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正,字贵一,平阳十都浦源(今苍南县龙港镇陈来自家宅)人。与弟陈360百科经邦、经德、经郛俱受业二程之门(《伊洛渊源录》卷一四)。陈经邦为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二)。陈经正长期布衣。陈经邦、陈振经正兄弟二人师从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为程门之高足。为慕伊洛之学,经正、经邦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理学家程颢、程颐。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北宋崇宁二年于浦源家居前建会文阁,现旧址尚存。陈氏兄弟著作多散佚,仅存《会文阁记》、《游南雁荡山》诗。二陈墓在龟山北激德体里顺省识岙。
陈经邦,字贵叙,又字贵新,行宇二。生于北宋治平经王欢光丙午年二月十一(1066年)亥时,卒于绍兴寅申年六月十七日(1140年)亥时,终年74岁。娶瑞安鲍若雨胞妹为妻,葬于亲仁乡北岙。登大观三年(1109年)八行科贾安榜进士,授终带木都以卫生志迪功郎。建有进士坊,江崇宁甲申年(1坐做104年)于家居前建会文阁。
与兄经正同受学于二程先生,得其传念错吃方任以归,人奉为师。在老行非宜宽们旧肉夜程门时有问答被载于《二程全书》、《皮直容沉朱子伊洛渊源录》,所居有会文阁自为记。摘自《清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四》
- 中文名称 陈经正
- 字 贵一
- 籍贯 浙江
- 典籍 会文阁记
- 师从 程颢、程颐
陈经正兄弟游太学袁注满践食室从味蒸以评后师从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
会文书院是南雁荡山风景区主要风景点,位于东洞华表峰下,是北宋陈经邦、经正兄弟传授洛学文化的处所,后废圯。书院坐东南朝西北,五来自间木构楼房,重檐歇山顶。院前花坛园圃,楼上坐槛,中厅悬挂县邑令汤肇熙题写"高山仰止"匾额,门台有清代名儒孙衣言撰写"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名联。
陈经正与弟经邦,江南浦源(陈家宅)人,祖始杆制五设冲跟扩倍无苏籍乐溪大岭之原。宋代陈氏是平阳大族,因此陈经正与弟经邦、经德、360百科经郛四人都能赴汴京(苗节帮席朝可陆坐农源流河南开封)入太学读书,后又同赴洛阳师从程颐、督破程颢,成为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弟旧子。兄弟四人中的,以经正、经邦较为著名,成为程门高足。有四川人谢湜(字持正,神宗元年中历老进士,官至"国子博士"。著《易义》一十二卷;《春秋义》二十四卷;《总义》三卷,丰富和发展了"二程"理学思想)过洛阳求见二程多次而不得见,经正公代为请求才得以入程卫门,后成为程门著名弟子。《二程全书》记载有二十多条经正、经邦公与程颐的问答语录。学成之时,正值新党执政,禁锢洛学。陈氏兄弟返回家乡,宋元佑七年(1092年)在南雁结庐三间作为读书之处。设棣萼书院(南宋朱熹到此讲学取名会邱书院,后传为会文书院)。崇宁三年(1104年)在浦源家居前角止陈候建会文阁,陈经邦亲书《会文五命化绍得案阁记》以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陈氏兄弟著作大多已佚,仅存《会文阁记》及诗文若干篇,但陈氏兄弟在引进中原文化上作出到为杀移尼息满了很大的贡献。清著名学者全祖望说:"平阳载跟助们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家宏父"。孙衣言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初兴,陈氏兄弟能与诸先生(即许景衡等"元丰九先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革掉积阳之学由是兴焉"。他们载船苦草多容未读书时的会邱书院(现名会文书院),已重建成为平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南雁
宋·陈经正
雨晴华表插天孤,雾散丹霞落雁湖。
洞窈不知红日过,峰危倩得白云扶。
仙家莫漫夸蓬岛,天地分明入画图。
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
南雁山
宋·陈经钟邦
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
阵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
云关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
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峰间。
游福建瑞岩开巴销独寺 诗
宋·陈经邦
保妒完不案 海上有名岩,灵异夙所仰。
偶然作薄游,遂尔惬遐赏。
云林散清影,风泉递微壑。
怪石耸虎豹,净土绝魍魉。
危亭与飞阁,仙圣负来往。
投寺日已晦,我马暂解鞍。
侵晨蹑云梯,渐踄崖以上读娘文溶解快队更。
海窍澄而深,一酌万虑爽。
石门多险邃,洞室半幽敞度几型都知。
振衣千仞台,益觉心目广。
江山相映带,百里豁如掌。
遥天接汗漫,薄暮穷苍莽。
蓬瀛如可求,濠濮焉足想。
悠然物外情,能不愧尘网。
会文阁记
宋·陈经邦
凡物交错而文生:风行水上,为波之文;丹青相杂,为色之文。仰而观之,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俯而察之,山川草木,地之文也。晦明隐耀,高下夭乔,其皆交错以成之者乎?惟人亦然,入而父子、兄弟、夫妇,出而君臣、朋友、长幼,视其日用、动静、语默间欢然以相爱者,虽无意于为文,而其文岂非交错而然乎?而独问学讲贯之勤,以见其为文。故孔圉之所以为文,自"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得之。而吾曾子亦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盖尝思之:人之情莫密乎朋友,莫乐乎切磋琢磨之益,其开心见诚,握手商论,而真心实意,轩豁呈露。是以"时习"、"朋来'之说乐,载于《鲁论》之首;而"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著于《大易》之书。盖其文生於交际之馀,而古之圣贤尤所爱重焉者。但非锦绣綦组之工、丹青绘画之色、吹弹敲击之乐,所能喻也。
邦自髫龀读书,晚而不倦。虽识见不及于前时,而嗜好有甚于初心,孜孜矻矻,废食忘寝,殆若狂然。家人僮仆皆以痴目之,不自知其为癖也。又如是而益甚,家人益之以厌。于是谋于家居之前,创为书阁,且欲远于家务,庶免家人之所讥议。
阁告成,尝试以"会文"名之。而又凿沼于其前,开圃于其侧。环山屏列乎左右,带水潆绕乎东西。日与诸友登临于此,以读书缀文为事。休则凭阑寓目,畅气舒怀,一觞一咏,自有余乐。且与诸友而言之曰:"而所谓会文者,其取胸中邪?其取诸人也?其亦耳剽目窃于简册中邪?"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君何欺余哉?人与己一理也,胸中、简册非二物也。融物我,剖藩篱,人己何所择?得鱼兔,忘筌蹄,胸中、简册何所拘?文固文矣,混而同之,合而一之,兹其所以为会文也欤?犹之眼、色合为见,色虽去而视自存;耳、声合为闻,声虽希而听自明。是非所以累,是故所以相生也。"于是欣然援笔记之。
时崇宁三年,岁在甲申三月壬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