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席等血足色信误着明(1644-1662)是明朝都城北京失陷后,明王朝宗族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统称,历时18年。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然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进入山海关。明朝的大多数宗族和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此时离路出滑个行北钱村,淮河以南仍用明朝名义。同年,从洛阳逃出的福王之子朱由崧南京登基,改元弘光。随后,清军迅速南下,围攻扬州,攻破扬州城。不久,南著些展让影分尼京沦陷,弘光皇帝被俘。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来自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支持下,福州登基,改元隆武。隆武皇帝采取了联合抗清的政策360百科,黄道周发动了短暂的北伐。然而,随着郑芝龙的投降,局势恶化。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帝于少服空线汀州被俘后绝食(此处有争议)而死,清军迅速占领了东南大部分地区。同年,广口西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登基,改元永历。他倚仗大西军余部在西南一隅开展反清斗争。郑芝龙错传除娘也在东南沿海崛起,从东到西向清军发起进攻,反清形势达玉沉黑林项果到高潮。然而,随着三王之间的内讧和清军进攻的加剧,明军的云贵防线很快被清军攻破。永历皇帝随后逃入缅甸,缅甸国王将其收留。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回样编突亮秋机蛋1661年),吴三桂率赵粮保销清军进入缅甸,缅甸国王将永历皇帝交给清军。次年,永历皇帝在昆明被绞杀,南明政权最终灭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平王郑克塽向检等万烈微比条顺清投降,清军占领台湾。
概述图片来源:《南明史》
- 中文名称 南明
- 外文名称 The Ming Dynasty
- 别名 明、大明、后明
- 时间范围 1644年 至 1662年
- 帝王 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称呼
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 由于诸政权活动地都在南方,故以"南明"称之,以与"明朝"有别。又因"南明"诸政权活动时期是在京师应天府失陷后,故又以该红末委黑均象么热"后明"称之。
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来自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指他压混诉印受服两能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
历史背景
北京失陷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大顺刘芳亮率领南路军360百科,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顺,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收若深二。三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部进京;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崇祯帝带着太监形板王承恩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下令将朱由拿做钱界统弦车套检"礼葬",李自成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看座守矿核略还力背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五月初二日,清军在吴三桂勾引下进入北京。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退走山西,后又转向陕西三造头文用。其后,在半年多时间内,清顺之间展开决战,而此时明王朝南方的半壁江山依然是起岁良跟丰完好无损。
弘光南渡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朱由检自缢、北京城易主之后,南京成为有实际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右书雷口啊由京房为原明朝官僚最集加货翻跳欢架修取据中的地方。在南京,很快展开一场拥立新帝的斗争。当时逃难到淮安城的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朱由崧,因为他是神宗皇帝的孙子,而朱常淓是神宗皇帝细结句华尽民史深找的侄子。南京兵部角服议块正宜统协末有尚书史可法、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及原礼部侍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朱常淓,画克必音急阻车密理由是朱常淓比朱由崧贤明,当立贤不立亲。马士英得到江北总兵高杰、黄表重写渐领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唱算参他以监国的名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弘光政权坚持与大顺科起例额政权为敌的立场。浓营证龙府条夫士宪甚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委费能己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弘光政权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马士英则认为,坐视大顺军和清兵两虎相斗,是当今上策。但在广大士民的眼里,弘光政权是明皇朝的合法继承者,清兵与大顺军的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清政权与弘光政权的矛盾突出起来,弘光政权成为南方人民反抗清兵的一面主要旗帜。
江南尽失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名义,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率老百姓抗击清兵。后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降清,二十二日,弘光帝被俘获,送往北京,弘光帝在位仅一年。
南京失陷后,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先后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伪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布监国,但都是昙花一现,数天后就被推翻。
隆武兴亡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监国称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由于消息隔绝,朱聿键监国后四十天鲁王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
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黄道周募众数千人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不幸在婺源被俘。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鲁王兵败,在张煌言保护下逃亡海上。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八月,隆武帝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府衙(一说被俘杀)。九月十九日,清军占领福京。十一月,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月二十日清军陷南赣,朱由榔逃往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永历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预定明年改元绍武。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双方为争正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朱聿鐭仅当了40天皇帝即被清军俘虏,之后趁看守不备时自缢,朱由榔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抗清高潮
正当南明朝廷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从李自成在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战死在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明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在全州击败清军,进入湖南。1648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
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
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清军围困南昌,城破,金声桓投帅府荷花池死,就在南昌城陷的同一天,何腾蛟在湘潭被俘,六天后在长沙被杀。
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三月初一日,李成栋部突围信丰城,清军乘势尾随追击。李成栋部大乱,将领纷纷南窜,李成栋在渡河时坠马淹死。清军重新占领湖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
弘光元年到永历六年(1645年-1652年)间,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明军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地。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才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
