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图书《环境可持续设计》,作者是维佐里(Carlo Vezzoli) 曼齐尼(Ezio Manzini) 刘吉昆。
《环境可持续设计》是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对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年-2014年)的积极响应和贡献。无同时旨在帮助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并能够承担环境可持续产品的就德玉设计。《环境可持续360百科设计》对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以及一套实用本真块斤英的方法工具。该书将产品开发中的环境诉求与设计方法论、操作工具和企业策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借助大量精心挑选的高品质的环境产品设计案例,阐明了采取的策略和设计原则。
- 书名 环境可持续设计
- 作者 维佐里(Carlo Vezzoli) 曼齐尼(Ezio Manzini) 刘吉昆
- 原作品 :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译者 刘新,杨洪君,覃京燕
-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内容介绍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环境可持续性的理念,并且提出达到这一理想目标的总体方针;第二部分介绍了生命周期设计方法、如何降低资源消耗、甄选低环境影响的资源、拓展产品生命期限、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以及易拆解设计的策略;第三部分提出了评估产品环境影响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生命周期评价),以及其他一些将环境诉求融人到真实设计过程中的辅助工具;第四部分是对可持续设计发展来自历程的概述,这里包含了吸定顾括条物委际顺张设计实践和研究两部分的内容。
《环境可持续设计》对所有关注产品开发的学生、设计师以及工程技术人360百科员来说都是一部重要朝热意接夫旧烧的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环境可持续设计》: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年-2014年)的目标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环兴济更巴织发组织为领导,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和相关实践整合到教育和学习的所土集列移得封有方面。
这种教育将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创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强盛、社会公平的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来自简介
作者:(意大利)维佐里(Carlo Vezzoli) (意大利)360百科曼齐尼(Ezio Manzini) 译者:刘新 杨洪君 覃京燕 合著者:刘吉昆
Ca停都化开反由见做rlO Vezzoli,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主任;(RAPLlabo)工业产品环境问题实验室的科学顾问;国际知名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专家。亚欧可持院副持架皮范续设计网络项目领导人。近期出版的相关著作:《可持续的系统创新--"满意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产品一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Ezio Manzini合著)等。
Ezio Manzini,米兰理工道了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前主任;工业设计博士节协庆课程主任;曾任米兰目味钢DOMUS学院研究主任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首席教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先驱和著名学者,重点关注"情景构建"与"解决方案"的州工不裂划小菜握百把概念开发。近期著作包括:《产品-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Carlo Vezzoli合著);《可持续的每一天》(F.Je盟渐粮矿他丝gou合著);《以合作导向的解决方案一如何设计工业化可持续解决方案》等。
译者简介:
刘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副所长,LeNs国际可持续学习网络中方协调找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与"综合矛果告积客妒造型基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如LeNS国际值表适九起交入右可持续设计大会;Cumulus国际艺术、似速点怕设计、媒体大学联合会;IASDR设计研究界国际联合会;HCI国际人机交互大会;D282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可持续设计"相关的论文,并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际教学合作、设计开发和研究项目。
杨洪君,2006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5年,现主要从事工业逐镇科吗困那况星怀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覃京燕,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交互界面设计领域学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映吗银,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左西酸社问急及,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发表论文39篇,出版编著让次农食除要增及译著7部,申请专利1项。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第1 章可持续性和非连续性……………………………………………………………… 3
