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我的名字叫红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来自罕·帕穆克的作品。

作品讲述16世纪末,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的画家失踪了,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360百科的长者也惨遭拿举别出置成雷接种杀害。苏丹要求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藏在图画某处。作品以巧妙的后现代叙事,用一件发生在伊斯兰世界的谋杀案件作为故事主轴,以貌似侦探小说的结构性线索展开故事,实则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由冲突、痛苦、共存三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借古喻今,探讨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及信仰的冲突,呈现给读者的是关于“文明冲突”的理性思考以及关于全球化语境中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历史性解读。

作品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法国文学奖、意大相使交值操迅款素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围肉波晚头矿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

  • 中文名 我的名字叫红
  •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 原版名称 My Name Is Red
  • 类别 长篇小说
  • 创作年代 1998年

内容简介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都画

  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路构准销突川调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掌水呼这朝波住展名诉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究竟谁是凶手?动来自机是什么?作者让相关人黑热蒸士全部都现身说法了: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360百科、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讨诉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

作品目录

01我是一个死人02我的名字叫黑0着乐怀德土新训3我是一条狗04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05我是你们的姨父06我是奥尔罕07我的优基的界名字叫黑08我是艾斯特
09我,谢库瑞10我是一棵树11我的名字叫黑12人们都叫我“蝴蝶”
13人们都叫我“鹳鸟”14人们都叫我“橄榄”15我是艾斯特16我,谢库瑞

  伟温缩确渐端守线故这殖17我是你们的姨父

类次还犯官了架准孙  1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19我是一枚金20我的名字叫黑

  21我是你们的姨父

  22我的名字叫黑

23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24我的名字叫死亡

25我是艾斯特26我,谢库瑞27我的名字叫黑2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29我是你们的姨父30我,谢库瑞31我的名字叫红32我,谢库瑞
33我的名字叫黑34我,谢库瑞35我是一匹马3时运6我的名字叫黑
37我是你们伤末鱼只年振东两探的姨父

  38奥斯曼大师就是我

39我是艾斯特4太销众业厂照称0我的名字叫黑
41奥斯曼大师就是我42我的名字叫黑

  43人们都叫我“橄榄”

44人们都叫我“蝴蝶”

  45人们都叫我“鹳鸟”

46人们将称我为凶手47我,撒旦48我,谢库瑞

  49我的名字叫黑

50我们两个苦行僧51奥斯曼大师就是我

  52我的名字叫黑

5远粉础房顶3我是艾斯特

  54我是一个女人

  55人们都叫我“蝴蝶”

  56人们都叫我“鹳鸟”

57人们都叫我“橄榄5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59我,谢库瑞


创作背景

  起倍岩鲁永视船曾层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6世纪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来自斯坦布尔。 爱和战争背后潜藏着古典伊斯兰故事。激发帕慕克写作这本书的是伊斯兰细密画360百科。帕慕克把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细节都放进了小说。

  伊斯兰细密画艺术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牛计八问煤镇管九引埃及卷物上的描绘和希腊化时代的艺术以及拜占庭时期一些为手抄经典和科学书籍装饰所用的插图。伊斯兰细密画艺术,直到公元8世纪才开始出现。长主草蛋在整个中世纪,细密画这一艺术形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普遍流行,多是用单一、精细、规范的线条在劳看机苦密其书籍、徽章、象牙板和手抄本上析会妈画一些微型的肖像画或装饰画。

