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特稿

特稿,又叫纪实特稿、纪实稿,或者新闻特稿。《新闻学大辞典》对特稿是这样解释的:"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来自、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实严波爱妈卷水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星爱犯批雷解粉普透彻的报道。 

  • 中文名称 特稿
  • 外文名称 special contribution
  • 别名 纪实特稿、纪实稿,或者新闻特稿
  • 出处 《新闻学大辞典》
  • 途径 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

介绍

特稿来自的定义

  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尽全令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绝务英它板宜光季止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团资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360百科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和均 特稿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究竟靠什么赢得受众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众的审美、阅读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之处:

英稳稿的定性

  纪实特稿首先要是新闻,但又一种有别于绿从而几均挥静皮它挥通常消息、报道的特殊的新闻。特稿是一种新闻故事,又是带故事的新闻,它与一般的通讯相比较,篇幅更长、最接志术句比行群站弱最近文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复杂,同时有大量的细节和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主环州期求也很高。

  特稿就是叶二部继务百袁又本察高把身边闯进了你的生活的百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离奇古怪、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看似平常经过提炼又不平常的人和事,用特别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写出别具特色情娘研座自查节的,让人看了不敢相信又冲步强球今袁征教逐不得不相信的真实故事的稿件。

  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指出:"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个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全保期刻排巴对,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

特稿在中国

  《华西都市报》的创始人、前总编席文举是当代中国特稿(他当时叫特别报道)起然垂哥对材其垂杂的"催生婆";张建新就是特稿走红的第一功臣。他曾任《华西都市报》编委,并长期担任特稿部主任、"特别报道"主编,对特稿特有研究。

  张建新认为纪实特稿的"特"在它的文学包装上。新闻特稿具有可读性和故事性,就需要作者按照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运用文学手段来包装新闻特稿。通讯与新闻特稿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不同之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新闻特稿更强调可读性和故事性。而可读性和故事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学手段来包装。新闻特稿运用和借鉴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和事件,比通讯借鉴和运用文学艺术手段更彻底、更集中、更广泛。从这个意义倒云输呼溶起严台晶上讲,通讯与新闻特稿是路矛跳实快百不相同的。在保证新闻特稿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我认为,文学的各种手段都获进哪袁保可以用来"制作"包装新闻特稿。

特稿的特点

 哪却 第一,真实是新闻纪实作品的生命。首先,从真善美的美学意义上讲。一切精神产般统非企计总局品,包括新闻纪实作品,最高境界都是追求真善美。其次,新闻纪实作品只有真实,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次,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决定新闻纪实作品要强调真实性。总而言之,不论是从追求真善美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出发,还是要使你的作品有震撼力,令人信服,都必须强调生活的原生态,必须写出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震撼力,才有冲击力,而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始终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第二,深入采访是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真实性的唯一途径。要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唯有深入采访,没有其它捷径可走。首先,采访以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在确定一个采访对象后,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背景和外围材料,然后拟定采访提纲。其次,要多方采访,多侧面的采访。《人民日报》的几个记者在兰考实地采访了两三个月。徐迟这样的大作家写《歌德巴赫猜想》,在中科院跟着陈景润采访了几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他是花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力度才写出那么优秀的作品。因此,经典的东西,流传于世的东西,是花了大功夫费了大气力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写出一个经典的东西。

  第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才可以保证文章的新锐和视觉冲击力。所谓"新锐","新"就是新鲜、生动,"锐"就是小而尖,像刀子那样蛮尖蛮尖才有杀伤力。"视觉冲击力"这个词是一个文艺评论家针对《知音》,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第四,题材要有张力,要能以小见大 。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方面: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纵深的看,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避免空泛的说教。如《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是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状态如何的大背景下讲述北京返城知青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选择读者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题材,表现 "小人物,大问题",在题材选择上着重具有普遍关注、具有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作为特稿的选题,首先它应该是新闻,是鲜活感很强的东西。其次它最好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新闻事件还是爱心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如在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有待规范的问题上,可从普通老百姓的买房故事落笔,这样可使报道有了亲近感,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

  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从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中寻找特稿题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人或事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出"不普通"就纳入我们特稿题材的视角。题材选择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型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④"这样的特稿才能打动人心。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有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却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这便是题材选择的精妙之处。

