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来自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正不临属始皇打能的科学。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剖谁裂深地活的研究。现代断层解剖学研究以密切结合断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治疗为其主要特征

  • 中文名称 断层影像解剖学
  • 外文名称 human sectional anatomy
  • 隶属 科学
  • 出现 16世纪初

点介绍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来自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贵条歌落稳马据行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还顶转结州病零命均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发展历史

  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干鸡风四群利唱被用于人体解剖的研究。 当时单号些社按为静源同坏善,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360百科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17世纪,一些学者用毛充因苗动龙求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18世纪HallerS.So般统项测著挥练余宪获emmeringVicq d'Azgr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十法养停史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日求检想油高甚足两于原位的方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并出版了图谱。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曲名脱富茶本。Huschke(1844)激胜究左气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少给敌全呀则未都转断面令他兴奋不已。伟律洲电牛百更执成深权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总刚弱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供种殖多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演也买坏减那和养属的横断面。法国人Gendre(1858)用石膏包埋尸体,制备了含有2光策直境延粮础胞投界5个断面、自然大小的全身各部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解剖学图谱,每个断面伴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德国Braune(1872)完胶毛成了人体各部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图谱,并仔细描述了器官的毗邻和评述了前人的工作。他的著作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Henke在读到其第二版时便注意到了通过断面来进行结构重建的问题,他重建了心脏并将其轮廓投影至胸壁。Rudinger(1873)、Dwight(1881)和Symington(1887)分别研究了儿童的断层解剖。Dalton(1885)出版了三卷脑断层解剖学图谱,横、矢、冠状断面各1卷,图片由离体脑断层标本黑白照片与相应线条图组成,文字部分包括图注和断面特点的简要说明。Hart(1885)编绘了女性盆部的局部和断层解剖图谱,但断面较少,切片甚厚。Macewen(1893)出版了《头部断层解剖图谱》一书,由7套头部的连续断面图组成。

  由于冰冻切片法日趋完善,故在20世纪早期,断层解剖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903年,Sellheim研究了不同年龄女性盆部的三种断面。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Schoemaker经过九年的研究,在50具尸体中选材,出版了一部全身连续横断层解剖学图谱。此部图谱绘制精美,标注细致,是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经典之作。1924年,Desjardins绘制了人体躯干部横断层解剖图谱,其特点为简洁明快,重点突出。1944年,Morton制作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学手册》,含人体全身各部的横断层解剖线条图。1951年,Ludwig研究了脑横断层解剖;而Singer于1954年绘制了人脑矢状断层解剖图谱。1956年,Symington出版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图谱,断面图均为自然大小,绘制精良。

  1970年以后,由于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 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的新纪元。

研究现状

  现代断层解剖学研究以密切结合断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治疗为其主要特征。20世纪50年代,超声断层仪研制成功。1970年以来,US来自G、CT和MRI等断层影像360百科技术相继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从而使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形成高潮。这些断层影像技术既需要断层敌规及属冲存角居过补解剖学为其提供详尽的诊断依据,又成为研究活体断层解剖的有力手段。从此,断层解剖学摆有术入某几烈脱了以往纯尸体研究的状态,终逐其研究范围扩展为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解剖断层和影像断层,前者是后者的形态学基础,后者又从诊治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要京屋油家况关鸡批十达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结合影像诊断编制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传统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由于其切片较厚,横断面图均是以上表面绘制,而与CT输出断层下表面的习惯相反,从而限制了它们在医学影像学诊治中的应用。为此,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又不断出版。从研究手段上,大歌布致可把现代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分作三类:

  第一类,据断层标本制作图积倒常善死谱。Takahashi率先阶地娘搞念按断层的下表面制图从而确立了现代断层解剖学图谱的特征。1977年,松井孝嘉制作了脑的断层解剖图谱,但颅骨是后配的,难以保证颅内结构与颅骨的原位关系;Dagostino绘制了离体脑的厚片断层图谱。1980年,Peterson制备了人体各部的横断层解剖图谱,不妥之处在于把严重的癫痫病人选来绘图。1983年,Koritke和Sick制作了男女成人头颈、胸、腹和盆部的连续横时营品、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对断面上的结构作了较详细的标注,但其切片较厚(1.5~2.5cm)。1978年至1992年间,王永贵等利用90余具成年男性尸体完成了国人连续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解织办取亚宪几抓往,并附有大量描述资料和统计数字。1989年,徐峰主见小室认迫庆编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图谱》,此图谱绘制精细,但横断层标本均为上面观,与CT、MRI观察下面观的习惯不相一致;同年,Lyon图燃口烈露怀京重格比侵s编制了配有线条图的胸、腹、盆三种基本断面的彩色图谱。1991年,Bergman等出版了人体终后概火微统尔联横断层解剖学图谱;Richter和Lierse等编制了新生儿断层解率斗服半斯联却剖图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Spitzer和Whitlo斤弱固管省满施史ck等选择一具男尸,在-70℃条件下,使用大型视多冰冻切片机(cryomacrotome)进行铣削,历时9个月,取得了1878幅层厚为1mm的人体全身横断层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既等肉左首害类际主举房了矢、冠状断层图像重建。这部图谱于1998年出版,堪称"自Vesalius 1543年出版《人体构造》以来对解剖学的最大贡献"。

