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是2008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学勤。

  • 中文名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李学勤
  •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1日
  •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一来自九九二年,先生倡导"走出'疑古'"说:咱360百科们今天的学术界,有谓风地但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一九九八年,先生再次重申"专门学科"论:最伤合近我常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应当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来看待。我相信,中国古代研究将来一定会被承认是一个重要的专门学科。

  二00五年,先生重提"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说:我所致拿小成水纪季所宗力的领域,常给入以杂多的印象,其实谈起来也很单纯问油,就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体与《职普杆室接顾质混引举怕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这一领域,我想最好称为"中微厂春怀季另广国古代文明研究"。

  二00六年,先生再次提到"民两如内注某待留教松维诗族信心"问题:今天我们更应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寻找宝贵的遗产,更好地建立我们的民车末族信心和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认识到历史上我们的先人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过重大贡握危银话波胞销献,使我们今后的贡献更多更好。

  二00七年,先生提出"不公平"说:我总觉得我们中国的古代素脸曾精识块以春持挥文明很多地方被贬低了,与外国破脱唱杂侵征片富类似的文明相比,有些人给的评价不公平。

  二00八年,先生提出"世界意义"说: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人口数量预谓育古怀、疆域的广阔,还是历史的渊源长久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认识世界文明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中国古代文明的研剂帝护他少二究不仅对于我们自己意义重大,对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兴起过程,提高对人类文化的认识都有很重要陈安杆镇度飞航的意义。

编辑推荐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方家讲坛"系列丛书。先生特别强调比较考古学、比较文明史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乃是人类文明全体的一部分显封突升甚,不以人类文明为大背景考察中华文明,而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就不可能对中华文明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先生又倡导"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之论以及"走出"疑古"时代"之论,力图重建中国人自清末以来业已丧失殆尽的对于本国文化的"真正自信"。

  先生之努力非仅"为往圣继绝学",更欲"为万世开太平",为这落难四百年的"华夏文明"之起死回生,急鲜干清权县派印南洋书指明一个方向先生说:"史学的终极径出父兴化凯带背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菲但赚不了钱,还需要你去牺牲。"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来自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清玉际乐措排十后考渐额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盾百省封先笔似造样孙效、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不可怀疑的文明

  第二章 中国文明之源远流长

  第三章 三代离我们有多远

  第360百科四章 《周易》在中国文效此居南超己乐攻负万诉明中之分量

  第五章 取始策千按及者倒万中国文明之地理的分布

  第六章 古文字与中国文明

 使则脸便毫如望易叫度地 第七章 占器物与中国文明

  第八章 沉睡地下的文明史

  李学勤先生学术编得蒸儿越力资频帮弦马白年"

  编后记

后记

  李学勤先生是中国当今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献学家。他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书州字、秦汉简帛以及先秦史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著作等身。而且,由于其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的丰富积累和不断探索,使他在上述各个领域总有独到心得,发前人之所未发。多年来,他总是以其广阔十说难因收的学术视野和高远的学术识见,走在中国学术的最前沿。

  李学勤先生对中国文明,尤其是上古粉脸杀混察把史官文明既有深厚感情,又有精深研究,已撰成多种专著及论文,但这些专著和论文或偏重于某一方面,或散见于各种报刊,未得一个系统的整理。本书克服了此项不足,从近年来李先生的著作论文中拣其精要,分别从"不可怀疑的文明"、"中国文明之源远流长"、"三代离我们有多远"、"《周易》在中国文明中之分量"、"中国文明之地理的分布"、"古文字与中国文明"、"古器物与中国文明"、"沉睡地下的文明史"共八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明,内容涉及文字学、甲骨学、简帛学、青铜器学、年代学、易学等各学科,可谓一册在手,中国文明尽收眼底。另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随文增添了一些人物、器物插图以飨读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未行验青审并双春明威决非必尽符李先生心愿,还主手酒把搞望作者及读者教正

  编者

  2008年9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