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俺是山东人

《俺是山东人甚续》是200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桂尧。

  • 书名 俺是山东人
  • 作者 郝桂尧
  • ISBN 9787501185573
  • 页数 312页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容简介

  《俺是山东人》主要内容:办孙角验念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说丝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火约还龙冲木升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来自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作者简介

  郝桂尧,360百科笔名晓浩。山东莱州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西藏从事新闻工作近10年。1993年至今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

  擅长重大固内宜事件与重要人物及群体的写作,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出版过《西藏在上》《孔繁森》(合著)《朱彦夫》(合著)《西藏1951》《太阳梦》《转世灵市紧药故弦童》《曙光从东方升起》《穿越第三极》等专著。主编了西藏第一套品牌丛书《藏羚羊》。曾经在《诗刊》《中答可素绿格反议占宪国作家》《人民日报》等供劳几百家国内外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大众日报》《钱江晚报》《成都晚冷食父友剧分是报》等连载过其纪实文学作阶执温希位配轴与二双全品。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和山东卫视大型系列片的撰稿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山东人的基因

  第来自一章 谁"规定"了山东人?

  第二章 传说山东

  第三章 舌尖上和胃里的山东

  第四章 忠孝仁义是山东人的突出性格

  第五章 梁山好汉:山东人的另一个侧面

  第六章 这方水土与这群人

  第七章 山东人,迎来了第三次经济浪潮

  第八章 文化的失落与寻找:中华文化标志360百科城之梦

  第九章 做一个开明的"新山东人"

  后记

序言

  这是一部给了我模旧向齐马水指弦兵多先很多思考和启发的阿随书,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验亚茶胞金二种的关于山东人的论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神庙里,有一块警醒人类的碑,镌刻的铭文是:"你要认识你宪门士核杆自己。"

  长期以来,我和诸多的山东人一样,在这方母土上生活、工作。我们熟悉迅季乎心书县六气扬这里的一切:关于这方母土的颜色、皱褶,关于她的疼痛和哀怨,关于她的美好的记忆和向往……于是,我们坚定地自信:我们是最了解自己――了解山东人的人了!

  读了这部书,那样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不得不动摇了。

  我专止耐倒路时按多次听到山东半岛的几个文艺界的朋友,不无嘲讽地记冲把"仁"说成是孔子的"专利",哪里知道,"仁"的出产地却恰恰是东夷!一般人只知道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疾首,偏偏小视了他对职球周礼的"造反"和"颠覆"――他斗胆在曲阜城里办起了华夏第一考方个私立学校,正是他的"有教无类",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罗假刚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工八波激三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轻苦沙省宗晚好圆征者夜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济南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发展的包袱还是发展的软实力?有着先锋意味、潇洒姿态和自负心理后放预期急纸附的青岛,是否从海浪和啤酒产生的泡沬里得到启示?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卫修率迫皇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本书作严联肉样逐者的职业是新闻工作,他以新闻工作者敏锐细致的感知能力和求实精神,十余年来脚步遍布山东,做了大量的采访、调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掌握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因而,击时劳牛药安他的这部《俺是山东人》读后的感觉非常生动、丰盈,给人穿越时空、万世万物了然于心的旷达明丽的获当友念按舒畅。他又是名牌大学历史系毕业生,牢牢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晰而又苛刻的文化思辨,缜密的论述结构和准确又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这就使本书具备了科学的品质,具备了征服与温雅和煦的双重魅力。尤其令我感动的是,翻阅本书,有股暖流扑面而来,那便是作者对山东大地的赤子之情,这是他写作本书的原动力。在这部书里,体现出了他对母土的"大忠大孝"。母土的纯朴、宽厚、丰饶,令他自豪,令他激动不已;母土身上的伤疤,令他热泪潸然;母土小小的褊狭,也让他忧心忡忡。他不仅生活在母土的今天,也生活在母土的昨天,还生活在母土的明天。书若无情,只是尘封的印刷品,有情的书才能成为鲜活的生命。《俺是山东人》既可以看成一部探究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的社会学论著,也可以看成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抒情散文,――于是,我们听到了杜鹃啼血般地叫声:"你要认识你自己……"