  第二类,依断层影像编制图谱。1977年,Ledley制作了CT横断层图谱,但其线条图中未画出心包、腹膜等。1980年,Ell等出版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图谱,书中重点介绍了脑的正常及病理SPECT解剖及生理图像,对骨、关节、心、肺、肝和脾的SPECT图像亦作了较详尽介绍;Chiu和Schapiro出版了人体躯干和四肢的CT图像。1982年,Cosgrove制作了正常人肝、胰和脾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超声图谱,并附有简要描述和部分变异图像。1983年,Wegener依CT图像绘制了正常人体全身横断层图谱,对复杂部位附加了详尽的轮廓图;Hammerschlag出版了正常及病理眼、眶的CT图谱。1986年,Bowerman制作了正常胎儿超声解剖图谱。1990年,EL-Khoury编著了MRI和CT断层解剖学图谱。1991年,Merram出版了CT and MRI Radiological Anatomy一书,用大量图像全面介绍了人体各部的CT和MRI解剖。1992年,Weir和Abrahams使用X线平片、血管造影、CT、MRI和B超图像,制作了影像解剖学图谱。1993年,刘军等利用正常人CT、MRI图像,编写了《影像断面解剖学》一书。1994年,Wicke著名的教科书Atlas of Radiologic Anatomy第5版出版,由MRI、血管造影、CT、超声、淋巴造影、支气管镜及核医学的基本图像组成;Truwit和Lempert等还编著了High Resolution Atlas of Cranial Neuroanatomy一书。1995年,El-khoury等完成了Sectional Anatomy by MRI一书,全面介绍了人体各部的MRI表现。1997年,Kelley和Petersen出版了Sectional Aantomy for Imaging Professionals一书,显示了人体各部的CT和MRI图像。1999年,郭启勇和姜树学等还分别出版了CT与MRI解剖图谱。2000年,Jinkins利用X线、CT和MRI图像等编制了神经系统胚胎、解剖和变异图谱;Pop等制作了四肢和脊柱区的MRI图谱。这些图谱取材于活体,正常与异常图像对照一目了然,对一些临床诊断的兴趣部位有较细致的显示,但由于受到CT等影像技术分辨能力的影响,无法显示一些细微结构,在依其所绘制的线条图中也常见不妥或错误之处。