  《我的名字叫红》里无数次提到的赫拉特,位于阿富汗西部,历史上是波斯文明的一部分,曾是十五世纪中亚最文明的古城。而小说里细密画的故事,也大多取材于波斯诗歌与神话,不朽史诗《列王纪》鲁斯坦的故事更是多次出现。细密画是打开土耳其民族秘史的钥匙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而《我的名字叫红》就是一部土耳其民族在其历史最兴旺时期的秘史,而打开这部能研培查切氢促秘史的钥匙就是作者本人所钟爱的伊斯兰细密画艺术。细密画原本并非独立的画作,而是文稿和书籍中的插图,严格来说是一种专门的插画艺术。“13世纪至17世纪间在波斯文化影响湖刑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波斯细密画含减,是伊斯兰细密画的主要代表。细密画发展过程超鲜预促防取这消中又分别受到西方和中国绘画的影响,这些因素被波斯造百孔介刚我文化同化和吸收,形成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波斯细密画追求平面空间的视觉享受,运用阿拉伯几何和植物纹饰,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极具装饰性,也营造出一种精神启示的氛围。在空间表现上,细密画不囿于焦点透视,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构图把钟拿节名须令令章,艺术家的想像力充分得以施展。”​

人物介绍

  

  在外漂泊12年归来的主人公黑卷入一场暗杀、爱情纠葛以及绘画风格和演充善继困兴今初说宗教信仰的争端之中。“黑”是整个故事的串线人物,以他的声音“我的名字叫黑”出现的叙述次数最多,一共12次,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但是读完《我的名字叫红》,黑作为故事主角,究院其形象却始终模糊不清,借用帕慕克自己的说法,读者“仿佛是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观看黑的一举一动,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气息,却始终看不清他的面孔。黑是所有故事的见证者或亲历者:他与谢库瑞的爱情,他负责姨转控父大人手抄绘本的编写,他展井上与奥斯曼大师为侦破杀人凶手而一起在皇家宝库阅览历代细密画之精品,他逐一拜访每一位细密画家,他最终找到了凶手。但是另一方面,金依让器校他又始终是个被动的存在:他的爱情需要谢库瑞的精心筹划,他负责姨夫大人的手抄本而他本人初娘垂脚沿省并不是细密画家,他找到了杀人凶手却被杀人凶手所伤。当一切结束时,黑的身体残废了,并且始终无法摆脱忧伤。黑所经历的一切显然正是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象征。16世纪末的伊斯坦布尔不得不面对威尼斯的冲击,而且始终处于被动者的地位,经历这场冲击之后的伊斯坦布尔就像故事中的男主角黑一样,身体遭受到重创,变成了一座充满了忧伤的废墟,从而使后来的听故事者奥尔罕过得也“并不快乐”。至此,读者总算明白了帕慕克将故事男主角取名为“黑”的良苦用心了。

  谢库瑞

  黑的青梅竹马恋人,故事叙述者之一。在黑拜访之后,其父惨遭杀害,在内外交困下与黑闪电结婚。之后在黑手刃凶手后与之共同生活。

  蝴蝶

  涉嫌的细密画师之一,亦是故事叙述者。他认为“金钱与名声是一个巧匠应得的权利,并且会让他更醉心于艺术”。

  橄榄

  涉嫌的细密画师之一,亦是故事叙述者。他对于艺术异常痴迷,为了艺术不惜夺走他人的生命。

  鹤鸟

  涉嫌的细密画师之一,亦是故事叙述者。性格贪婪和愤世嫉俗,痴迷于对名利的追求,为了别人评价他的画与以前的大师一样,不惜在比赛中作弊。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谋杀、爱情和文化是该小说的三大主题。作为主线的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一桩谋杀案,和一场费尽心机的侦破。引人入胜的是由此带出来的另外一个世界。作者如同细密画大师一样,一点一点地描绘出了十六世纪的伊斯坦布尔。

  国王苏丹为了颂扬他繁荣的帝国和富足的生活秘密委托黑的姨夫制作一本书籍。黑的姨夫计划在这本伟大的书籍中精心绘制十幅细密插图,他召集了当时四位才华横溢的细密画家来与他一起参与绘制这本重要的书。然而高雅先生这位画家在书籍尚未完成之时死于谋杀,接着连姨夫也在家中被杀。在外漂泊十二年归来的主人公黑因此卷入一场暗杀、爱情纠葛以及绘画风格和宗教信仰的争端之中。经过仔细辨认绘画痕迹和分析推断,黑最后成功地找出了凶手,如愿赢得爱情。这部小说表面上是恐怖的谋杀加上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背后却蕴含着深广的宗教和文化内容。

