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清收复台湾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台湾的快距把离吧作战。1681年正月,郑经病死,郑经死后,郑阿杀法子扬占意去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更加腐化。1681年二月,郑克臧被害,年仅12岁的郑经次子郑克来自塽在权臣冯锡范等人拥戴知夜政何下继位主政,形成"文武解体,主幼国360百科疑"的混乱局宽苗面。1683年)五月,康熙帝命施琅进兵,六月十操从运架土带消四日晨,施琅在铜山数吃计丝消合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家作东别密稳,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施琅二十二日发起总攻,并取行澎湖之战的胜利,歼灭郑己更化固善同品军的主力,迫使郑氏集团投降。

  • 中文名 清收复台湾之战
  • 开始时间 1681年
  • 结束时间 1683年
  • 将领 郑成功

战争背景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延平王郑成功率水师由厦门进军来自澎(湖)台(湾),收复了360百科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以为积代村把此厚临脸级省同抗清基地。澎湖岛,位于中国台云殖剧久胜妒画几湾海峡东南部,是大陆和台湾岛的中余分间站,战略地位甚为重要。卒后,其子郑经袭延平王,仍奉南明正朔,据守台湾差刘军反国室植定守台

郑成功

  ​康熙元年块知军条季半怎兵官即眼(1662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去逝,郑氏宗件点往你概府该集团遂发生分裂。器世总重度在台湾的郑军将领拥郑成功之五弟郑袭继位,而在厦门的将领却推郑成功之长子听层郑经继位,双方兵戎相见,内部陷于混乱。清王朝认为有机可乘,曾多次派员到厦门招抚郑经。郑经为解除后顾之忧,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遂派人与清谈判,并作出愿意归顺清朝的姿态。次年六月,郑氏集团内变平息,郑经回师金、厦,便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和谈条件。和谈宣告失败。于是,清王朝对郑氏集团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形式想投攻为计排地松虽相结合的方针。

战争经过

清军招降与招抚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军进攻金、厦,郑经败退铜山(今东山)。清政府乘机展开了粮概粉抓间半字大能需传大规模的招降活动。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郑军人心浮动,自承天府南北总督周全斌、前提督黄廷、水师统帅忠靖伯陈辉以下数帝帝步提纸白尼企十员镇将、总兵、都督相继率济换宪需你景冲临如部降清。郑军损失兵力10余万人,战船900余艘,宿将精锐修良著械善十去七八。面对全军即将瓦解的严重局面,郑经只得放弃沿海岛屿,油军烧右维电征基率残部逃往台湾。清标首朝极须护具做王朝派降将施琅为统帅,周全斌、杨富为副编刚专必慢收频蒸帅率领原郑军水师部队追击。施琅心市阶等部于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启铜山启航,至清水洋遇风折返。清王朝怀疑这些降将暗通郑氏集团,下令将所有郑军降将调至北京归旗或分散到各省屯垦,战船全部焚弃。

  在放弃军事进攻之后,清王朝又两次派员到台湾“招抚”。郑经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不剃(同剃)发,不易服”。康熙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能与藩属朝鲜相提并论。由于双方立场完全对立,谈判没有取得成功。这时,清王朝正集中力量削弱“三藩”割据势力,台湾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郑经亦得以利用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休养生息,使台湾的经济和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

清平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三藩”乱起(参见清平三藩之乱),郑军渡海反攻,曾攻陷海澄,围困泉州,不久就被逐出。此后即以海澄、金门、厦门为据点,与清军隔海对峙。清朝曾四次派员劝说郑经退回台湾,均未奏效,成为清统一的障碍。

郑成功

  为了防止郑军窜扰大陆,清朝在福建沿海重行“迁界”,强迫居民内迁十里或二十里,遍筑界墙守望,断绝内外交通,对郑军实行全面封锁。与此同时,任命曾在洞庭湖大破吴三桂有功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加紧建造战船,编练水师,准备进攻金厦。招降活动也从未停止,而且规模更大,条件更加优厚,如对投诚的官员保留原职或按原衔补官,士兵赏银20—50两不等。