  第三类,用断层标本结合临床影像制备图谱。这类图谱很多,因其将断层标本同CT、MRI或USG图像直接进行对照研究,故临床实用价值较大,也克服了前两类图谱的不足。1978年,Wyman编绘了人体胸、腹、盆部横断层图谱。1979年,Binder等制备了脑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书中强调了脑冠状断面的重要性,但其所用材料为离体脑标本,失去了与颅骨的对照。1980年,在Bo等制作的图谱中,对各断层结构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作了较详细描述和探讨,但其所用标本在脑实质内有一较大的梗死灶,胸部也有病变。该书不断修订,分别于1990年和1998年出版了第2版和第3版。1982年,Wagner和Lawson制作了含有全身各部的横、矢、冠状断层的正常断层解剖图及部分病理解剖图的图谱,各断层均附有相应的CT和B超图像,并有显示该断层在整体位置的定位图,对于较有意义或细微的部位尚有放大图,这部图谱的另一特点在于以局部器官制作连续断层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984年,苏济豪等先将尸体标本作CT扫描,再按扫描层面作断层标本,并将断层标本拍成X线片,因此其图谱同时提供了同一尸体的断层标本照片、X线图片及CT图像。1985年,Schnitzlein和Murtagh等主要利CT及MRI图像、整体标本和断层标本制作了头部和脊柱区的断层解剖图谱,经修订后,该书于1990年出版了第2版。1986年,Isaacson等制作了婴儿断层解剖与超声和MRI对照图谱。1987年,Staudach利用活体超声图像和胎儿断层标本编制了胎儿断层解剖与超声图像对照图谱。1988年,Nelson等制备了20~36周胎儿的断层标本与B超图像对照图谱,图片精美,并有断层标本的X线照片;吴德昌等编绘了《人体断层解剖学》(横断断层),描述资料详实,标注细致,在我国临床影像诊治和断层解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又于1994年编著了该书的姊妹篇《人体断层解剖学》(矢冠斜状断层)。在1988年间,国外亦出版了一批断层解剖学图谱:Milis等主编了头部、颈部和脊柱区的断层标本与MRI对照图谱;Gerhardt和Frommhold编制了人体头和躯干部的断层解剖与CT、MRI对照图谱,其标本部分均为线条图,但切片甚厚;Christoforidis等利用11具尸体(其中9具为新鲜尸体)制作了全身各部的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与CT、MRI对照图谱,但其断层标本层厚在2cm左右;Sick和Burguet编制了膝部断层解剖图谱,由冠状、矢状和横断层标本的黑白照片与CT、MRI图像组成;Sick和Veillon使用8个7月龄以后胎尸颞骨,经脱钙和石蜡包埋,切制了10~12μm的颞区横、矢、冠状断层标本,配上成人CT图像后,出版了图谱。1989年,Middleton和Lawson制作了全身关节的断层标本彩色照片与MRI对照图谱;韩国的Han和Kim出版了Sectional Human Anatomy Correlated With CT and MRI第2版,使用断层标本彩色照片与CT、MRI图像相对照,该书1995年出版了第3版,但其头部标本不佳,脑室明显扩大。1991年,Ellis等出版了横断层标本彩色照片与CT图像对照图谱,由于其断层数目较少,比较适合于初学者;Swobodnik等制作了Atlas of Ultrasound Anatomy一书,由断层标本彩色照片及其线条图和B超图像及其线条图组成,并附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Meals和Seeger主编了前臂和手的横断层标本彩色图片与CT、MRI图像对照图谱。1992年,Hagens以生物塑化技术制备了《可见的人体:一部断层解剖学图谱》一书,透明的断层标本用环氧树脂塑化而成,厚2~4mm,在个别部位配合了CT或MRI图像;在Wagner和Lawson制作的胸部影像图谱中,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与相应的MRI及CT图像相对照,既系统又完整,是胸部断层解剖学图谱中较好的一本;Lane和Sharfaei编著《现代断层解剖学》一书,由全身各部的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和MRI图像组成,使用了部分塑化标本,但标注欠详。1993年,在Mink等主编的膝部MRI一书中,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彩色照片与相应的MRI相对照,把膝关节的解剖展示得淋漓尽致。1994年,Litteton和Durizch以断层标本与CT、MRI相对照,制备了胸部横、矢、冠、左后斜和右后斜断断层解剖学图谱;Lillie和Romrell等还分别出版了头、颈部断层解剖与影像学对照图谱,其中后者使用生物塑化断层标本。1996年,在张绍祥等编著的颅底断层解剖学图谱中,使用了生物塑化薄层断层标本与MRI进行对照,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生物塑化技术制备的断层解剖学图谱。1997年,姜均本主编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彩色图谱与CT、MRI应用》一书,主要由头、颈、躯干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彩色照片组成,配有详尽的文字描述。1998年,姜树学编著了《断面解剖与CT、MRI、ECT对照图谱》,标注较为详细;Cahill等出版了《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一书,由断层标本线条图和CT、MRI组成。1999年,Duvernoy编著了人脑三维断层解剖学图谱,其标本制作精良,标注详细,MRI图像清晰,是近来难得的断层解剖学佳作;Ellis等编制了《人体断层解剖学》第2版,由头颈部与大关节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及躯干部横断层标本的彩色照片和CT、MRI图像组成,并配有CT、MRI图像线条图。2000年,Dean和Herbener制作了人体横断层标本及其线条图与CT、MRI图像对照图谱,线条图绘制精良,标准适当,是一本很好的断层解剖学教科书。2002年,刘树伟等编著并出版了人体各部断层标本彩色照片与CT、MRI图像对照图谱,图片清晰,标注细致。

  断层解剖学图谱不但被应用于影像诊断,还被应用于经穴研究,严振国于1983年至1990年间就相继出版了四肢、头颈和胸部的经穴断层解剖学图解,为发展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前景展望

  (一)脑

  1.颅脑扫描基线研究 1990年,张再明和张萱如研究了颅脑横断扫描中,眶耳线及上眶耳线与Reid基线之间的关系。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γ-刀治疗是依标准脑水平断面图谱进行的,而CT和MRI扫描多以眦耳线(CML)为准,以致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进行复杂的靶点坐标转换。为此许多学者探索了以颅外结构所作径线与连合间线(AC­-PC线)的关系。姚家庆等提出以外眦上方20mm之点与外耳门中点上方35mm之点的连线作为CT扫描的一条新基线,由此向上扫描几个层面,便能获得相当于H。平面的CT图像。为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图像上辨认出更多的脑部结构和有利于X-刀治疗,避免对影像融合(co-registration or image fusion)的依赖,Minoshima等以AC-PC线为标准对脑PET图像的标准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脑实质 由于新生儿脑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其形态结构也有别于成人。Slovis、Shuman和沈宗文等一批学者,利用未闲合的婴儿前囟为"声窗",广泛开展了婴儿颅脑的冠状位和矢状位超声图像与尸体断层标本的对照研究,为婴儿脑积水、脑出血等的诊断提供了形态学基础。日本的有泉基水、山口信夫等,进行了新生儿的正常CT图像研究。在MRI诊断方面,新生儿脑的T1和T 2值较成人长得多,其正常及病理MRI图像与成人亦有许多不同。MRI能显示婴儿的髓质形成过程,在出生后开始几个月中视放射的髓质形成,接着是感觉成分、运动束、大脑连合纤维。Martin等用MRI研究了4岁以内儿童的中脑发育,依上丘平面SE序列T2加权像的变化类型,找到了中脑发育变化的5个具有特征性的年龄。近几个来,MRI在研究胎脑和新生儿脑髓鞘发育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但如何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从形态和功能角度,研究脑的胚胎发育和生后的年龄变化是亟待开展的研究课题。