1. 1引言………………………………………………………………………………… 3
1. 2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全统款思知兵……………………………………… 4
1. 2. 1环阿日亲由块述套两业展史境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量仅……………………………………… 5
1. 2. 2十倍高效生态生产系统………………………………………………… 5
1. 3生物环与技术环…………………………………………………………………… 7
1. 3. 1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环…………………………………………………… 7
1. 3. 2互不干扰性和技术环…………………………………………………… 7
1. 3. 3工业生态学和非物质化………………………………………………… 8
1. 4过渡方案…………………………………………………………………………… 8
1. 4. 1有效策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极端方式………………………………… 9
1. 4. 2充分策略:尽量少做事的极端方式…………………………………… 10
1. 4. 3综合策略………………………………………………………………… 10
第2 章产品、情境与能力………………………………………………………………… 11
2. 1引言……………………………………………………………………………… 11
2. 2基于产品的幸福………………………………………………………………… 11
2. 2. 1世界如同一个大超市…………………………………………………… 12
2. 2. 2"轻量产品"的悖论…………………………………………………… 12
2. 2. 3轻量作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13
2. 3以"拥有"为基础的幸福………………………………………………………… 13
2. 3. 1世界就像一个主题公园………………………………………………… 14
2. 3. 2信息的物质附加物……………………………………………………… 14
2. 3. 3服务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15
2. 4区域公共产品的危机…………………………………………………………… 15
2. 4. 1公共产品的作用………………………………………………………… 16
2. 4. 2补救产品的蔓延………………………………………………………… 16
2. 5基于情境的幸福………………………………………………………………… 17
2. 6幸福作为一种能力发展………………………………………………………… 17
2. 6. 1不可持续的舒适………………………………………………………… 18
2. 6. 2非参与式与参与式解决方案…………………………………………… 18
2. 7变化背后的力量………………………………………………………………… 19
第3 章社会学习的过程………………………………………………………………… 21
3. 1引言……………………………………………………………………………… 21
3. 2生产消费系统…………………………………………………………………… 21
3. 3消费者/用户和共同生产者……………………………………………………… 22
3. 3. 1消费者(潜在)的力量………………………………………………… 22
3. 3. 2临界消费………………………………………………………………… 23
3. 4人作为合作生产者……………………………………………………………… 23
3. 5积极的少数派与成功案例……………………………………………………… 24
3. 6企业和伙伴关系的新形式……………………………………………………… 25
3. 6. 1减少消耗的生产价值…………………………………………………… 25
3. 6. 2新的商业运作方式……………………………………………………… 26
3. 6. 3生态效益企业…………………………………………………………… 26
3. 6. 4从产品到系统生态效益………………………………………………… 27
3. 6. 5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27
3. 6. 6从结果出发……………………………………………………………… 28
3. 6. 7企业和社会创新………………………………………………………… 28
3. 7公共部门及游戏规则…………………………………………………………… 29
3. 7. 1促进学习的社会进程…………………………………………………… 29
3. 7. 2增强反馈………………………………………………………………… 30
3. 7. 3支持提供替代的解决方案……………………………………………… 30
3. 7. 4促进充分沟通…………………………………………………………… 31
3. 7. 5给自然资源指定充分的经济成本……………………………………… 31
3. 7. 6扩大的生产者责任……………………………………………………… 32
3. 8设计师与合作设计者…………………………………………………………… 32
3. 8. 1设计师角色的限制和机会……………………………………………… 32
3. 8. 2可持续设计的操作领域………………………………………………… 33
第二部分面向环境可持续性的设计
第4 章生命周期设计…………………………………………………………………… 37
4. 1引言……………………………………………………………………………… 37
4. 2工业产品的环境要求…………………………………………………………… 37
4. 3产品生命周期…………………………………………………………………… 38
4. 3. 1概述……………………………………………………………………… 38
4. 3. 2生产准备………………………………………………………………… 39
4. 3. 3生产……………………………………………………………………… 40
4. 3. 4销售……………………………………………………………………… 40
4. 3. 5使用……………………………………………………………………… 41
4. 3. 6处置……………………………………………………………………… 41
4. 4附加的生命周期………………………………………………………………… 42
4. 5功能性方法……………………………………………………………………… 42
