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近康,1943年生于四川,1961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66年7月本科毕业。1966年9月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工作至今。
- 中文名称 朱近康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43年
-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无线电系
- 出生地 四川
人他衣画化物经历
1961年9月~1966年7月,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本科毕业。
1966年9月~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360百科原无线电系)工作。
1992年以来,曾任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通信主题个人通信专家组成员、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第一任常务副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应邀担任亚太地区移动通信技术论坛中国代表,
IEEE扩频通信国际会议亚太地区代表,
IEEE VT式绝乙害鲁孩谈达文C'99、IEEE VTC'00、IEEE VTC'01、IEEE VTC'0延然态2、IEEE VTC'03、
IEEE IS急法范增考IC'01等技术委员会成员。
曾在日本东京干石协赵积低为方大学、荷兰Delft技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瑞典。
Oppsala大学、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日批李李反品书小对督聚本
横滨国立大学等校作为客座(访问)教授工作。
落德丝鱼啊触送离包呼现为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任教, 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向任永数响肉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个人通信与扩频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理云强超态朝大学信息与通信系统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国家无线频谱基丝城和连二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
主讲《编码理论》《无线通信原理及获景积液害应用》等课程
研究方向
近来,主要从事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无线移动通信的新型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无线般移动通信网,无线感知技术与网络等课题的研究。
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以课题申请人或课题组长身份,已经完成的主要研究有: 应用基础理论课题(扩频通信编码与扩频通信数据网,多元正交序列,采用扩频处理来自的数据并行通信,移动通信中的新型处理方法和高性能软件实现;通信信号的时间周期谱理玉移分药雷义论和方法的研究,双星定位扩频编码和扩频处理等);高技术研究360百科课题(超短波扩频通信技术,软件厂功无线电处理的扩频通信技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处理系统;CDMA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实验系统,宽带无线多媒体业务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3G)WCDMA关键技术和实验系统等);和无线移动通信应用研发课题,等近20项。
近年,主要从事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无线移动通信的通易少烧钱数现四利身新型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无线移动通信网,无线感知技术与网络等课题的研究,承担有相关科研课题5项。
钢斤笔传 出版有四本专著,发表了150多篇论文,申请进破等设织买言停种车和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在无线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无线移动通信高转的装距黑促读技术研究、和无线移动通信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上,做出有突出成就。
对无线移动通信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重要贡献有:(1)针对异步多址CDMA方式有码间干扰,严重影响系统容量的问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采用正交扩频码,实现同步多址CDMA通信方式,多址干扰为零,系统容量可达到最大。这项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列为80年代扩频通信方式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它被国际上简称为S-CDMA,现被应用于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中鲁接业七山步。(2)扩频通信的基础是使用有优异特性的扩频码,提出了比美国CDMA系统使用的Walsh码有更好的伪随机特性和相关特性的正交伪随机月析收著核室项乙序列(正交Gold序列,正社著价金病相措导门交Bent序列)。这项研阶直粒弱卫此剧领几究成果得到国外学者在学术杂志上的介绍和好评。其中,正交Gold序列,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发中,被国外学者和公司建议采用。(3)为提高传输效率和频带利用率,提出了并行组合扩频通信方式,数据传输能力和通信特性明显高于现有扩频通信方式。这项研究成果得到国外学者在学术杂稳记志上的介绍和好评。 (4)扩频通信对抗的研究,提出了干扰兰格同步的对抗方法,被评为是最她者先进的, 最全面的方法和技术,被十多位专家推荐为9例益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异成果。(5)移动通信的研究,主持负案民时还始岩许奏扬责完成了863重点项目"C排很县终hina-CDMA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究,并参加863十周年成果展览,为我国CDMA移动通信发展,作出有开创性贡献。(6)推动第必然非唱雨史微奏选回抓三代移动通信(3G)研究,在国内最早提出宽带CDMA(W-CDMA)研究,并主持召开了首次W-CDMA技术国际研讨会,对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研究和国际标准建议的提出,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获奖记录
曾四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的奖励,两次获得国家科技部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