  CT显示脑的灰质、白质结构是极其有限的,即使采用第4代高分辨率CT,灰白质对比仍然很差。而MRI图像既能清晰地显示脑的三种基本灰度:灰质、白质和脑脊液,还允许探讨脑的代谢及生化变化。在PET图像上能绘出大脑局部葡萄糖利用图,这样可研究脑的功能。依解剖位置,CT可大致辨认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但难确定其边界,显示脑干的核团根本不可能。而MRI则可清晰显示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屏状核和外囊,在IR程序还可看到红核、黑质、下橄榄核等中脑核团。

  断层解剖研究还可以对比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定解剖学差别。Galaburada等认为左颞面宽大提示较高的语言能力,右颞面宽大则与音乐才能有关。Chang等认为大脑左右不对称与脑的语言优势区有关。王跃、钱学华等则在脑的断层标本上,利用大量的测量数据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大脑语言区的不对称性与大脑半球的不对称性、基底核区与松果体区的侧差及性别差异等。

  为给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立体定位手术、x刀和γ治疗及脑功能的fMRI和PET研究等提供形态学依据,许多学者利用解剖、影像或解剖与影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脑沟、回在断面上的定位。王跃和姜均本(1992)以大脑表面形态与其内部结构及周围骨性标志相对照的方法,对大脑语言区在各个典型横断面上的识别标志进行了描述。Iwasaki(1991)和刘丰春(1998)等采用CT图像,探索了一种以大脑白质的髓突辨认脑叶与脑回的方法。Naidich、李振平和耿道颖等采用脑标本和MRI图像,对大脑主要沟、回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出现率、侧差等进行了统计。1993至于1995年间,沈宗文等对大脑沟、回在薄层冠状面上的定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0个MRI冠状面上沟、回定位的知识。1998至1999年,刘树伟和丁娟等利用30例头部断层标本及其相应MRI图像,以AC-PC线为基线,详细研究了大脑沟回在薄层冠状面上的定位,并得出了大量统计数字。

  利用断层标本和影像手段对边缘系统各结构的辨认、毗邻和大小进行研究,对颞叶癫痫、缺氧后健忘症和Alzheimer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许多学者等利用MRI测量了中国正常成人、癫痫病人和轻度Alzheimer病人的海马结构。但随着fMRI和PET在神经心理学研究及精神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还需要探讨边缘系统更为细致的断层解剖。

  利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与影像学相结合,研究脑内各种元素和神经递质断面分布的化学神经断面解剖学,亦是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将影像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研究脑的损伤与修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追踪等,在国外已深入开展,而国内尚未见报道。

  3.脑膜和脑室、脑池 脑室系统某些平面的径线测量已成为临床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许多学者利用CT或头部断层标本研究了侧脑室的容量及其年龄变化。Thamos和刘丰春等分别研究了大脑镰和小脑幕的CT表现,并系统总结了脑池的CT解剖。李振平等分析了鞍上池的断层解剖与CT表现。

  4.脑血管 脑血管CT(cerebral computed angiotomography, Angio-CT)以静脉小量团注法可显示内径为1mm甚至象豆纹动脉这类细小分支。Berman等先后研究了大脑前、后、中动脉在CT横断层及冠状断层上的营养范围。Sanoiardo等还用CT和MRI分析了横、冠和矢状断层上不同血管于小脑和脑干的分布。增强的3D MRA可常规显示硬脑膜静脉窦、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皮质静脉和豆纹静脉等,甚至小的隔静脉亦可显像。为配合脑梗塞部位和范围的多维断层MRI诊断,对脑部中央动脉供血范围的断层解剖尚需进一步研究。

  5.脑神经 MRI可显示十二对脑神经及其出入颅部位,利用表面线圈,还能研究颞骨内和腮腺内的面神经。虽然一些学者使用断层标本或MRI研究了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但工作仍然是初步的,还需加强对其脑内神经核团、传导路和颅外行径、分布的断层解剖研究。