  由于清朝的封锁和诱降,郑军土地日蹙,财源枯竭,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先后又有5陆镇、5水镇官兵共10余万人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万正色率水师攻下海坛,并乘胜南下厦门;海澄、丙州守将相继投降。郑军水师著名将领朱天贵也率官员600余人,兵2万余名,舰船300余艘献铜山降清。郑经仅领千人逃回台湾,沿海岛屿悉为清军占领。

  清王朝大败郑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全国大陆完全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日趋巩固,进攻台湾便再次提上了清朝廷的议事日程。

正式收复

  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帝见招抚不能成功,遂命施琅进兵。在姚启圣准备了充足饷需的支持下,六月十四日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以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为先锋。十五日晚,清军驻泊郑军未设防的八罩岛和猫屿、花屿。在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发现后,即报知刘国轩,刘国轩闻讯,急命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要点之将领,把大炮移到海岸,以防清军寄泊,传令各水师将领驾驶大烦船、鸟船、赶缯船,环泊于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各要口,准备迎战。宣毅左镇请求乘清军远航疲惫,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遭到拒绝。刘国轩认为炮城严密,清船无处可泊,只待风暴突起,将不战而溃。时值天晚,清军战船湾泊八罩以西的水坟澳。邱辉又欲进攻,刘国轩仍坚信日内必有大风,按兵不动。   十六日晨,两军在澎湖海面初战。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阵,击沉和焚毁郑船数艘。标右营千总邓高匀等驾船5艘,又击沉郑船3艘。时值南潮初发,清军数船争先,未能保持好战斗队形,互相冲撞,不成行列。有几艘船被潮水冲近炮城,郑军乘机齐出包围,右武卫林升率船队奋勇冲杀,清军稍却。施琅亲督诸船冲入敌阵,与兴化镇吴英前后夹攻,救出数船,力战得脱。“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清史稿·施琅传》)。因天色将晚,清军水师收拢后,在西屿头洋中锚泊。邱辉又建议乘胜连夜出击,刘国轩寄希望于台风,坐失战机,不敢乘胜追击。经一天激战,郑军损失兵将2000余、船只16艘,清军损失小于郑军,施琅右眼负伤。当晚,施琅率舟师泊于西屿头。

康熙帝

  十七日晨,施琅率舟师驶回八罩水垵澳湾泊,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议每镇督大鸟船6只,各配精兵,于十九日再战。十八日,施琅率师出战,总兵吴英进取虎井、桶盘二屿。十九日,施琅率罗士珍、张胜、何应元、刘沛、曾成等坐小赶缯船,深入郑军腹地内堑、外堑侦察。二十日,施琅遣使招降刘国轩,被拒绝。二十日、二十一日,用赶缯、双帆艍船分作两股,佯攻内堑、外堑,以分敌势,麻痹郑军。

  清军经过3天的休整和准备之后,于二十二日发起总攻。施琅改变战术,分三路进攻。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等率船50艘,由东畔直入鸡笼屿、四角山;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领船50艘,由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施琅与朱天贵、吴英等率船56艘,分作8股,每股7船,各作3迭,居中主攻;约定以5船合攻1船,各自为战,直捣娘妈宫;又以80船分两股继后,担任后援。第二次大会战开始。此时,刘国轩却一反常态,督船迎战。“巳刻,南风大发,南流涌起,(施琅)遂下令扬帆联进。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攻挤击,一可当百;又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烟焰弥天”。(阮曼锡:《海上见闻录》)两军酣战竟日,声闻数百里。刘国轩发火箭喷筒,毒焰冲天,清将朱天贵战死。施琅督清军拚死力战,待后路援兵涌至,以众击溃,用火船乘风纵发,共焚毁、击沉和俘获郑军大船37艘、赶缯及其他船只107艘,郑军死伤各级头领300余员,士兵约1.2万名。刘国轩惨败,浮尸遍海。郑军仅余小炮船3艘、小鸟船2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由刘国轩率领逃往台湾。澎湖陆上守备部队官165员,兵4853名投诚。清军官兵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无损失,可谓大获全胜。