  倘若按照推理小说的接受脉路来分析凶手橄榄的行凶动机,便会发现作者讲述这个谋杀故事的愈图。作为杀人凶手的橄榄才华横溢,是一个极端虔诚的艺术信徒,作者赋予他崇高的艺术信仰, 并让他因为这种信仰而崩浪。他坚守奥斯受大师的绘画思想,坚信传统细密画规则能使自己流芳百世,渴翅自己能按照古老的绘画道路一顺百顺的走下去。他深知他所信仰的艺术法则正在遭受猛烈的冲击,即将面临演败,但仍不能放弃对传统的依赖。当另一位细密画大师,他所敬仰的姨父大人热爱上法兰克画法时,橄榄终干全面失控。橄榄的命运其实隐喻普十六世纪伊斯兰世界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作者以一系列艺术大师的毁灭,献给土耳其一个优郁孤绝的灵魂,而正是这种忧郁孤绝的色调,使土耳其与《我的名字叫红》一起,站在了世界人民的面前。

叙事策略

  《我的名字叫红》故事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在说话,所有的人,活人和死人,男人和女人,都在说话。叙述成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被害者在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妇人在夜里在喃喃自语,老人在宝库里喋喋不休,甚至连被画出来的一棵树,都在愤愤不平。

  《我的名字叫红》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新奇感,而且使小说具有了音乐感。随着叙述角度的不断转换,读者的思路也被不断地打断、阻隔,直到整个故事结束,读者通过重新思考回过头来才能获得对整个故事有整体系统逻辑的印象。这种叙事结构给读者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故事不再成为叙述的重心,而故事的结构却成了审美意蕴的载体。在叙事角度的不断增加与变换中,产生各自独立不相融合的众声喧哗的格局,增强小说叙事的感染力和诗学效果,由此带来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审美享受的效果。无疑《我的名字叫红》的新颖而不晦涩的叙述模式和其蕴含的深广的文化内容让它不仅受到普通大众的青睐且能荣登诺贝尔文学大奖的殿堂。

  一、多元的限知叙述视角

  小说技巧的全部复杂问题,取决于视点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问题,而且小说的本质在于“全知全能的小说家”有意地从小说中消失,而又让一个受到控制的“观点”出现。小说作为一门重视叙事技巧的叙事艺术,叙述视角是其技巧的关键。叙事就是讲故事,一个普通的故事要讲得精彩,引人入胜,必须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叙述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必须和他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人物即故事当事人的身份保持一致,就好像叙述者就是故事的当事人一样。这样叙述者从故事中人物视角出发,把所有的故事的当事人当做叙述者自己,以故事当事人的视角去观察一切,体验一切。这时采取的是限知视角的叙事视角,叙述者随着角色的转换而不断地潜入不同的角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的名字叫红》该作品就很好地采用了多元化限知叙事视角,产生了真实而动人的效果。

  (一)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

  读者翻开小说的目录就会发现,书中所有章节的标题中都有一个“我”“我是⋯⋯”“我的名字叫⋯⋯”“人们都叫我⋯⋯”“⋯⋯就是我”,这部小说每一章无一例外地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这就是叙述者把所有的故事当事人都当做自己来展开叙述。首先展开第一人称叙事的是死人的讲述。小说第一篇的标题就是“我是一个死人”,这部分由一个被推向枯井的死者给读者讲述故事,“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了,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原本只觉得死者在平静地讲述自己被谋杀的故事,小说的这段开场白——死者的自我告白,场面新颖传奇,又留下巨大的悬念。这种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避免了全知全能叙事的缺陷,呈现出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真实效果,扣人心弦。在接下来凶杀案的调查过程中,每一个人或物都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内心真实状况。帕慕克没有采用权威或看似客观的语气来叙述故事,而是在原有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当事人的讲述透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却又不断地对讲述者进行视角限制,这种视角总是使信息限制在故事当事人所知的范围之内而不断造成悬疑,激起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很好地营造了悬疑案的气氛,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