  6.脑功能解剖 f MRI、PET、SPECT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MRSI)被列为研究脑功能的尖端技术,组成了功能神经影像学(functional neuroimaging)的核心设备。有关脑功能解剖的影像学研究国外十分活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躯体运动皮质,几年来的研究揭示第一躯体运动区不含有按顺序排列的倒置侏儒图,而应代之以由控制躯体不同部位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的镶嵌图案。②躯体感觉皮质,当受试者接受温热性痛疼刺激时,对侧第一、二躯体感觉区及扣带回前部皮质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增高。③视觉皮质,有的研究视运动,有的研究视感觉。④听觉皮质,单纯音乐旋律(无歌词)刺激时,主要为右侧颞叶代谢率增高;语言和乐曲同时刺激时则双侧颞叶和额叶代谢率增高。⑤味觉皮质,以0.18%的盐水与纯水相对照,发现在丘脑、岛叶皮质、扣带回前部、海马旁回、舌回、尾状核和颞叶脑局部血流呈现有意义的增加。⑥认知研究,这方面研究工作很多,如语言作业、记忆单词和句子理解研究等,记忆作业均影响海马和双侧颞下回的局部脑血流。有关局部脑功能和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神经心理学开辟了广阔前景。⑦睡眠与觉醒研究,PET为探讨睡眠发生机制及梦解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⑧情绪活动研究,George等用PET研究了11例健康成人妇女,发现短暂的悲伤使双侧边缘叶和边缘叶旁的结构(扣带回、额内侧回和内侧颞叶皮质)以及脑干、丘脑和尾状核或壳兴奋增加,而短暂的喜悦与广泛的局部脑血流减少有关,特别是右侧额叶前区和双侧颞、顶叶。⑨男、女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Pennsylvania大学以18F-FDG PET图像研究揭示:在什么都不想的时候,男、女脑的代谢活动总量并无什么不同,但有两个有意义的差别,就是男性比女性颞叶和边缘叶区域有较高的代谢,而在扣带回有较低的代谢。于是研究者推测到: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肉体侵略来表达情感,而女性则喜欢以语言进行。⑩神经受体显像,PET神经受体显像摆脱了数十年来受体研究只能在动物和离体组织标本上进行的状况,为在人类活体上探讨脑思维活动与脑化学变化的关系提供了理想工具。11C-螺环哌啶多巴胺D2受体显像、11C-卡芬太尼阿片受体显像研究的较多。⑾针刺作用机理研究,日本学者用PET直观地看到针刺负荷前、针刺负荷中(电针)人脑血流灌注、氧耗量和能量代谢的变化。当针刺一侧手三里、合谷穴时,发现对侧皮质中央前、后回和对侧丘脑脑局部血流量(rCBF)、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及局部氧摄分数增高。用fMRI和PET研究针刺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总之,已处于绘制智力图像的时代,有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要做。

  (二)头部

  1.蝶鞍区 蝶鞍区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且是疾病的多发部位,故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建立了较完备的有关蝶鞍、鞍膈、鞍底、蝶窦、垂体、海绵窦、斜坡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的国人资料。其中以张绍祥的塑化薄片研究和徐文坚的火棉胶包埋切片研究较为系统、深入。

  2.眶 USG、CT、MRI均能清晰显示眶内结构,并已建立起有关眶脂体、眼球、眼球外肌、眶容积和视神经眶内段的诊断数据。Daniels和刘丰春等利用断层标本和CT图像研究了眶尖部的详细断层解剖及最佳显示层面。

  3.鼻与鼻旁窦 CT、MRI均易展示鼻与鼻旁窦,前者优于显示骨性结构,后者优于诊断软组织病变。Terrier等系统地研究了筛骨的冠状面和横断面的CT解剖,包括鼻甲、鼻道、鼻中隔、筛小房及蝶窦等。Som研究了鼻旁窦的CT解剖,指出鼻旁窦CT扫描最好的平面是平行于下眶耳线(IOM),即平行于硬腭、颧弓、眶底外侧部的平面。所有鼻旁窦的正常窦壁都很薄,CT不能显示。姜平等利用断层标本和MRI图像研究了鼻中隔的横和冠状断层解剖;王振常等对125例正常人行冠状位HRCT鼻窦检查,研究了250个上颌窦开口层面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与变异。马著彬和李幼琼等分别利用CT和体视学方法测量了断面上上颌窦的各种径线。李德明等随机选取210例鼻旁窦的CT图像,观察了蝶窦延入翼突内的断面表现。廖建春等采用50具尸体头部CT横、矢、冠状图像,观测了筛板、嗅凹、筛窦、额窦及其变异。

  4.耳与颞骨 许多学者利用薄层断层标本、CT、HRCT或MRI图像对中耳、内耳、内听道和咽鼓管等的复杂解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批颇具临床价值的资料。1998年,王欣璐等用HRCT对20侧尸耳及80侧活体耳进行了5种角度的扫描研究,探讨了耳颞部主要结构的最佳扫描角度和显示层面。为充分研究听骨链的解剖,戴朴等还完成了听骨链的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5.颞下颌关节 许多学者利用断层标本作对照研究了颞下颌关节的CT、MRI表现,冠状图像可正确定位关节盘的位置,而矢状图像有利于诊断关节向前脱位。如何利用动物实验,以组织学或细胞学与MRI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的发育和退行性变及其诊治,是有待开展的研究课题。

  6.颌面部筋膜和筋膜间隙 有关颌面部筋膜和筋膜间隙的解剖,争议颇多,故给此区疾病的断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国外多使用断层标本与CT、MRI相互对照的方法,将正常解剖与疾病的扩散结合起来,探讨各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唐勇等用CT图像研究了咽旁间隙及其邻近结构,龙晚生等在3例头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上描述了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后间隙。

