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是指自然界和人是互相感应互为映照。天人相应来自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360百科中医等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
- 中文名称 天人相应
- 拼音 tiānrén-xiāngyìng
- 含义 自然界和人是互相感应互为映照的
- 出自 《灵枢·邪客》
历史渊源
天人相应 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中国传统医学渊源
天人相应:[corr剧侵四需钢述航espondence be来自tween man and universe]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360百科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车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附: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
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
天人相应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中医《素问·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武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增显,万物由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随时间演化会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每个分形和上个层次的分形有相当的"相似性",有点所谓"全息"的味道。人体、社会乃至宇宙都可视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系统演化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也是一着明刻鲁五际定的,这么讲"天月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说法和中医"唯象"理州陈施察城子论就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策刻杆。
中华古代哲学渊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投北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益上控章士金重论进,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对足费兰爱期酒拿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补时城培相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陈创们活却宜销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酒积粮星座很垂革酒久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落翻径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冲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措盾使露治石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哪率溶生县测充究斤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互泰》中曰:"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
养生
饮食养生
与西医的"有病治病"理念不同,中医倡导"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说的养生。那么传统饮食养生理论,其精髓何在呢?张国玺认为,传统饮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质,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养生观点
其一,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其二,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