各方态势

迫机胞沉然郑军态势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抗清复明的基地,进而统一来自全中国。可惜他壮志未酬,过早去世。郑经继位后,仍旧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但这时在政治上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了。这是因为清政府已基本杂况模林还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大360百科陆上的抗清武装几乎全装冷胞便乐钢视史率部失败,郑氏集团复明的愿望已不可能实现。

  郑经出兵大陆,参与“三藩”之乱失败后,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台湾。从此,郑经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令长子郑克臧为监国主政。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死,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更加腐化。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郑克臧被害,年仅12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在权臣冯锡范等人拥戴下继位主政。实际上,权力全掌握在冯锡范手中,形成“文武解议速见体,主幼国疑”的混乱行兵计子李局面,郑氏集团已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因而丧失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清军进攻台湾,郑军加紧修理战船,增强防御部署。以中提督武平侯刘国轩为总督守澎湖,在澎湖修筑营垒炮台。以左武卫何祜为台湾北路总督,守鸡笼(今基隆市)、淡水,重修西班牙人遗留下来的城堡。由于兵力不足,只得征集乡兵分守要口,百姓怨声载道,变乱时有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刘国轩得知清军即将进攻台湾,乃进一步加强防御,以忠诚伯冯锡范为左提督,守鹿耳门。五月,刘国轩再增兵澎湖,总兵力达2万余人,并有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船船等战船近200艘.分戍澎湖各要地。此外,在娘妈宫、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外堑、西屿头、牛心湾等处,均添筑炮城1—4座。在便于登陆的地段,还筑造了短墙,派苏孙害兵把守。

  由此可见,郑战末铁析道尼方自军的防御重点是澎场创流注今兰答呼开湖各岛,澎湖岛,督烟领刘怕烧顾穿倒位于中国台湾海峡东南部,是大陆和台湾岛的中间站,战略地位甚为重要。主要兵力知乐振叶由主帅刘国轩统领,都部署在这一地区,并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屯泊子大量战船,形成了海陆配合的防御体系,以防止清军攻占澎湖。同时,加强了鹿耳门的防御,以防清军登陆台湾。在台湾北部也加强了防御部署,以防清军拊其侧背。

清军态势

  六月,康熙帝下诏,乘机进取澎、台,底定海疆。七月,削平“三藩”战争帮读编州尽论抗庆不督庆进入尾声,昆明指日可下,清军得以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清王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陆后,致力于行政的改革和生产的恢复,社会日趋安定,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经济也不断发展,这就为攻取台湾创造了条件。

  清军长于骑射而不善于海战,为了进攻台湾,采取了“以郑治郑”的办法。郑军官兵常在海上活动,不畏风浪,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此次攻台,康熙启用大批原郑军将领,二十八日,康熙帝命郑氏降官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往福建与当地将吏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台。不久,又调郑氏降将朱天贵至闽,仍统原辖舟师,以协力攻台。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搞层谕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取澎、台。姚启圣提出于当年末3个月乘天希更张随零夜罗烟树晴水涸,分兵两路进征澎湖和上淡水(今台北)。

  冯锡范获悉施琅受命率师征台,命水师镇林亮掌修战船,主将武平侯刘国轩总督诸军防守台湾反山个酸林弦发眼易从立门户澎湖,命左武卫何佑任北路总督守鸡笼,李茂督兵守淡水。十二月,暗通姚价令各外外代准够叫顶启圣谋做内应的傅为霖等事败被杀,刘国轩我黄顾犯更加强防御,亲自乘快艇巡视澎湖各屿,相地设险,分别于风柜尾、四角山、鸡笼屿、东峙、西峙、牛心湾、虎井、桶盘屿增设炮台,并修娘妈宫城,安设大炮。郑克塽以刘国轩为正总督,督率澎湖水陆诸军,并调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协助刘国轩。何祜于鸡笼亦筑城、挖濠、造炮台,加强防御。鉴于以上情况,加之初到福建,需整军备械,施琅请求推迟进兵。获准后,施琅便加紧进行战前各项准备。二十一年(1682年)一月,施琅密疏专征台湾。施琅提出在南风盛发的五六月出兵,首先攻取澎湖的作战方案,姚启圣坚持九十月北风起时两路出击或先攻台湾,后攻澎湖。十月,康熙帝谕施琅负专征台湾之职。施琅修改了分两路进攻澎湖和上淡水的作战方案,决定集中兵力进剿澎湖,尔后下台湾。十一月,清军战舰齐集兴化平海卫。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出洋,驶往澎湖。不料遇大风,被迫返回。出海受挫,使施琅进一步熟悉了海情。他重新提出于夏季出洋,乘南风进兵的主张。这一方案得到清廷批准。刘国轩侦知施琅央计乘南风进兵,立即调兵拨船,领兵2万余人、船200余艘,亲自指挥镇守澎湖各屿,企图候台风起,以逸待劳,不战而胜。

