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汉语三级字, 读作邲(bì),中国来自古代地名。也作姓氏。

  • 中文名称 邲
  • 外文名称 a surname;
  • 拼音 bì
  • 简体部首 阝
  • 注音符号 ㄅㄧˋ

基本信息

来自  拼音: bì

  注音: ㄅㄧˋ

  繁体字:邲

  汉字结构:左倒卫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

  简体部首:阝

  部首笔画:2

  总笔画:7

  笔顺:捺360百科折捺撇捺折竖

  五笔86:住款动未NTBH

  五笔98:NTBH

  五行:水

  沉科然UniCode:U+90B2

  四角号码:37027

  仓颉:PHNL

  GBK编码:DF9B

  规范汉字编号:6645

基本解释

  1、古地名[Bi village],春秋时属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2、姓。

汉语字典

  [bì]

  《广韵》毗必切,入质,并。

  《广韵》房密切,来自入质,并。

  《广韵》兵媚切,360百科去至,帮。

  (1)古地名。春秋郑邑。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2)通"斐"。有文采貌。

音韵参考

  广韵:兵媚切,去6至,bì,止开三去脂B帮。

  平水韵:去声四寘,入声四质。

  粤语:bei3

字源字形

邲姓起源

  邲,春秋诸侯小国,今郑州东。后有人以国为氏。

邲姓郡望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从课渐难防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告状心造余办抓脚浓叶己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纪集政谁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邲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5

  《唐韵》毘必切《集韵》《韵会》薄必切《正韵》薄密切,音佖。《说文》郑地。《春秋·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注》在郑州管否演饭失增孙或城县。又姓,见《姓苑》。又《广韵》《集韵》兵媚切,让长神企不音秘。《广韵》好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