  (二)叙事角色的多元化

  另外从目录标题来看,该书共59章,虽然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在讲述故事,但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章都

  是一个不同的人物(包括人和物)在讲故事:“我是一个死人”“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一条狗”“我,谢库瑞”“人们将我称为凶手”“我是你们的姨父”等,全书共有20个角色,这些角色中不仅有活着的人如黑、谢库瑞等在讲活着的故事,而且还有死人“高雅”“姨父”等讲述死亡后的故事,甚至还有细密画中的角色——那些无生命之物:一条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等,连死亡、颜色、撒旦等,它们也以“我”的身份在讲述故事。不管活人还是死者、动物、植物甚至抽象的颜色、死亡都成了这部小说中平等的叙述者,每章从不同的叙事视角去聚焦故事。作者运用各种声音来讲述,避免故事因始终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造成的局促和狭小,而是让各种声音进行自由倾诉。如在第28章通过凶手“橄榄”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他去姨父大人家并不是要再次杀人,仿佛是姨父大人的屡次刺激与挑衅才使他对姨父大人下手,杀人过程很简单。接下来29篇通过被杀者姨父大人的叙述,读者却感觉到凶手的残忍,死亡前夕的时间在放慢。这杀人与被杀的经过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需读者自己辨别孰是孰非,小说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广。

  《我的名字叫红》的各个叙述者虽然是在分别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然而各个角色却又像接力赛跑一样,下一个讲述者讲述的内容与上一节的内容恰好衔接紧密恰当而又不着痕迹。这些不同的叙述者不时向读者一点点透露剧情和线索,引领读者如探险般身临其境地走进了一扇接着一扇的密门,完成了这个阴郁、诡异的故事。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无疑制造了重重悬念,很好地契合了这样一个以凶杀案为主体的故事的氛围。这种多元的限知叙述视角叙事方式打破了以往现实主义的全知全能的叙事传统,更巧妙的是使《我的名字叫红》没有像许多西方现代小说那样在强调叙事技巧时陷入晦涩难懂的尴尬境地。

  二、圆中圆与倒叙的叙事结构

  法国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认为叙事包含三个不同层次,“叙事的第一层含义,如今通用的最明显、最中心的含义,指的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叙事的第二层含义不大普遍,但为今天叙述方面的分析家和理论家所常用,它指的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叙事分析’意味着撇开把行动和情境告知我们的语言或其他媒介,对这些从本身考虑的行动和情境的总体进行研究。叙事的第三层含义看来最古老,指的仍然是一个事件,但不是人们讲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

  《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就是在不同的层次中展开的,最表层的就是凶杀案的调查,其次是黑与谢库瑞久经阻隔而难得的爱情,最深层的就是两种文化信仰的冲突。这多重的叙事层次就是在圆中圆的故事和倒叙的叙述模式之中展开。

  (一)散开的叙述——故事中的故事

  正是《我的名字叫红》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使得《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结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整部书有个三个大的故事即上文所说最表层的就是凶杀案的调查,其次是黑与谢库瑞久经阻隔而难得的爱情和最深层的就是两种文化信仰的冲突。20位不同的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多个叙述人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又不断插入新的故事。在进行调查凶手的过程中主人公黑得知为了解一个年轻画家多么优秀,奥斯曼大师会问其三个问题。于是黑揣着这三个问题分别拜访了剩下的三位细密画者,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黑分别向他们三人一人问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正好暗含了他们的价值观。第12章“蝴蝶”讲了三个关于“风格与签名”的故事表达了他认为的风格与签名的关系,黑顺着这种思路从“鹳鸟”讲的三个“绘画与时间”的故事得出启示,后面还有三个关于“失明与记忆”的故事。内容不尽相同,叙述却大体一致,作者安排巧妙自然。正是这种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的叙述,使《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节奏不断放缓,讲述内容不断向主故事之外的许多小故事散漫开去。最深层的文化冲突就蕴含在表层的爱情和谋杀故事之中。

