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于晚唐诗来自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这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 作品名称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 创作年代 晚唐
  • 作品出处 二十四诗品
  • 文学体裁 诗
  • 作者 司空图

出处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来自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这句诗出自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纤秾》,意思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景难以穷尽,诗人只要深入地体察,就能产生不断创新的诗境。即使古人已经写过的题材,也能有所创造,达到不断再创新的意境。后人多引用此句来表明创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温总理在讲话中引用这句诗,正是体现了在新的时代创新的必要性。

文章解释

  诗的一至八句采用多种描写手段,从不同意象来描写"纤秾"的特点。"采采",鲜明的样子;"蓬蓬",茂盛的样子。这两句一从水波的锦文写"纤",一从生机勃勃的春景写"秾",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对比。接下来,诗歌转而写"纤秾"的意趣神态:"窈窕",写山水的深远;在这深远的山谷中闪现着美人的倩影,幽杳之境而见绰约之姿,表明"纤"和"秾"两者相伴而生、相依而存。五至八句进一步状写纤秾之特色:"碧桃"是花之纤秾者也,何况满树!再加上其时为"风日",也就是所谓"蓬蓬远春";其地为"水滨",亦即所谓"采采流水"。此时此地,衬以满树碧桃,更有柳荫以路曲而绿云弥望,流莺如比邻而软语缠绵,构成了一派明丽清新、色彩鲜艳、幽静秀美的春光图,把读者引入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中,享受纯净、高尚、清爽、秀丽的自然界之美好。而"纤秾"之景象和神韵也就在这流水潺潺、泉声叮咚、碧桃垂柳和幽谷美人的画面中呼之欲出了。经过多将节曾球方描绘,作者笔触转向了对纤秾内涵的分析:"乘之360百科愈往,识之愈真"。"乘"者,趁也;"识"者,认也。诗人以为纤秾之境,循此之群简每乡线误境而乘之愈往,必能识得其内含之真谛:于纤秀秾华之中存冲淡之韵味,于色彩缤纷之中寓雄浑之真体。诚如《皋兰课业本》所说,"此言纤修秾华,仍有真骨,乃非拉乙似英便伟能斤居俗艳。""纤秾"之妙不在"艳",而在于其孙赶次今刻样中的"真"。这"真"是什么呢?似乎能呼之欲出而又莫可名状,作者没有明说,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误晶客跟节目氢。诗的最后两句对纤秾的特事营困脱点作了进一步解释:"如缺目目简将不尽,与古为新。""不尽"为套协菜意唱财无尽,亦即终古常见之意,终古常见,却又不是陈陈相因,能与古为新则光景常新。正如李德裕《历能十木波操量升责文章论》所说:"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马整四机采尽垂随财以为灵物也。"纤秾之境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而这句名言也因为富有哲学的意蕴,从而超出了文论本身,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表述。

  《二十四诗品》虽然在探讨理论问题,但每一首诗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辩性和哲理性,它们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形、散上季止育上研结身道十主客相通、诗思谐和的全息图像范希预志延出丰甚照技,它们所敞开的可能性,就像是作者在《与李生论诗书》等文中提出的诗美境界一样,有着极为丰富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令人愈品而味愈出。《纤秾》诗就充分地体现了《诗品》的这一特点。

寓意

  温家宝总理在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巧妙地借用《纤秾》诗的最后两句,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来自形势下解放思想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