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折可存墓志铭

《折可存墓志铭》,全名为《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是北宋将领折可存(1096~1126)的墓志铭,刻有此篇铭文的墓碑出土于1939年,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 中文名称 《折可存墓志铭》
  • 馆藏地点 西安碑林
  • 所属年代 北宋
  • 出土时间 1939年
  • 所属墓主 折可存

碑文

基本信息

  篇名: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

  墓主:折可存

  墓主生卒年:绍圣三年(1096)~靖康元年(1126)

  撰者:范圭

  书者:范圭

如律  葬地:府州天平山(今陕西省府谷县)

  书体:正书

墓碑正文

  宋故武功大量样运听陆条协块劳乎布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

  志铭

  华阳范圭撰

  公讳可存字嗣长,府州之折也。惟折氏远有世来自序,茅土相绍,垂三百年,代不乏360百科贤豪。公为人刚直不挠,倜傥有大节,尝慨然起功名之念,耻骄矜而羞富贵,笃学喜士,敏于为政,名重缙绅间,果公家一代之奇才也。曾 祖简州团练使赠崇信军节度使讳惟忠;曾祖妣刘氏,彭城郡夫人。祖果州团练使赠太尉讳继闵;祖妣刘氏,云 安郡夫人;慕容氏,齐安郡夫人;郭伤然费社主氏,咸安郡夫人。考秦州观察使赠少师讳克行,谥曰武恭;妣王氏,秦国 夫人。

  公以武恭荫补,入仕为右班殿直,俄迁左侍禁,官制行,改忠训郎,充经略 司准备差使。公之仲兄,今节制承宣公也,时为统错布植片结制官,辟公主管机宜文字。夏人女崖来扰我确武重用渐政告阻边,西陲不宁者十有五年。女崖,酋之桀黠者,伺吾虚散曾脱氢线普练践实,洞察无遗,边民苦草青占操轴并物探培此之。朝廷立赏御逐,统制命公率所部捕之,众不满百。公设厅奇谋,以伏兵生获女苏升齐崖,遂奠西土功。奏迁秉议郎, 合门祗侯,升第四副将。

  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 合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黄话封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张孝纯帅太原,辟河东刻步击燃司各孙留印应财第二将。雁门索援,公受命不宿,曰:固吾 事 也,即驻兵崞县。城陷,被质应州。丙午岁,自应间道而南也,季秋四日终于中山府北寨,享年三十一。庚戌十月四日葬于府州西天平山武恭公域之东。公娶吉州刺史张世景之女,封安人。一子彦深,保义郎,早亡。女一人,的屋开内施排石许谪蜀忠文公曾孙范直菜冷留加管附准圭。圭尝闻公之来中山,盖今太安人张氏乃公所生母,尚在并门,公欲趋并拜母,无何数不少延,寿止于斯。哀哉!忠孝两不得尽,在公为深憾矣!于其葬也,圭受命于承宣公而为之铭,铭曰:

  既冠而仕,仕已有声。女崖巨猾,举不再征。

  俘腊取江,势若建瓴。雁门之役,为印实苦丰高将治兵。

  受命不宿,怀忠允勤。门道自南,忆母在并。

  公乎云亡,天道杳冥。谁为痛惜,昭昭斯铭。

墓主介绍

人物介绍

  折可存(1096年--约1126年)字嗣长,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氏世居云中,为一方豪强大族。据《宋史·折德扆传》载:"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折家在折德扆父亲折从时受到宋太祖「许以世袭」的特权,从此折家父子兄弟相继世袭府州,为宋朝镇守西北边陲,并世出名将。

人物生平

  折可存为折继闵孙,折克行子,折可存在《宋史》中没有专门的传,其事迹只零星见于其他人的传。据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所载,折可存"......为人刚直不挠,冲信构及倜傥有大节,尝慨然起功名之念,耻骄矜而羞富贵,笃学喜士,敏于为政,名重缙绅间......",以父荫补入仕,曾奉命与西夏作战,生擒敌酋--女崖,因功迁秉议郎, 阁门祗侯,升第四副将。宣和初,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出师取西夏朔方地,麟州玉酒吗抓粒言企乙印杆停和府州亦有所行动,可存杀敌有功,升阁门宣赞舍人。宣和二年,浙江方腊起义,宋廷以童贯为江淮京浙宣抚使,率兵前往镇压,时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其部署,从军南下,可存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冒矢突阵,力擒方腊。迁武节大夫。班师京途中,又奉命镇压宋江起义。因功迁武功大夫。张孝纯以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辟可存为河东第二将。宣和七年金军败盟南下,雁门索援,折可存受命驻兵崞县。崞县城陷被俘,押往应州。靖康元年,从金营逃出,同年死于府州,享年三十一岁。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十月四日葬于府州西天平山。

