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圣凯

圣凯,1972年生,浙江省苍南县人,先后学习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来自学哲学系教授尽极杨是花时眼虽城、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等。

  • 中文名称 圣凯
  • 外文名称 Kai Sheng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职业 教师

个人信息

  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佛教文来自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日本大谷大学特别研究员,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广弦尽备东尼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佛学研究》执行主编、《真如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主编、《宝庆丛书》(宗教文化出版社)副主编、《真如因明丛书》(中华书局)副主编、《禅学研究》编委。

个人履历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于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

  2007年4月至7月,为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2008既八毛海频绝至将年3月,被聘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委员会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程序组副组长。

  2008年12年,聘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1月,聘为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企划组副组长。

  2012年3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4年7月,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360百科任。

  2017年7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

  2017年8月至11月,聘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

  先后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印度德里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从事学术交流,出席亚欧会议、世界佛教论坛、联合国卫塞节大会等大团课至灯附卫喜困型国际会希市恋议。

获奖情况

  1.2007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2007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来自 2.2007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360百科论文。

  3.2008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2008年11月,被评为南京大学才吧烈异士妈气2008年度"青年骨干教师"。

  5.2009年9月,著作《摄论学派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6.2009年12月,获2008至2009学年华藏奖教金。

  7.2012年11月,《中国佛教通史》(15卷)(赖永海主编)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五饭斗等苏密回答成果一等奖

  8.2012年12月,获清华大学第宪蒸钟式军侵什同此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9.2013年3月,《中国佛教通史》(15卷)(赖永海、杨维中、王月清、陈永革、圣凯、刘立夫)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宗教学一等奖。

  10.2015年2月,参与《宗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排名第三),获2014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1.2016年8月,主持"哲学成重善罪粉度生远灯系本科综合论文训练模式创新",获2016年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杠记良成果二等奖。

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1.南北朝佛白邀拳教学派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7C始末渐星候但对故扬ZJ004)

  2.地论学派研厚帝笔究,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项目。

  3.新加坡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研究,国家宗教事务局横向课题(WBF2008016)

  4.南北促想妹朝佛教学派研究,教育部2008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01)

  5司鲁探限物轴展组体.国家985二期南损饭换买慢油号几增展背京大学宗教与文化误慢身末创新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罪厦陵消卫白察佛教通史》子课题负责人

  6.赵朴初与人间佛教,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课题。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010)"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10JZD0004)子课题负责人。

  8.地论学派研究(2012WHQN002),清华神花块或句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

  9.地论学派研究(14BZJ0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0.中国佛教信仰与生越味另报现八设鱼活研究(2014WKHQ008),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1.北京佛教通史(15ZXA007),北殃宙危棕京市社系界身会科学基求宙金重点项目

  12.基于敦煌遗书、藏经、石窟、刻经等资料的北朝佛教综合研究,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基金会(SSHRC)项目"佛教与东亚宗教研究"子项

  13.妥善解决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研究(GK1703)石市,国家宗教事务局科研项目

  14.汉藏佛学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大课题。

  1. 佛教概论,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专业课程

  2. 佛学研究史料与方法,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选修课程

  3. 中国哲互四蛋苗使文读百控尼学原著选读,南京大学哲烟响刚面烟修造等学系本科生专业课程(合开)

  4.中国哲学史,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

  5.佛教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

著作

  1.《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善导大师的忏悔思想与礼赞仪》,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12月。

  3.《喜怒哀乐--佛教情绪观》,2002年11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4.《四大净土比较研究》,2003年4月,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

  5.《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6.《禅心无语》(散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7.《无悔人生--佛教忏悔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

  8.《摄论学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9.《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10.《中国佛教通史》(第三卷)及其他卷的部分章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11.《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12.《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重要论文

  1.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2006年7月

  2.《摄论学派与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2007年8月, 北京

  3.《阿摩罗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2007年9月,兰州

  4.《中国佛教研究方法の革新及び活用》, 《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纪要》第25号, 2007年12月,日本京都

  5.《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8年3月,成都

  6.《2005-2006年宗教学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 成都

  7.《宗教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 成都

  8.《敦煌文献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门与《菩萨藏众经要》》, 《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

  9.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树立, 《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2期, 2011年5月, 北京

  10.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 《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6月,北京

  11.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011年7月,上海

  12.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9月, 成都

  13.智憬与《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中日韩佛教思想交流的"边地情结"与"伪托现象",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2013年8月, 62-68, 北京

  14.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 《中国文化》第38期,2013年秋季号, 2013年10月, 91-97, 北京

  15.智憬と《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鹤见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9号, 2014年3月, 220-232, 日本

  16.地论学派における南北道分裂の"真相"と"虚像",《佛教学セミナー》第99号,2014年6月,1-22,日本京都

  17.促进佛教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宗教》2014年8月, 2014年8月, 26-27, 北京

  18.On the Veneration of the Four Sacred Buddhist Mountains in China, The Eastern Buddhist 44/2(2013):121-143.

  19.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以《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35-42,北京

  20.佛教知足经济学的建构与弘扬,《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81-86

  21.The Basic Mode of the Sa?gha-Laity Relationship in Indian Buddhism,its representations in and repercussions for Chinese Buddhism,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2015, Volume 1, Issue 2, Routledge, p149-171.

  22.北朝佛教地论学派"变疏为论"现象探析,《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2015,15-24,北京

  23.《维摩诘经》僧俗伦理与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月, 2016年5月, 81-86, 北京

  24.魏晋佛教对老庄"自然"说的理解与运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016年7月, 168-177, 北京

  25.六朝隋唐佛教对道教"自然"说的批判, 《哲学动态》2016年第7期, 2016年7月, 46-52, 北京

  26.半满教与一音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地论学派基金项目)2016年第12期, 2016年12月, 92-96, 成都

  27.僧贤と地论学派--《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等の考古资料を中心として, 金刚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地论宗の研究》,东京: 国书刊行会,2017年3月, 39-63。

  28.敦煌遗书《毗尼心》与莫高窟196窟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41-48,北京。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