4. 6生命周期设计的概述…………………………………………………………… 43
4. 7生命周期设计的目标…………………………………………………………… 43
4. 8生命周期设计的含义…………………………………………………………… 44
4. 9设计方法………………………………………………………………………… 44
4. 10生命周期设计策略……………………………………………………………… 45
4. 11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46
4. 12战略的优先权…………………………………………………………………… 47
4. 13面向废弃处置的设计…………………………………………………………… 48
4. 14环境优先等级与处置成本……………………………………………………… 49
4. 15生命周期设计的现状…………………………………………………………… 50
第5 章资源消耗最小化………………………………………………………………… 51
5. 1引言……………………………………………………………………………… 51
5. 2材料消耗最小化………………………………………………………………… 51
5. 2. 1材料用量最小化………………………………………………………… 52
5. 2. 2碎料和废料最小化……………………………………………………… 56
5. 2. 3尽量减少包装…………………………………………………………… 57
5. 2. 4使用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0
5. 2. 5产品开发阶段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4
5. 2. 6最小化能源消耗………………………………………………………… 65
第6 章选择低环境影响的资源和过程………………………………………………… 79
6. 1引言……………………………………………………………………………… 79
6. 2选择无毒害的资源……………………………………………………………… 79
6. 2. 1选择无毒害的材料……………………………………………………… 80
6. 2. 2选择无毒害的能源……………………………………………………… 84
6. 3可再生和生物兼容资源………………………………………………………… 89
6. 3. 1选择可再生和与生物兼容的材料……………………………………… 89
6. 3. 2选择可再生和生物兼容性能源………………………………………… 96
第7 章产品生命周期优化……………………………………………………………… 100
7. 1使用寿命………………………………………………………………………… 100
7. 2为何要设计耐用产品…………………………………………………………… 101
7. 3为何设计使用率高的产品……………………………………………………… 103
7. 4变化的社会经济尺度…………………………………………………………… 104
7. 5优化服务………………………………………………………………………… 105
7. 6原则……………………………………………………………………………… 105
7. 6. 1面向适当生命周期的设计…………………………………………… 106
7. 6. 2面向可靠性设计……………………………………………………… 108
7. 6. 3方便升级和提高适应性……………………………………………… 108
7. 6. 4便于维护……………………………………………………………… 111
7. 6. 5便于维修……………………………………………………………… 114
7. 6. 6便于再利用…………………………………………………………… 116
7. 6. 7便于再制造…………………………………………………………… 119
7. 6. 8强化使用……………………………………………………………… 120
第8 章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 123
8. 1引言……………………………………………………………………………… 123
8. 2原则……………………………………………………………………………… 128
8. 2. 1采用级联方式………………………………………………………… 128
8. 2. 2采用最有效的回收技术选择材料…………………………………… 130
8. 2. 3便于生命终结后的收集和运输……………………………………… 132
8. 2. 4识别材料……………………………………………………………… 133
8. 2. 5不同的不兼容材料的总数量最小化………………………………… 134
8. 2. 6便于清洁……………………………………………………………… 137
8. 2. 7易于堆肥……………………………………………………………… 138
8. 2. 8便于燃烧……………………………………………………………… 138
第9 章便捷拆卸………………………………………………………………………… 140
9. 1引言……………………………………………………………………………… 140
9. 2指导原则………………………………………………………………………… 144
9. 2. 1减少和促进拆卸分离的操作………………………………………… 145
9. 2. 2使用可逆连接系统…………………………………………………… 147
9. 2. 3使用易于打开的永久性连接系统…………………………………… 149
9. 2. 4协同设计粉碎分离的特殊技术和特性……………………………… 150
9. 2. 5使用粉碎后容易分离的材料………………………………………… 151
9. 2. 6使用粉碎后易于分离的辅助零件…………………………………… 152
第10 章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 153
10. 1传统供求系统的经济限制…………………………………………………… 153
10. 2社会经济行为者之间新互动的系统创新…………………………………… 155
10. 3产品服务系统的供应模式…………………………………………………… 156
10. 4准则…………………………………………………………………………… 157
10. 4. 1为产品生命周期提供附加值的服务……………………………… 157
10. 4. 2为客户提供"最终效果"的服务…………………………………… 159
10. 4. 3提供"激活用户平台"的服务……………………………………… 160
10. 5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战略……………………………………………… 164
第三部分环境可持续性分析、设计方法和工具
第11 章环境复杂性与设计活动……………………………………………………… 167
11. 1引言…………………………………………………………………………… 167