意义

来自  折可存于《宋史》无传,然其先世则历历可考,除志中之折惟忠、折继闵、折克行外,尚可溯及折御卿、折德扆、折从阮,又井执小场承优倍呀温据《宋史·折德扆传》记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折氏自五代以来即据有府州,至宋时在宋太祖「许以世袭」的特权下,折氏遂父子兄弟相继世袭府州,故志言其「远有360百科世序,茅土相绍」。关于折可存事迹的记载:生获适杂女崖、参与伐夏,可以看出宋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府州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讨平方腊、擒捕宋江,可存累立战功,足见其统兵之能,其虽以荫补入仕,然以军功获升迁,非无才之人;驰援雁门,被质应州,则为可存卷入宋金战争而被俘之事,志言其间道而南,趋并拜母,可能为可存由金人营中逃出,南奔宋疆的隐语,尤其志文在入金后不冠金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按:庚戌年为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是不愿奉金正朔,对宋念念不忘之一证。

  折氏的婚姻状况中,从墓志得知,继闵配刘氏、慕容氏、郭氏,克行配王氏,可存娶吉州刺树律需队团到继款紧算史张世景之女,可存女嫁范学外品镇曾孙蜀人范圭,其中慕容氏可能为鲜卑吃积却川得是增圆阳乐族、王氏为丰州藏才族之外,其余姓氏多属汉族,故推测其有与汉族通婚的情形,即折氏虽源出党项族,但似乎经过和汉人通婚,而逐渐混血汉化了帮娘入余跳比属引吸识,《宋事实类苑》卷54:"夏倚常言,嘉佑中为麟卒,沿牒至府,其州将乃御卿四世孙,不类胡种。""不类胡种"指出折氏在面貌特征上已非纯少数民族了。

  另外铭文上记载惟忠的赠官为崇信军节度使增居维脚难材状他石,继闵为太尉,克行为少师,谥武恭,然据《宋史》所载则为惟忠赠官为耀州观察使,继闵未见赠官,克行赠武安军节度使,未有谥号,志文所载与史传不合,未知何故?志且言今太安人张氏乃公所生母,但互调前记载克行之妻为王氏,前后似有矛盾,是否墓志文本中演端形门民武候停只载正室?

  折可存于《宋史》中无传,只见于他人的传记中此,所以墓志或可补其事迹之缺略。该墓志铭之所以让史学界关注,更主要的是上面记载了折可存既参与了镇压方腊起义又参与了镇压宋江起义,而其顺序是先征方腊后灭宋江,这就和我们一直以来从《续资治通鉴》和《水浒传》中读到的先后顺序正好相反。如果铭文所言属实的话,那么也不会有宋江参与征讨方整奏查腊的说法了。对待历史学研究的证据,一般物证重于记载,越早的越有说服力。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是南宋人略消任背况,编《宋史》的脱脱是元朝人,而折可存毕竟是事件的当事人。此外,过去的墓志铭,是对一个人的盖儿滑候棺定论,类似追悼会上的悼词,要经过官家的认可。在征宋江这件重大历史事件上自吹迅便演伟钱木自擂胡说八道,不仅官家通不过,同僚也会耻笑的,延设古别互良试较我使所以折可存在此问题上吹牛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折可存墓志铭他律只是一件孤证,缺乏旁证,孤证的说服力也是很小的。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突然对宋江是否征方腊这段历史发生了兴趣,组织了有关院校和历史学专家进行了考证,有学者找到了北宋朝廷病操星也五矿础聚表彰折可存的圣旨,和一些相关资料,证实了折可存墓志铭的记录基本是可靠的,宋江是在宣和三年夏,在方腊失败之后才被打败。许多大学的教则保保叶们科书上都采用了折可存墓志铭关于灭宋江的说法,文化部办的中华文化信息网中介绍中国历史,也采用了方腊先失败,宋江后失败的说法。

  当然,权威部门认定不等于在学术上就不可争论,后来仍有部分历史学家质疑折可成墓志铭的可信性。特别是一些专家认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论证宋江是否征方腊,是出于对七十年代中期"评《水浒》批宋江"的拨乱反正,具有较浓厚的现实政治色彩。不过,这种很专业的学术问题,只能由专业的历史学家去考证,但宋江没有参与征方腊,从那时开始,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而《折可存墓志铭》也成了研究宋江起义的必要参考。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