  一般说来,适宜采写特稿的新闻题材应该具有足够的内在张力--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所以在题材选择上,特稿记者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出台及反响,还是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一些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旧闻中新发现的新闻以及有新意的法制案件的告破,特稿记者都应该纳入自己的选题视角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事件中的独特之处,写出有反响的稿件。

  第五、纪实特稿要有特色的表达,要能讲好故事。特稿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是: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纯粹图象的报道,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借助文学的手法,但没有超越新闻真实的范畴。细节描写比直接用概括性语言效果要好得多,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

  "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这个细节远比"盲艺人对钱十分珍惜啊"这种概括性的语言要生动传神。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

  特稿写作是如何重视细节表现的呢?首先体现在细节的选择上,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⑤"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特稿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譬如,《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中写到麦卡锡是如何节俭时:"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⑥这样的描绘令人惊叹:一个生活如此简朴的老人,却将15万美元的巨款都捐给大学,她的心灵是多么美丽。其次,细节描写有层次递进,特稿中选用具有递进关系的细节反复加深印象,就像爱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地剥开,事实也在这层层递进中凸显出来。再者,细节必须是准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切记要尽量还原现场,不允许想象,少用形容词,应当用最准确的动词,准确、连贯的动词对细节的生动和传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藏舌头"的方法,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

  特稿写作跟一般的新闻写作不同:一般的新闻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告知,但特稿给人的不仅仅是告知,它要审美,要引起你的感情的波动,产生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要形成这种快感和共鸣就必须借助一个好的表达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而这种非虚构的故事化形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故事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人的现实行为有意无意地受到所接受的故事的影响,是对故事的模仿,响应,回答或反叛。⑦" 而小说是作为故事"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⑧"这不难解释2003年度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读起来象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特稿中采用小说的叙述格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抓住读者。特稿的标题制作和文章开头的五六百字一定要使读者产生阅读惯性或阅读悬念。如特稿标题《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就使读者有阅读欲望。特稿是新闻的展开,这种展开必须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叙述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亦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总之特稿的开头不会象消息的导语只有一个模式,只有一种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对于特稿而言,必须在准确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维度、立体化,通过重视细节的写作,悬念的设置,小说的形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

  第六、纪实特稿要有价值追求,要有灵魂。信息的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特稿是长文报道,它不象消息,消息的信息源可以是单一的(如简明消息),而特稿是深度报道,就不能只有一个信息源,它必须是多源的,做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实现。"新闻价值主要是一种认知价值,信息价值:即新闻价值的核心就是为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和完善,提供最新的、真实的信息服务。⑨"而特稿也与其他新闻文体一样也是提供真实的信息服务,不同的是特稿提供多维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首先是事态信息的感知,受众通过阅读特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即获取事态信息是接受主体解读新闻文本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知事。满足了这一需求,新闻文体实现了它最基本的价值--表层新闻价值。显而易见,特稿具有告事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对特稿的事态信息的感知实现表层新闻价值。其次,人们在阅读特稿,不仅仅是为了解事实,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希望从特稿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满足,这就进入了文本内层价值的实现--体验情感信息带来的种种感受。前面所言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它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便是情感共鸣,情也是读者获得的情态信息。情态信息的表达与传播,感受与体验,使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成为记者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内层新闻价值通过情态信息的体验来实现。再者,意态信息主要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的潜在道理,特稿以其故事化的形态、丰富的细节,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这些道理,读者可从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读出暗含的观点和思想,体悟出看不见的意图和道理,这便是晓之以理,也是深层新闻价值的实现。特稿通过深入、详尽的叙述,能够做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地展现,实现新闻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实现,达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特稿的魅力所在。(其中表层、内层、深层新闻价值的概念是杨保军先生在《新闻价值论》中提出)。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特稿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是新闻文体中的新宠。但是特稿不是虚构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永远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

特稿题材来源

  其一,即兴寻找。根据自己对特稿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在信息的海洋里广泛搜寻特稿线索。可以从当地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等)的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中"淘金",也可以从本地电视、电台的新闻节目和新闻网站中筛选"题材"。更可以把视野从本地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那么,捕捉特稿线索的能力就会更强,采写特稿的天地将会更宽广。