11. 2面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167
第12 章产品环境影响评价:全生命周期评价………………………………………… 169
12. 1生产消费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169
12. 1. 1自然资源耗竭……………………………………………………… 170
12. 1. 2全球变暖…………………………………………………………… 170
12. 1. 3臭氧层消耗………………………………………………………… 171
12. 1. 4烟雾………………………………………………………………… 171
12. 1. 5酸化………………………………………………………………… 172
12. 1. 6富营养化…………………………………………………………… 172
12. 1. 7有毒气体、土壤和水体污染………………………………………… 172
12. 1. 8废弃物……………………………………………………………… 173
12. 1. 9其他影响…………………………………………………………… 174
12. 2评论和分析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定量方法…………………………………… 174
12. 2. 1生命周期评价……………………………………………………… 174
12. 2. 2生命周期分析阶段………………………………………………… 175
12. 2. 3生命周期分析与设计:意义和局限性……………………………… 182
12. 2. 4选择能力:辨别能力与科学可靠性………………………………… 182
12. 2. 5敏锐的决定:开发最初阶段与生命周期分析适用性……………… 183
12. 2. 6开发生命周期分析………………………………………………… 184
第13 章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导向工具………………………………………………… 187
13. 1引言…………………………………………………………………………… 187
13. 2为某些环境目标而开发的工具……………………………………………… 187
13. 3为某些环境目标所开发工具的局限性……………………………………… 189
13. 4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工具…………………………………………………… 189
13. 5生态效益设计工具…………………………………………………………… 190
第四部分发展和研究现状
第14 章可持续性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中的发展……………………………………… 195
14. 1引言…………………………………………………………………………… 195
14. 2设计中可持续性的演变……………………………………………………… 196
14. 3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资源…………………………………………………… 197
14. 4产品生命周期设计…………………………………………………………… 198
14. 5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 199
14. 6面向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设计………………………………………………… 200
14. 7最新进展……………………………………………………………………… 201
附录A设计标准和原则………………………………………………………………… 203
附录B环境影响图表…………………………………………………………………… 211
索引………………………………………………………………………………………… 214
参考文献…………………………………………………………………………………… 223
序言
本书的两位作者Carlo Vezzoli教授和Ezio Manzini教授都来自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二位都是国际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知名的领军人物,也都是译者的老师和朋友。该书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看都是目前设计界对可持续设计这一主题最深入、全面和实用的著述,其中不仅有对可持续理念发展脉络、核心观点的透彻阐释,也有对具体方法、技术,甚至教学工具的详尽介绍,是难得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参考书。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被"滥用"与误读最多的词汇之一。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或对于每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与之相应,谈论"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低碳设计"等概念也逐渐成为设计圈中的一种时尚。然而,对其真正的含义以及不同概念间的关系等问题,无论在设计实践上还是设计教育中都存在广泛的争议和误解。
"可持续设计"DF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从历史上看,作为"服务业"的设计长期充当"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牟利的工具。从"有计划废止制度"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的罪魁祸首,是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帮凶。
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表现。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现在是重新思考关于"幸福"定义的时候了,"幸福的观念是社会构建的,我们目前关于幸福的观念受到近代史的影响……当时人们缺乏对'限制'的理解,认为对自然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设计正是参与构建这种幸福观的主要力量。我们的假设是:既然借助设计手段可以成功地推进物质依赖型的消费模式,那么设计同样有能力促进向新型的"非物质化"、服务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