  (三)颈部

  刘远健等通过比较正常喉区断层标本和薄层CT图像,从4个不同平面描述了喉区各结构的形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但发音和吞咽活动的功能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尚需进一步探讨,喉固有结构及其血管、神经的显微断层解剖亦未见研究报道。甲状腺是颈部的重要结构,一些学者分别用超声、CT、MRI和SPECT等研究了其大小、血流彩色多谱勒频谱和毗邻。甲状旁腺难以辨认,尚需研究其显微断层解剖。CT、MRI和各种血管造影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马兆龙等还研究了颈部血管的介入放射解剖。李七渝等对颈部的筋膜和筋膜间隙进行了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四)胸部

  1.肺 CT尤其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肺段乃至亚段内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但如何区分肺动、静脉及精确划分肺段存在困难。为此,一批学者利用肺内管道剥离、铸型、断层标本、CT图像和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等手段,对第一、二、三肺门、肺段内管道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肺段静脉的分支与分布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依此提出了在CT图像上划分肺段的方法。王凡等在30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上研究了肺内管道的识别和分布。1998年,刘兴永和刘树伟等利用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肺内管道剥离和铸型探讨了肺段内管道在连续冠状断面上的辨认、分布及肺段的划分。滑炎卿、李铁一等还采用肺冲气灌注、火棉胶切片和HRCT等方法研究了次级肺小叶的解剖和病理解剖。

  2.心 早期的心断层解剖研究多是配合超声心动图,近期又有与TEE相配合的研究报道。1998年,

  韩景茹等在断层标本上观测了心四腔、房室口、动脉口、与体表的对应关系。吕衡发等研究了心的横断层解剖。电子束CT可清晰显示心的横断层解剖,1998年吕滨等用它测量了健康国人心血管的断面径值,刘远健以其研究了冠状动脉形态。MRI可在横、矢、冠、斜四种断面上观测心解剖和功能,研究资料较多。MRI已用于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但要在其多维断层图像上确定梗塞居哪一心段,尚待研究。近期国外已使用了十几种MRI技术来研究冠状动脉,但仅能理想地显示其主干。因此多方位地探索心冠状动脉的断层解剖及三维图像重建对MRI显示活体冠状动脉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亦可为更加直观地显示心段提供形态学基础。SPECT和PET是研究心肌代谢和神经受体的有力工具,已取得不少成果。

  3.纵隔 心包厚度的测量对影像诊断具有参考价值,而复杂的心包窦和心包隐窝构成了造成误诊的潜在解剖因素。为此,一些学者分别利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和CT、MRI探讨了国人各心包窦和心包隐窝的出现率、位置、大小、周界、交通和断层解剖。

  一些学者使用横断层标本和CT图像研究了纵隔主要结构的出现层面和大小;周庭永等在横断层标本上探讨了纵隔大血管、气管杈与体表标志及脊柱的对应关系。1996年,吕衡发、李吉龙等分别研究了儿童上纵隔的横断层解剖;王凡等在30例成年男性躯干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上观测了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

  纵隔结构之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故称纵隔间隙。一些学者研究了血管前间隙及其内胸腺的CT图像,许仕全等使用断层标本观测了纵隔各间隙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杨开清等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上,详细研究了膈脚后椎前间隙及膈脚的断层解剖。纵隔间隙内有数目众多的淋巴结,是影像诊断中的难点,研究证实CT尤其螺旋CT是判别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的首选方法。Glazer和Kiyons等研究了纵隔淋巴结的横断层解剖及CT图像,提出了判别成年人各区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的断面阈值。刘树伟等还在胸部矢、冠状断层标本上观测了各区纵隔淋巴结的出现率、位置和大小等。

  4.胸膜和胸膜腔 李光明等在20例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上,统计分析了锁骨与胸膜顶的位置关系。Glazer等探讨了两肺主裂的CT图像,王佑怀等用离体肺标本结合CT图像研究了左、右肺斜裂的出现率、变异、扫描角度、断面表现及CT特征。潘纪戍等研究了左、右肺韧带的CT表现,Omitsuka等则利用CT图像探讨了奇静脉食管隐窝的断层解剖及病理变化。Generenx研究了胸膜后反折线,李毅和王永贵等利用大量断层标本,在横、矢、冠状断面上深入研究了胸膜前、后返折线和奇静脉食管隐窝等。

  (五)腹部

  1.肝 肝的大小是判定肝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断层影像通过以下方法估计肝的大小;测量径线、使用其对应的椎体高度等相对值、以SPECT计算体积等。肝外形变化各异,常致误诊,为此,刘树伟等利用大量整体肝标本、断层标本和断层影像探讨了肝副裂、肝门右切迹、"H"形沟、尾状叶、方叶、左外叶和右叶的变异及断面表现。

  在断面上精确划分肝段有利于占位性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外科手术。198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离体标本、腹部连续断层标本、肝管道铸型、B超、CT、MRI图像等,详细研究了肝段在横、矢、冠、斜四种断面的划分。上述肝段划分法是以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及肝静脉走行为基础的,但在肝门以下断面肝门静脉和肝静脉均较细小,应如何在CT、MRI图像上精确划分肝段尚需深入研究。 肝段个体间变化甚大,Gupta和戴义华等用管道铸型研究了肝静脉段的变化。肝段脉管构筑的断层解剖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和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是亟待开展的研究课题。