  读《俺是山东人》之前,我有幸读了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散文《西藏在上》,一部纯正的美文。我敬佩他的文学修养,更敬佩他的人格修养。他用十年的黄金年华去感觉西藏,无数次触摸过蓝天白云,他可以与神鹰对话,他能在牛粪火旁倾听石头的吟唱,他把纳木错湖和八角街以及漫山遍野的牛羊和经幡都藏在了心里……这个十年赋予了他博大、深厚、莹澈、宽容、澹泊、执着。他不是佛教徒,却有着宗教的虔诚,对生命价值生命真谛有着通透的理解。正是十年的西藏修炼,他才能以更为阔大的文化坐标系为参照,以更为纯粹的精神背景和道德尺度为支柱,重新审视母土,成功写出这部《俺是山东人》的。

  我自己才疏学浅,昏昏慵慵地在山东大地生活,为智者、为大境界者作序,一方面感觉乱了秩序,另一方面,也有着幸运的欣然了。

后记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学习山东文化、学做一个山东人的过程。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我是山东人,根在山东。21岁之前,我在山东生活、学习,30岁之后,我又回到故土山东,这中间近10年是在西藏度过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西藏工作期间,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时期。感谢上苍让我选择了西藏,它赋予我浑厚、坚韧、博大、宽容、平静等等内容。我是迫于生存压力才回到山东的,否则我愿意在西藏一辈子。调回山东前我一直有恐惧感:像一个已经开始长成的小树,移栽到另一片土壤,是否能存活下去?

  就像我书里写的,刚回山东时,我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满大街是我熟悉的话语,整个城市有很多熟悉的亲朋好友,我还是觉得陌生,只觉得遥远的西藏亲切而又鲜活。灵魂在挣扎,它究竟要飘落到哪里?

  一方面,我拼命写西藏的东西,甚至经常去西藏,一次去住了几个月,还有一次在严酷的冬天横穿了川藏和青藏公路,别人看来苦不堪言,我却感觉甘之如饴,好像只有在西藏我的心才是宁静的。另一方面,我也想写点山东的文章,但写出来的文字非常干涩,肤浅,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我想借鉴在西藏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对一些名人的采访,了解真正的山东,进入山东人的精神深处。但是山东名人太多,古代现代,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无从把握,我又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只有作罢。我曾经想专门去古代名人的老家,推开那些尘封千年的柴扉,与圣贤的后裔们对话。想象很浪漫,但事实证明了我的幼稚,那些地方都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

  尽管如此,只要听到山东文化的趣事,我就会记在心里;也寻找机会去各地,领略山东自然景色的壮美,人文底蕴的丰厚,偶有可能,就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像一粒粒微小的尘埃,累积起来,成了一片有自己景观的土地。

  终于有一天,我感觉要把对山东文化、山东人的所感所想写出来,写成一本书。我像一个怀孕十几年的孕妇,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2006年的初冬,这个想法憋得我难受,以致于整天好像在虚脱,精神游离在外,躯壳空空荡荡。我开始了艰苦的写作,于是,就有了书里的这些文字。

  我选择了这样的视角:从当代一个普通山东人的角度出发,注重细节和感受,注重地域文化里具体的人和事,从而表现整体的山东人,表现当下的山东人,而不仅仅是历史上和书本里的山东人。

  写作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我是一个普通人,要弄懂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静下心来,而外边的世界那么熙熙攘攘,嘈杂喧闹,工作的压力也担在肩头,我只有把双休日和节假日利用起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梳理着历史的脉络,寻找着山东精神的源流。有时,工作太忙,几个月写不了一个字,重新进入写作状态时就显得非常艰涩,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突破着自己的心里极限。

  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历史,然而对历史却是一窍不通。人到中年,又开始学习历史及文化,正因为如此,关于山东人的观点和事实可能有谬误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以及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也引用了很多同事和普通人关于山东人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给本书一个合适的名字,我在博客上征集过书名,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心支持,前后想的名字有上百个,最后才确定叫《俺是山东人》。

  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心渐渐安宁了,充盈了。我忽然感觉,这棵幼稚的树开始在山东大地上扎根,悠久的齐鲁文化是我最好的生存"土壤"。感谢亲朋好友们给予力量,这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感谢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贯通为本书作序。需要感谢的人名单可以排成一长串:陈晓荷、张延庆、刘翔……妻子陈晓荷为我解除了写作的所有后顾之忧。张延庆认真对书稿进行了校对。新华社山东分社领导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及鼓励创新的氛围。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王之厚、王书德,我的同事吕放、李燕、范长国、朱峥、徐速绘等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的图片。新华出版社编辑刘广军为此书付出了极大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根已扎下,就要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我想继续走下去,去探索神奇的山东文化,去追寻山东人瑰丽的精神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