  其二,有目的搜寻。每一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新法规的颁布,都会形成相应的报道焦点。如重大活动、如奥运会闭幕前夕、重要事件如"五七空难"发生后,那些新的金牌得主或受害者家属、抢险队员等,就会成为新闻人物,如果你带着目标去搜寻相关特稿报道线索(父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启蒙教练等),一定会收获很多。

  任何一部新法律颁布以后,在施行初期都会产生一些新情况、新故事,在这个时候,这些新情况、新故事就可能采写成一篇优秀特稿。

特稿的稿费标准

  因为纪实特稿题材难寻,采访不易,且写作起来非常严谨,编辑要求相当苛刻,故其稿费也相应较高,普遍的稿费标准是每千字,从200元-2000元。一般的杂志,在不要求一稿一投的情况下,稿费便是千字200元起价;如果要求独家首发,则稿费标准为千字500-2000元,而且还是税后。在众多刊发纪实特稿,并大尝甜头的报刊杂志中,《知音》、《家庭》两家杂志,以及《华西都市报》,都是1000字1000-2000元。《婚姻与家庭》、《前卫》等杂志是1000字600元……

  除此以外,更有不少报刊还对特稿作者有额外的待遇:《知音》国内版一般稿酬每千字1000元,每期参加评奖,如获读者好评,该刊另外支付1万元的提名奖,年底再从全年的提名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一年内在《知音》上稿三篇优秀纪实稿件以上者,杂志社将适时安排东南亚笔会和北美洲、欧洲、澳洲笔会,同时可以成为签约作者。

  《华西都市报》也每年两次组织作者参加国内和欧洲笔会,笔会产生的所有费用由报社全额报销。

关键词

  彭鹰是《华西都市报》前特稿部主任,他对特稿的几个关键词的论述非常精辟、经典!

热点

  《华西都市报》特稿天天四千多字,可以说,在现代报纸上属于特大块头了,那么大的一个版,决定了它在大新闻,焦点新闻里不应该也不能缺位。特稿须追逐热点,还原热点,透视热点,解读热点,只有在热点事件中露个小脸,整点动静,才能让特稿真正"特"起来,热起来,特稿也才有影响力。仅仅是陈年旧事,碎片化的故事,小女人的情怀,它不是新闻特稿,是故事会(有读者,但不是华西需要的主流读者,因此不应唱主角),自然会游离于主流人群、主流读者之外--一个字:冷!

  新闻新闻发生了,它是已经了结还是正在进行?还有哪些内幕?还有哪些可以挖掘?能否追踪、延伸?是孤立事件还是普遍现象?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呈现?虽然新闻报道有了,但特稿做的是什么?是围绕热点展开来的幕后、背景、解读,是其中重要人物的追踪、关键情节的展开……如此次大地震,中国08年最大热点之一,我们的作者从边缘到中央,从外围到直击,想尽办法,抓地震中的热点人和关键事,采写了大量特稿,可以说,无论从选题到可读、重大、新闻性上比本报绝大多数稿子都更有价值,也得到报社领导赞扬。

及时

  特稿也是新闻,及时传达,满足读者求知欲,好奇心,特稿责无旁贷。节奏慢了,等稿子出来后,茶都凉了,效果大打折扣。特稿的"新闻眼"应该是:力争第一落点,实在不行就绝不放过第二落点,若再晚一点就只能另辟路径,一定要反复推敲角度与素材的独家性。特稿之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不然很难让人读完那洋洋四五千言。这应是华西特稿区别于其他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6月20日,在四川明星傻儿师长去世几天后抢发的李伯清与刘德一:从粉丝到兄弟》,稿子见报,把本报记者气惨,因为他们当时也在现场,却没写稿子,结果被我们的特稿作者陈新抢了先机。我们没有写刘德一的生平,也没写他和小夫人的故事,因为那些都已经报道太多了,我们选择的是他与另一名人的友谊,这点报道很少,从另一角度参与了这一热点新闻的报道。又如在长春电影节后几天发的《警察爆冷夺影帝》,作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完成采访,写作,我们也抢在第一时间发表。报纸每日连续运动,因此日报概念之下的及时特稿也应是报纸与期刊相比具有的一大优势。华西特稿永远欢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