  许多学者用离体的肝标本、断层标本和断层影像观测了肝门结构、肝内门静脉、三大肝静脉、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及常见变异。近几年来,三维超声、CTA和MRA已成为研究活体肝内管道立体形态的现代手段。1988年以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兴起,于是,学者们研究了经颈静脉插管的应用解剖和肝静脉、肝内门静脉的变异及其空间关系,并探讨了建立肝静脉与肝门静脉间分流道的适宜部位。

  2.胆 B超可显示肝总管和胆总管,但无法确定两者间的界限。CT胆道造影可在86% 的个体显示肝外胆道,王德杭等曾用此法观测了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冯光华和刘树伟等利用断层标本分别探讨了肝外胆道的横、矢状断层解剖,但尚未见冠状断层解剖的研究报道。临床上胆囊容积较为重要,超声图像可通过胆囊最大截面积予以推算。螺旋CT三维表面重建可展现活体胆囊的立体形态。

  肝内肝管走行复杂、管腔细小,多借相应的肝门静脉支予以寻找,沈宗文等有关肝内肝管的断层解剖及超声研究是这一方面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资料。三维CT胆道造影可展现肝内肝管树的立体形态,是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3.胰 在断层影像上常须借助胰周血管来到判断胰的周界和大小。栾宝庆等在340例正常CT图像上测量了胰头、体和尾的大小。 宋彬等研究了胰头静脉弓的CT表现。杨开清等在30例腹部横断层标本上,详细研究了胰头、体、尾的出现范围、毗邻和识别标志。1991至1997年间,刘树伟等利用60余例腹部连续断层标本、CT和MRI 图像,系统探讨了胰头、颈、体、尾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及CT、MRI表现,并在矢状断面上测量了胰各部及其主胰管的径值。

  4.脾  判定脾是否增大有径线测量和李果珍等提出的计算对应肋单元两种办法。脾外形变化甚多,一些资料进行了详细报道,甚至从胚胎学角度追根求源。1984年,Vibhakar等提出了脾裸区的概念并探讨了其CT应用。1991年,刘树伟等又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脾门部和脾肾部并在矢状断层标本上测量了其大小。张武等对350例正常成人脾进行了实时超声测量;巴特尔等则在500例CT图像上测量了正常成人脾的横断面大小。一些学者还分别利用腹部断层标本研究了脾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

  5.肾和肾上腺 在断层影像上,肾和肾血管均能较好地显示,钱学华和刘树伟等利用断层标本分别研究了肾的横和矢状断层解剖。肾上腺体积小、位置深、毗邻复杂,断层影像常难显示。为此,许多学者利用断层标本、超声、CT和MRI研究了肾上腺及其血管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6.腹部血管和淋巴结 除肝血管外,彭婵娟等分析了50例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的MRI图像:1998年,韩景茹等报道了籍奇静脉回流的异常下腔静脉的横断层解剖;韩景茹、杨开清等还研究了腹部其它血管的断层解剖。CTA、MRA和DSA为充分揭示活体血管解剖及侧支循环带来了美好前景,但有关腹部血管的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尚少。

  1985年,Zirinsky等提出了门腔间隙的概念。又有学者以腹部断层标本结合CT、MRI图像在横、矢、冠状断面上观测了门腔间隙内的脏器、血管及门腔淋巴结等。而对腹部其它淋巴结的断层解剖尚需进一步研究。

  7.腹膜与腹膜腔 腹膜形成的韧带和系膜,由于含有脂肪,USG、CT和MRI常能显示,这些结构常是腹内疾病播散的途径。弄清腹膜腔分隔的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对腹内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贤华、闵鹏秋等利用尸体探查、X线摄影和腹部矢状断层标本研究了肝左三角韧带和冠状韧带的位置及其在膈下间隔隙划分中的意义。Rubenstei等探讨了肝周间隙的超声和CT表现。刘树伟等以尸体探查和腹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观测,详细研究了肝周间隙和脾周间隙的连续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和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并纠正了有关网膜囊上隐窝的错误概念。

  8.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位置深在,解剖学上存有争议,故是临床影像诊断中的难点。许多学者利用整尸剥离、间隙灌注、断层标本、CT扫描和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肾筋膜的附着、腹膜后间隙的上、下及左、右交通,提出了许多新颖观点,其中以姜苏明的研究较为系统。

  (六)盆部及会阴

  1.前列腺 国内一些学者用断层标本探讨了前列腺和精囊腺在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上的出现断面、毗邻和大小等。前列腺带区解剖及其显示是超声研究的热点,但MRI亦是很好的显示手段。MRI还可研究前列腺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老人比年轻人更易分区,但形态及信号强度不同。但有关前列腺发育及年龄变化、脉管构筑的断层影像解剖研究有待开展。