相关数据

参战兵力

  参战的清水师共有士兵2万余人,由原水师和福建新练水师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大多数成员均来自郑军。他们有多年海战经验,愿为攻取台湾出力,士气高,战斗力强。清军的战船有许多是新造的,“坚固便捷”,火力强,计有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朋船65艘,共238艘。

各方损失

  施琅督清军拚死力战,待后路援兵涌至,以众击溃,用火船乘风纵发,共焚毁、击沉和俘获郑军大船37艘、赶缯及其他船只107艘,郑军死伤各级头领300余员,士兵约1.2万名。刘国轩惨败,浮尸遍海。郑军仅余小炮船3艘、小鸟船2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由刘国轩率领逃往台湾。澎湖陆上守备部队官165员,兵4853名投诚。清军官兵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无损失,可谓大获全胜。

战略方针

  清军进攻台湾采取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战略方针,即先取澎湖,以后再相机进攻台湾。这是因为,第一,“澎湖是台湾四达的咽喉,外卫之藩屏,先取澎湖,胜势已居其半”(施琅:《边患宜靖疏》);第二,郑军的主力集中在澎湖,又是由郑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指挥,如果将其全歼,则“台湾可不战而下”(李光地:《施将军逸事》)。

战争影响 

  澎湖之战的胜利,为清军进征台湾创造了良好条件。施琅在歼灭郑军主力后,立即慰问居民,安抚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钱粮,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子者派小船送至台湾。施琅以澎湖为据点,整船治军,拟于八月或十月,乘北风进军台湾。台湾闻郑军在澎湖惨败,人心惶惶,兵无斗志。此后,清廷对台湾加紧招抚。施琅派员以厚爵游说刘国轩,促使刘国轩极力主降,并派兵监视郑氏子孙。郑克塽于是上表请降,驻守上淡水的虎卫镇何义也向施琅投降。八月十一日,施琅留水陆官兵3000名、大小战船30艘守澎湖,亲率舟师开往台湾。十三日,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十五日,举行受降仪式。二十三日,施琅率吴英、刘国轩等巡视台湾南北两路。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军班师至澎湖。二十七日返抵厦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施琅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收入版图,置台湾府,下设诸罗、台湾、凤山3县,与厦门合设道官1员,拨兵1万名防守。自此,台湾成为福建省的1个府。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始分立为台湾省。

  此次作战,历时6月余,清军击沉大小郑船294艘,焚杀郑氏官员300余人,兵1.2万余人,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使命。