  客观的说,虽然有所成绩,但我们目前的特稿仍然还不够热,不够及时,不够有影响力。今后抓热点,抓题材依然还需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抓热点,抢新闻需要多关注网络,关注热帖,寻找线索,准确预判。

争议

  越有争议的事件越是好新闻,越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越是好话题,越有矛盾、越有冲突的事件越能吸引眼球,越能变成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争议有议论才会有人气,有人气才会有热度,否则,每天整一大版,结果毫无影响,引不起关注,闹得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终变成无病呻吟。

  如获奖稿子《为盛名所累,她退出感动中国竞选》,获奖理由是因为它讲述了在中国"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问题,老话题却具有现实意义。容易与市民尤其是高端人群产生共鸣,每个人都多少有所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有话想说。再如我们在一篇特稿里,讲述了一富翁将捐赠变成包二奶的故事,触及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议论的话题如何规范富人的爱心,让爱心不变味?富人捐款太吝啬?捐款频传失踪,我们究竟还要不要捐?等等热点话题均可由此展开。

关切

  这是关乎读者的心理接近性。

  选题能提供服务吗?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吗?读者关注这些吗?甚至能提供方法论吗?与读者有互动,特稿才不是自娱自乐。

  比如财富故事,创业故事给可以给读者启发。而一些特稿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帮助,对他们有用。如《自学中医,创造不可能的奇迹》《枪下留人,白发律师直闯最高法》《QQ奶奶网聊拯救30少年》,一经发表,电话如潮,均是索要当事人电话进行求助的。读者的反馈是一篇稿子成败的重要依据,毕竟,文章是给读者看的,叫好不叫座,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了读者。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有5个层次的本能,(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我们的特稿满足的层次越高,越能让读者从爱看,到心里喜欢,到观念认同再到行动上的支持。换句话说,越关注我们的特稿。

深度

  比较高的要求,采写难度较大,需要沉淀,思考,需要一针见血,视野独特。读者是饕餮的,尤其是我们的主流读者,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表象,是整个事件的全部,它所蕴涵的意义,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这里特别强调文章的战斗力。一篇特稿4500字的稿件,没有战斗力,价值等于450字。

  比如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仍有很多不合理现象,仍有大量矛盾需要解决。在一个新闻事实中,是否暴露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其矛盾的实质说明了什么?如何解决?如孙志刚事件、北京小贩杀城管如何量刑引发的两难判决等等,不仅是一个案件,后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调查

  特稿不仅能写单个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是非事件性新闻,一种现象,一段时间内的总结,一些现象的背后。

  如《发现夺命病毒EV71的幕后》、《年画虎与周老虎的7月战争》我们发表时,冠以深度调查栏目,但,严格讲,这些还只是伪调查,是我们在做稿子的时候一种包装手法,还算不上调查新闻。真正的调查题材,如上海警察被杀背后,暴露了警察的尴尬境遇、折射出的公安身心危机,有没有可以做调查的东西?翁安事件背后,当地政府与百姓鱼水关系如何演变成水火不容?如果在放远一点,它不是个案,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现象,找到它,写出来,新闻由头有了,热点关注有了,要发表就有充分的理由。

  深度调查虽然困难,但影响大,传播广,一旦发表,必有大奖。

追星

  人人都有窥视癖,看着别人的成功,你可以分享喜悦,暂时忘记生活的痛,多少圆自己一点梦想。如我们看好莱钨大片,看的是什么?是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圆根植于心中的美国梦想。而看着名人明星的的不幸,或感同情,或心理莫名平衡。

  除影视明星外,知名人物也是值得关注的,如《著名专家身陷选妃门》,取的就是名人的诽闻。当然,这些相对低俗,不会大量的见报。写这些稿件,"风流不下流,通俗不低俗"是比较好的变通手法。

传奇

  轻松一下。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有小资式的调剂。视觉暴力之下,突见一片蓝天,开朗自己,愉悦自己,看看传奇的故事,也许可以让紧绷的心情放飞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类并不严密,所说关键词也并不截然分开,如一篇热点新闻,既可能有望有深度,也同时可以有争议,而关注度、可读性等也是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