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广陵潮

1."广陵"是扬州的古称。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备历行独移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其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也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2.民国文学的"三潮"(广陵潮、人海潮、歇浦潮)之一 ,属于当时的"鸳鸯蝴蝶流派"文学。

  • 中文名称 广陵潮
  • 地点 扬州
  • 属性 自然景观
  • 起源 秦汉时期

  说起潮涌,今天的人们大都知道浙江的钱塘江潮。其实,早在唐代中叶以前的数千年间,扬州装结开流远缺称与输钟、镇江一带的长江广陵乱境内顶策潮比后来的钱塘江潮更加波澜壮阔,只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后期消失了。

 千土续帝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其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也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我国历史上最早描写大潮的,可追溯到2200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来自,尤为迅猛。""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就连观潮的时间也与现在的"八月十八钱塘观潮节"大致相同,都是在中秋之际,月球引力导致潮水最高最大。 360百科东汉王充《论衡&S226;书虚篇》提到"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步矛假米前欢互之"。汉朝以后的数百年间,讲北始放么文向危鱼燃也不断有文字提到广陵潮。魏文帝曹丕看到广陵潮,曾惊叹:"嗟呼!天所以限南北也。"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形象描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以及当时人们弄潮的景象。《南齐书》记载:"永初三年,督的英还执配紧盟指檀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海陵即现在的泰州一带,当时属扬州管辖。不仅如此,祖范而万离视唐代诗人李颀(690-751年)有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验轻搞础见潮生。"大诗人李白在《送当买致吃手致何转转别免都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也写道:"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潮。"但以李白的豪放性格,只留下如此平淡的一句"便睹广陵潮",更跟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因此有学者认为,李白当时在扬州看到的只是逐渐消失的广陵潮的余波,当时的广陵潮已是强弩之末至它善力建备朝层任了。

  唐代诗人李绅《入扬州郭》前面的小引写往形温道:"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绅诗中还有"欲指潮痕问里闾"句,说明在李绅时代已没有广陵潮了,但老百姓还可以指出潮痕,看来,广陵潮消失时间距当时并不太久。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广陵潮完全消谈合失是在唐大历年间,即公元766年到779年之间。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考古挖掘的深化,为广陵潮的发生与消失原因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证据。现代做距师原宁载简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潮涌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涌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广陵潮是扬州历史地理上特定条件下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2000多年前,当时扬州的长江段也和现在的钱塘江一样,复格去事毫赵送批买有着生成大潮的地理条件。古代扬州的地理位置却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几千年前,扬州位于长圆外视起字必江和大海的交汇处,"襟江带海",地理位置有些类似于今天的上海。长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扬州与江对面的镇许伤跳烟劳走距历帮置江焦山形若双阙,亦称"海门山",江面比较狭窄,形成"陵山触岸,从直赴曲"的地理态势。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处,江的宽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骤减小,成为漏斗状,能量与水量聚集,水体急速上涨,于是形成奔腾澎湃的潮涌。西汉枚乘的《七发》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正是广陵涛全盛之时,也是扬子江地形最适合潮涌发育形成的时期。后来,由于长江挟带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积等原因,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长江入海口日渐东移,扬州的地理位置逐渐远离出海口,形成潮涌的条件越来越弱,到了唐代,广陵潮就逐渐销声匿迹了。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今天的扬州是一座沿江内陆城市,距离海岸有几百里之遥,几乎见不到潮涌现象。至今,长江口也只在崇明岛北侧一带偶有涌潮出现,但气势和规模都已很微,与当初的广陵潮有天壤之别。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