战争点评

  此战,交战双方的兵力大体相当,郑军经营澎湖多年,设防据守,以逸待劳;清军渡海作战,远来疲惫。郑军处于有利态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全军覆没。除政治腐败,士气不高以外,指挥上的失着应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防御部署上的错误,郑军只注意防守八罩水道以北的北大山、西屿、北山等大岛,而忽视了在八罩水道以南的八罩、虎井、桶盘、花屿、猫屿等诸小屿设防,这就使南来的清军水师得以乘虚入据,成了清军驻泊、休整和出击的前进基地。其次是消极防御,贻误战机。当清军水师经过30多小时的航行,抵近澎湖时,郑军宣毅左镇邱辉对刘国轩说:“乘彼船初到,安澳未定,兵心尚摇,辉愿领烦船十只,同左虎卫江胜贯阵却之。”建威中镇黄良骥也说:“先发制人,半渡而击,正合兵法。”刘国轩却说:“炮台处处谨守,彼何处湾泊?当此六月时候,一旦风起,则彼何所容身?此乃以逸待劳,不战可收全功也。”遂按兵不动,使清军水师得以顺利到达澎湖,环泊花、猫二屿。邱辉又建议“乘夜潮落,冲舟宗击之”,又遭拒绝。十六日,清军出战不利,千帅受伤。邱辉建议乘胜夜袭,刘国轩仍以等待飓风使彼自覆为由未予采纳。邱辉说:“兵法有云:半渡可击,立营未定可击,乘虚可击;今敌患三者,而不乘其势,若早晚无风,合万人为一心而死战,将奈何?”刘国轩不听部属的合理建议,三次放弃歼敌的有利战机,把取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可期而不可必的风暴上,结果是风未至而兵已败。第三是冒险决战,全军覆没。战史上因主帅胸无全局,迁就眼前事变,由消极防御变为冒险决战的事例时有发生。郑军的作战方针本来是以澎湖为重点设防固守,刘国轩本人也不愿主动出击,而是指望海上风暴会使清军不战而败。既然如此,那末就应该充分利用防御工事,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清军决战。刘国轩见不及此,当施琅发起总攻时,亦率全部海上兵力迎战,终于全军覆没。

  在澎湖海战中,清军之所以取胜,除战船装备精良,将士作战勇敢之外,也是与作战指挥的正确分不开的。清军水师统帅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清史稿·施琅传》),因此在指挥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渡海时间上,他一反在东北风季节渡海的传统,选在西南风始发的六月中旬。有人间这是什么原故,琅曰:“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功,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同上)这种选择曾经遭到姚启圣等人的强烈反对,但施琅始终不为所动。实战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它保障了清军水师在发起总攻前的安全锚泊。在渡海航路上,以往从大陆到台湾,都从金、厦出航,而施琅又一反惯例,把出航点选在靠南的铜山岛。因为水师从铜山出航后可利用西南风,直取澎湖以南郑军未设防的诸岛屿,以作为前进基地,然后向北转入澎湖海域,这样便始终处于顺风顺流的有利阵位。实战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战术上,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澎湖海域六月多风,深谙海情的施琅是知道的,在初战小挫之后,便立即抓紧再战准备,并不失时机地发起总攻。施琅除分兵二路,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佯动和箝制以外,在主攻方向上集中了56艘主力战船,并以五船合攻一船,逐次歼灭了郑军主力,而清军水师却无一船损失,这在海战史上是不多见的。

  施琅不仅是一员智勇双全的战将,而且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澎湖海战结束后,他对郑军官兵无论是归顺的,还是被俘的,一律采取优待政策;对澎湖居民,除多方抚慰之外,还宣告免除3年徭税差役,以利休养生息。所有这些,对安定台湾的民心士气,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台湾郑氏集团的上层人物,开展了政治攻势,把重点放在郑军的统帅刘国轩身上,使台湾可不战而下。施琅在率领清军进入台湾时,严申纪律,严禁骚扰,严禁犒师,买卖公平,减租四成,并且不念杀父杀弟之仇,亲到郑成功祠告祭,情深意笃,言辞恳切。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人心,维护了社会秩序。

  施琅的重大功绩,还在于他一贯坚持台湾必须保留在中国版图之内。郑氏集团归顺清朝以后,朝中出现了关于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内阁大学士李光地认为“应弃”,“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荷)兰所有亦听之。”(《榕村语录续集》卷十一),甚至连康熙帝也一度错误地认为:“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二)施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保留台湾。他说:“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经济上,“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博……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他还驳斥了把台湾让给荷兰的谬论,指出荷兰若重返台湾,“必合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据此,施琅得出结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必永固边圉”。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他的意见终于被康熙帝采纳。施琅积极主张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并率兵攻取澎湖,进军台湾,以后又竭力坚持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建了不朽的功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