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田向军

田向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卫星遥感数据陆面数据同化、参数率定、多模式集合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卫星数据同化、参数率定以及多模式集合平均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新方法,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并根非衣外篇。他所研发的中国科学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即将在国家气候中心业务运行;另外,该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还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选为研究生教学软件系统使用。其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将题分讲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遥感学院以及美国NCAR等学术专例持身精或单位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 中文名称 田向军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75年12月
  • 学位 博士
  • 职称 研究员

个人简历

 来自 2014.01-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据同化方法研发、360百科碳循环数据同化、数据同化系统的构建以及陆气耦合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0.01-2013.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子迅何采计刘代红增主事数据同化方法研发、碳循环数据同化、数据同化系统的构建以及陆气耦合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6.12-2007.03: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陆面水文模拟以及强迫数据改进的工作;

  2006.09-2010.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述束研究员,主要从事陆面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3-2006年: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获得博士帝极困余杆团始伤房学位;

  2000-2003年: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6-2000年:大学本科,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

荣誉和奖励

  2010年获得"谢后提查短查范目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类重要方向性项目,同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实验室首届成员;现为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

  数据同化、碳循环研究、陆面过程模式发

部分学术论文

  (1)田向军、谢正辉、王爱慧、杨晓春(2010),一种求解贝叶斯模型来自平均的新方法,中国科学(D),

  (2)田向军、谢正辉 2009: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显式四维变分同化方法:理论与验证,中国科学(D),39(4),529-536

  (3)田向军、谢正辉 2008: 考虑次需或木顾杆网格变异性和土壤冻融的土壤湿度同化方案,中国科学(D),38(5),1-9

  (4)田向军、谢正辉、张生雷、梁妙玲2006: 基于Boussinesq-360百科storage方程同时考虑水分储存和入渗的地下径流机制,中国科学(D),36(4),375-384.

  (5)田向军、谢少花一核正辉 2009:样本密度对一种显式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同化性能的影响, 中国科学(D)

  (6)田向军、谢正辉、罗振东、朱江 2004: 非定常的热传导-对流问题的非线性Gale注立翻rkin混合元法(物决题目了请普委III). 时间二阶精度的全离散化格式. 计算数学, 刚还便联光苦26 (3): 258-284

主要承担项目

  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多同化算法的土壤温、湿度同化系统(项目号:200为板车对活做弦9AA12Z129),2009.1-2010.12,主持人,66万

  2.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地下水位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项目号:40705035),200城盾省希8.01-2010.12,主持人,19万

  3.中国科学院举普沉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跨流域调水对陆地水循环影响与水安全研究"-考虑调水影响的区域气候与大尺度陆面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研究(kzcx2-yw-126.2),2007.1-2009.12,联合课题组长,50万

  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专题"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2009.01-2013.08,专题负责人,50万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深达发展计划(973计划)"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中"陆地水文-区域耦合模拟及水循环变化机理分析",2010.01-2015.08,课题副组长并负责其中的陆面同化系统专题,50万

过政汽溶做毫  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基于卫星遥感机理模型和陆面修胞往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同化研究"(2007AA12Z144),2007.01-20右纪轮干09.12,研究骨干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