  另外通过这种小故事的引入小说插入了大量细密画的知识,如细密画的历史和风格以及细密画与威尼斯绘画冲突等,向读者展示了16世纪末西方法兰克画法对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家的影响以及伊斯坦布尔的细密画师经过矛盾和挣扎逐渐接纳法兰克画法的过程。同样是细密画师,蝴蝶追求金钱,颧鸟追求名利,黑追求爱情。在黑的爱情故事之外,其他细密画师的故事组成了小说的重要冲突。在他们的坦言自述里,读者慢慢明白谋杀不是简单出于细密画家间因才能引起的嫉妒积怨,也不仅仅由于细密画师对于威尼斯透视画法的抵制,而是两个世界的“观看”方式引起的冲突,正如死在井中的高雅先生所言:“我提醒你们:我死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的阴谋,极可能瓦解我们的宗教、传统,以及世界观。”

  (二)最后的收合——倒序的回忆

  小说每章的叙述都是从叙述者自己的视角出发的,或者是自己的亲见亲闻,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里每个叙述者是根据自己的叙述需要和好恶而对叙述对象进行取舍、聚焦,而这

  一切始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叙述核心——两位细密画大师的死亡及失踪的最后一幅细密画。我们知道叙事时间指的是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节演进的时间秩序。这里的叙述时间就是一般破案顺序:发现案情——侦查——互相较量——找到凶手。跟着这样的叙述时间顺序一直到小说最后一章,读者才发现在最后一章“接下来的26年里”之前的文字,叙述者所在的时间是16世纪末一个寒冷冬天的某个星期四。在谢库瑞叙述的最后四页纸,时间跨度是本书之最,而前面所叙述的整个故事才不过是发生在两周之内。叙述者跳过了大量的时间,一下跨到了26年后的某天。通过谢库瑞的叙述“我把这个画不出来的故事告诉给了我的儿子奥尔罕,希望他或许能把它写下来。”

  整个故事由谢库瑞的儿子奥尔罕记录下来,该书就是奥尔罕凭借着母亲提供的信件、马匹草图和对往事的追忆写成的故事。之前的所有叙述都发生在谢库瑞将信件等交给奥尔罕之后。所有的叙述都是奥尔罕得到信件后对母亲的往事的追述,而本书的最终叙述者其实都是奥尔罕一个人。

  《我的名字叫红》近35万字的小说把过去长达12年的分离、未来长达26年的生活描述成发生在两周之内的事情。那么多的人生故事在叙述中虽然没有得到详细全面的反映,但通过文本提供的某些信息读者通过想象和推断能使之变得清晰。帕慕克对作品叙事节奏进行的良好控制,使得故事变得精巧迷人,体现了他高超的叙事能力。《我的名字叫红》就是这样通过叙述者和时间的变化使小说叙述变得丰富多彩,让读者流连在小说的迷宫中享受这阅读分析的乐趣。

  三、通俗悬疑下的宏大叙事

  乍看,《我的名字叫红》是通过讲述一个探案加恋爱的烂俗故事赢得众多眼球。其实,作者的写作意图绝不止在一个简单的媚俗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实际要表现的是使用散点透视法的土耳其细密画和使用焦点透视法的威尼斯绘画这两种不同绘画理念的交锋,进而思考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长篇小说是用艺术方法组织起来的社会性的杂语现象,偶尔还是多语种现象,又是独特的多声现象。小说正是通过社会性杂语现象以及以此基础的个人独特的多声现象,来驾驭自己所有的题材、自己所描绘和表现的整个事物和世界。作者语言、叙述人语言、穿插的文体、人物语言,这都只不过是杂语藉以进入小说的一些基本布局结构统一体。

