻手法实现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等四大功效,真正的做到"内病外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砭灸九穴法的简便性、安全性、易学性、时效性是其他任何疗法都无法比拟的,是一种贴身的养生工具。
使用示例
亚健康
头痛
一、 配穴
风池穴(双侧):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合谷穴(双侧):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二、 作用
缓解各种头痛、头晕、牙痛、面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三、 原理
风池穴治疗各种头痛、颈项、眼部肿痛等症状;合谷穴治疗各种头面部疼痛、牙痛、两颊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状。
注:砭灸在按揉时由于摩擦,会产生3698次/秒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加速气血循行,所以按揉砭灸表面,皮肤会产生热感。
失眠
一、 配穴神门穴(双侧):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
三阴交穴(双侧):在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足三里穴(双侧):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处。
二、 作用
缓解不易入眠,睡眠短浅易醒,反复多梦等症状。
三、 原理
神门穴清火安神,加快入睡速度;三阴交穴滋肝肾阴,解除半夜易醒的症状;足三里穴健脾益气,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咳喘
一、 配穴
定喘穴(双侧):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指宽
肺腧穴(双侧):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2指宽处。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二、 作用
缓解慢性肺炎、支气管炎所造成的胸闷咳嗽、咽干、咽喉肿痛等症状。
三、 原理
肺腧穴清肺热,清咽润肺,缓解咽干、咽喉肿痛,增加呼吸系统免疫力;定喘穴止咳平喘,缓解慢性呼吸道病症;膻中穴开胸顺气,缓解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慢性疾病
高血压
一、 配穴
太溪穴(双侧):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穴(双侧):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曲池穴(双侧):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二、 作用
缓解血压升高所引起的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使血压逐渐趋于平稳,缓解患者对降压药的依赖。
三、 原理
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肾功能有关,肝阳上亢可至血压升高,太冲穴清泻肝火;太溪穴滋肾阴,可制约肝阳;配上曲池穴,可起到控制血压,缓解头晕头痛症状的效果。
高血脂
一、 配穴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涌泉穴(双侧):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丰隆穴(双侧):当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二、 作用
逐步降低血液粘稠度,逐步降低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三、 原理
高血脂症多由痰浊阻滞造成,体内痰湿过重多于脾肾功能不足有关。丰隆穴与中脘穴健脾胃,清除体内痰湿;涌泉穴养护肾经,加速体内痰湿的排出。
更年期综合症
一、 配穴
太溪穴(双侧):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寸处。
三阴交穴(双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
肾俞穴(双侧):位于人体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即腰带的位置,旁开1.5寸处。
二、 作用
缓解女性更年期前后所出现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燥热、汗多、心烦、乏力等症状。
三、 原理
女性的更年期综合症是由肝肾功能下降所致。肾俞穴与太溪穴滋补肾阴,中极穴调补冲任之气血,缓解头晕耳鸣、健忘、乏力等症状;三阴交穴滋肝肾阴,缓解心烦、燥热、汗多等症状;神门穴安神宁心,缓解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冠状动脉硬化
一、 配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上2寸。
郄门穴(双侧):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上5寸。
阴郄穴(双侧):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处
二、 作用
缓解因冠状动脉硬化造成的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绞痛等症状。
三、 原理
冠状动脉硬化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会造成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绞痛,甚至有出现心梗的危险。内关穴养护心血管系统,能缓解动脉的硬化;郄门穴与阴郄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巨阙穴缓解心悸的症状还可以改善睡眠;膻中穴缓解胸闷、呼吸不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