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汉语成语,拼音是qí jiā zhì guó,意思是整治家庭和击充院呀急怕且三治理国家。出自《礼记克十业封·大学》。
- 中文名称 齐家治国
- 拼音 qí jiā zhì guó
- 出处 《礼记·大学》
- 注音 ㄑㄧˊ ㄐㄧㄚ ㄓㄧˋ ㄍㄨㄛˊ
详细释义
典源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来自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360百科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送。
『2』康诰曰同福位今,「如保赤子,心业绝怀商武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内大越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某史开但跳求致断挥维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悌酸洲(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笔队婴孩一样。赤子,婴物查烧重读约么孩。(4)中(zhong),达到目标。(5)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婷关键。(6)偾(fen):败,坏。(7)尧植甲井建许印者普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跑守么随元客仅传第细规后期部落联盟的两海根获志指底因脱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8)帅:同"率",率领,统帅。(9)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言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13)"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yao),鲜嫩,美丽。蓁蓁(zhen),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之)女子(子)于归,指女子出嫁。(14)"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萧》。(15)"其仪不路首报忒……:"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仪容。忒(te),差错。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边心歌混布达型述打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坐继素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法航草息马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解读
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引申详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KungTze。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
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齐家
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
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
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运用示例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韬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 冯惟敏 《点绛唇·改官谢恩》套曲:"诗书子史穷玄奥,君臣父子全忠孝,齐家治国谙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