  《我的名字叫红》该小说就采用了“多声部”的叙述方式。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横跨两大洲的城市,曾是两大洲的文化经济最先相遇的地方,产生过辉煌瑰丽的细密画文化。而它当时正经受着各种冲击,出现了巨大变化,激烈的碰撞产生了绘画风格之争、宗教信仰之争、领土之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等。在这样一个冲突混乱的时空各种冲突都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任何“独霸”的声音都可能引起不公正。所以作者只负责客观呈现,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无所谓对错,对错留给阅读的人去评判取舍,讲话人的地位是始终平等的。《我的名字叫红》采用了“多声部”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包括动物,甚至树、金币、颜色等)都各自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情。不是作者向读者讲故事,而是作者把所有人或物推到了前台,让他们充当起了说书人的角色。在帕慕克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读者不断为散点透视的细密画所惊叹,也为与细密画风格迥异的威尼斯的焦点透视画风所折服。在小说的爱情、谋杀和文化哲理这三条线索中文化的内容相对分散,虽然表面上是爱情加谋杀的主题,但是小说的落脚点却是在文化思考,这正是该小说叙述的核心技巧所在,以通俗题材和形式承载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小说大量的文化信息还通过众多民族特征的寓言故事得以表达,虽然有些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却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和哲理意蕴,表现出了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深沉思考。

作品影响

  《我的名字叫红》自1998年出版后就受到世界文坛关注,他2001年被译成英文版本,小说被翻译成超过60种文字,出版版本不下百种。

  《我的名字叫红》说在2002年获得法国最佳外文书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2008年BBC Radio4将其改编播出。2010年《我的名字叫红》英文版被列入Everyman's Library当代文学经典系列。

作品评价

  媒体评论

  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帕慕克的小说将在国际间引起一阵风潮,就如同在土耳其一样大受欢迎……《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引用书中的一个角色,细密画大师奥斯曼的用词——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这本易读、优美、充满智慧的作品,将能吸引广大的读者。——《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同样的人性与哲学诡计交织纠缠,也出现在《玫瑰的名字》中,伴随着缓慢、浓稠的开端,逐渐加快节奏……然而,我个人认为,帕慕克的书更胜于《玫瑰的名字》……他不仅捕捉了伊斯坦布尔过去和现在的冲突,更展现了城市的诡谲、永恒之美。可以说,这本书近乎完美,只差诺贝尔奖的荣耀。——茉芮•弗瑞里(Maureen Freely)《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

  透彻、深奥、无限犀利且引人入胜,仿佛把波赫士一篇晶莹剔透的作品延长成为整部长篇小说。我从没读过如此精湛的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奥尔罕•帕慕克。——《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

  完美展现了帕慕克的小说功力——把文学的狡计融入易读的故事中,让人一页接一页……——汤姆•荷兰(Tom Holland)《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UK)

  一具尸体、一只狗、一个凶手、一枚金币、两位恋人和一棵树,共同说出这篇迷人的故事……这个充满智慧的悬疑小说,必然会吸引所有喜爱安贝托•艾可书迷。——南西•波尔(Nancy Pearl)《书单》(Booklist)

  帕慕克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我的名字叫红》是他至今最辉煌也最撼人的内在东西方战争……书本中溢满了无限的圣洁与罪恶。——理察•伊德(Richard Eder)《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帕慕克有能耐跨立于两个世界,不论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国外,都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无疑地,他是土耳其最畅销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语言,……他的小说丰富华丽,间接援引旧苏菲派的故事与伊斯兰传说并富涵大众文化,……毋庸置疑,他是土耳其这一代小说家中,能够置身欧洲文学主流的第一人。——安德鲁•芬克(Anderw Finkel)《时代杂志》(Time)

  帕慕克不带感情的真知灼见,与阿拉伯花纹式的内省观察,让人联想起普鲁斯特。……而将读者带回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家的谋杀事件,也像汤玛斯•曼的《浮士德游地狱》般具有音乐性,他探索民族的灵魂。——约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我的名字叫红》已臻至经典的层次。——强纳森•李维(Jonathan Levi)《洛杉矶时报书评》(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我的名字叫红》就像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一般,超越原有的界线,虽然是以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帕慕克的小说技法融合东方的与西方的两种技艺,而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并具独创性……形式出色,措词巧妙诙谐,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它以完整且具说服力手法传达情感。——迪克•戴维新(Dick Davis)《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UK)

  专业评论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

  “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作者简介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其中,《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该作品获得2003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