  2.睾丸 Middleton等用彩色多普勒研究了正常睾丸的血流;黄铁汉等用B超测量了415例正常成人睾丸。有关睾丸和阴茎的MRI研究亦有报道。

  3.子宫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测子宫的血供。MRI对子宫位置、韧带能较好地显示,还能分清子宫内膜与肌层。对子宫机能变化的显示常用MRI和超声,但以前者为佳。韩景茹等还以断层标本研究了子宫的横、矢状断层解剖。

  4.卵巢 三种基本断面均可显示卵巢,但以薄层横断扫描最佳。于MRI图像上,卵巢周围通常有许多条状低信号的小血管围绕,可作为识别卵巢的标志,老年退化性卵巢的显示几不可能。

  5.妊娠 MRI和超声可探查妊娠中母体及胎儿的变化,显示胎儿的断面以矢状图像为佳。三维超声可显示子宫内胎儿的立体形态,四维超声尚可研究胎心的发育。马贻玲和姜均本等以2例足月妊娠女尸腹盆部横断层标本研究了晚期妊娠子宫、胎儿以及妊娠母体腹盆部的断层解剖。刘树伟等利用1例足月妊娠女尸的CT、MRI图像及矢状断层标本,研究了宫内胎儿的断层解剖及CT、MRI表现。唐震等利用误做CT检查的10例妊娠妇女的腹盆部CT图像探讨了早中期正常妊娠的CT表现。

  6.盆部筋膜及筋膜间隙 关于男性盆部筋膜及筋膜间隙一直存有许多争议,1992年,羊惠君等利用90例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及间隙灌注结合CT扫描对男性盆部筋膜及筋膜间隙的通连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

  (七)脊柱

  在骨、关节和肌的成像方面,B超图像的分辨力不如CT和MRI,但它具有实时和任意角度扫描等优点,适宜手术和运动状态中应用。CT利用横断层和多角度扫描、矢、冠状断层影像重建、三维图像及脊髓造影等技术可充分展示脊柱区的复杂结构,但其优势在骨及关节成像。MRI可直接获取横、矢、冠、斜状断层图像,软组织对比优良,无需脊髓造影便可清晰显示脊髓结构,还可观察脊髓和髓核的生化变化,故一般认为MRI是检查脊髓和髓核的首选影像方法。 脊柱区的断层解剖研究多采用断层标本与MRI或CT相对照,抑或直接应用影像技术的方法进行,单纯的标本研究很少。在椎静脉系、关节突关节的年龄变化、脊柱和脊髓的发育、椎间盘的面积、体积、厚度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等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方面还需深入开展。

  (八)四肢

  1.上肢 1982年,杨开清等系统研究了上肢的连续横断层解剖。1986年,Huber等将MRI用于肩部检查,清晰的图像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使他们感到作为一种新非侵入性工具在评价肩部结构中MRI所具有的潜力。随后有关肩部及臂丛的MRI解剖研究,多在断层标本的对照下进行。为探讨肩关节的稳固性及关节囊的作用机制,一些学者利用MRI研究了肌腱袖、盂唇、盂肱韧带、关节囊和关节盂。有关肘和手的MRI解剖研究,多数有断层标本的配合。Barr等还指出:熟悉肘部6个骨化中心的超声表现有助于肘关节超声图像的解释。周庭永等利用40例成人尸体肘部,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对肘关节所在各断面的结构配布、关节腔宽度、关节软骨厚度、侧副韧带和周围神经等进行了观测,并与MRI作了对照。张绍祥等深入探讨了手部血管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及其在断掌再植中的应用。刘树伟等作了5种方位的手部连续断层标本、绘制了其线条图,并对断面上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吴德昌等对腕管、腕掌部血管与神经、拇指动脉等进行了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高文彬等还对手指肌腱、血管和神经等的显微断层解剖进行了系统探讨。

  2.下肢 为满足MRI诊断下肢疾病的需要,Bassett等作了髋部冠状和矢状断层标本与MRI的对照研究;钱江和马兆龙等分别对下肢断层解剖进行了系统探讨。髋关节紊乱是儿科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一此学者在断层标本配合下,研究了儿童髋部的超声解剖及横、冠状断层MRI表现。Conway等还用薄层Spiral CT和MRI探讨了髋部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Kean和Beltran等利用表面线圈,研究了膝部MRI矢、冠状断层解剖,半月板、交叉韧带及半膜肌肌腱均可清晰显示。Reicher等认真选材,作了膝部彩色薄层断层标本与高分辨力MRI的三维断层对照研究,图片清晰,标注细致,实为膝部断层解剖学研究的佳作。Mackenzie等还利用同一尸体的断层标本与MRI直接对照研究了膝关节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踝与足的结构比较复杂,故Solomon等作了该区的三维断层标本与CT图像的对照研究。Erickson和沙勇等一些学者在断层标本的配合下,利用MRI详细描绘了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血管、神经和肌腱等重要结构。吴德昌等利用66例足标本,研究了踝跖部胫后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断层解剖。李滨等对29例成人 趾进行火棉胶包埋,做30~50μm切片及HE染色,观测了趾跖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