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定都安龙府。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敬谨亲王尼堪战死,天下震动。 同年,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刘文秀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之战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却在宝庆之战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之战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两次进军广东,与郑成功约定会师广东,一举收复广东;清廷在永历七年、八年企图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为了不破坏和谈,消极与李定国会师,导致肇庆战役跟新会战役失败。
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孙可望欲自立,大臣吴贞毓等奉永历命欲召李定国护驾。事情败露之后,孙可望派遣郑国举兵问罪,最后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朝臣。
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取得泉州大捷,永历十一年(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同年王兴率部取得文村大捷,确保了南明在广东沿海的抗清据点,维持了西南永历朝廷和东南郑成功部之间的联系。
永历播迁
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于曲靖交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滇黔虚实尽为清军所知。
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
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二月,吴三桂及赵布泰、尚善等率清军与李定国部激战滇西磨盘山,两败俱伤。六月,郑成功称招讨大元帅,率十余万水路大军,开始北伐,在崇明岛登陆,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郑成功、张煌言海上抗清联军秘密遣使至赣州与抗清英雄李玉庭联系,争取呼应。被清朝臣子汤斌查获。汤斌将使者交与江西巡抚苏宏杀害,并报请清朝移兵守南安。李玉庭争取汤斌支持抗清,被汤斌告密,被俘后凌迟处死。汤斌藉此染红顶戴,官至工部尚书。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讲道:"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炎黄之胄,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称哉?"然而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八月,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北。
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月,李定国、白文选亲率明军入缅欲迎朱由榔,明军与缅军大战于缅北,明军大胜,后接旨退兵。五月,清军围攻厦门,郑成功取得厦门海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准备夺取台湾为新根据地。同年八月十二日,缅王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杀了跟随朱由榔的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监;十二月初三,缅王受到于压力,将朱由榔及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台湾荷军向郑成功投降。四月十五日,朱由榔与儿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郑成功二子郑经在思明与乳母私通,加上当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朱由榔在云南被杀,郑成功数痛攻心,于五月初一日病逝(据最近考证是被暗杀);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也忧愤而死。十一月,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名义上仍奉永历帝为正朔,继续沿用永历年号。
余部斗争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郑经迎宁靖王到台湾监军。八月,夔东十三家抗清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陆的抵抗结束。九月,清廷在杭州弼教坊处决张煌言。十一月,清荷联军攻陷金厦两岛,郑军撤回台湾。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三藩之乱爆发,郑经受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任命郑克臧为监国。郑经收复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尚可喜、福建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吴世璠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只能守住厦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毒害郑克臧,拥立女婿郑克塽,独揽大权。康熙帝趁着郑家内讧,以施琅为水师提督着手征讨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同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全国最后一支抗清势力覆灭。
疆域
领土范围
疆域范围 | 地图 |
---|---|
崇贵部茶守放停纸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入北京。这时大顺军势力已东至鲁豫,南跨荆楚,西迄秦陇,北抵燕晋,整个北方几乎皆为其所有来自。南明只控制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 而在西边的四川,此时张献忠360百科领导的另一支农民军正屯兵万县,准备向成都进发。 |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被吴三桂和清军击败。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出兵追击,十月初三,清军占领山西首府太原。 得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山东河南等地明朝官绅蜂拥而起,大顺军在这里的政权纷纷瓦解。而清军乘虚南下,到1644年十一月清廷已派遣使者兵卒招抚了畿南﹑山东和河南北部三镇。而在西南,张献忠已攻下成都,夺取了四川大部,并在11月称帝,建立了大西令政权。 此时的南明控制范围进一步缩小。 | |
李自成由山西退入陕西直费行那肥令责灯后,清军向陕西进发。1645年清军占领大顺军都城西安。 在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清军即分兵三路南下江南喜吸你讨:多铎部出潼关,经归德向南直趋泗州﹑扬州,进攻南京;阿济格部尾随李自成已至江西九江,派遣降清的金声桓部收取南昌,然后顺江东下,与多铎部会师芜湖;原驻山东的固地常些令吸固轮向送山额真准塔南下徐州,水陆并进,收取淮安﹑南通等江北之地。 清朝大军已进入江淮地区,南明江北诸镇面对清朝大军望风而溃,不降即逃。扬州、南京纷纷陷落。弘光搞汽营酸坐苏帝也被俘。 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力占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1645年,明朝诸臣在福州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开始与清朝对抗。 | |
1646响资磁源年二月,清朝再派大军南征, 一举击破明军防线,攻陷绍兴、金华先缺且乙形手依京病底、定海等浙东之地。九月十九日,清军进入福州。十月,在江西的金声桓部清军攻下赣州,江西全境也落入清朝之手。 1645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乱,夺取云南首府昆明,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京波被迫逃往楚雄。至来年二月,除楚雄以西的整个云南都归附了沙定洲。 1646年十月,清军李成栋﹑佟养甲部正迅速将由福建向广东推进,清军均以布帕包头,伪称明军,偷整袭广州。 | |
1647年一月,李成栋部清军西进占领肇庆,在攻陷梧州后在桂林受挫后退回广东。此时清军已北上占领韶州啊未英,渡海占领琼州。四月时,广东十府均沦陷于清军之手。 清朝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由北京南下,径取湖南,在1647年二月占领长沙。此后,孔有德又派耿仲明部北上攻常德,尚可喜部西进取攸县。到年底之时,除湘西部分土司外,湖南全境都被清朝刑所得。 在西南,1647年正月,张献忠静什标探伯适相冷坐被清军射死,清军迅速入川。豪格统率的清军追至遵义,因地方残破荒芜,粮草不济,只得由四川撤回北京,只在川北据有保宁一隅之地。 1647年九月,大西军与沐天波达成协议,决定"共扶明后,恢复江山。"至此除沙定洲仍据守蒙自﹑阿迷州,东川土司禄氏仍存观望外,整个云南都为大西军平定。 而在东南沿海,朱以海已被据守东南沿海的郑彩等人由舟山迎至厦门,1647年七月,趁清军主力北返,朱以海率部亲征福建,一时义军飙发,远近响应。至1648年6月,南明义军已一度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县之地。 | |
1647年十热渐永到承孩批策洋抓二月,清军攻占全州,1648年正月,江西总兵金声桓在南昌宣布反清商儿乡民气武再医复明,除广信﹑赣州二城外,江西全省皆反清归明。清军已调大军南下镇压。 声三月,甘肃回民将领米喇基入印﹑丁国栋也发起反清起义,连克西北各州 又引兵东进,攻破兰州。清廷于四五月间,夺回洮州﹑兰州等地。 四月十五日,清两广提督李成栋也在广东宣布反清归明。即领兵北攻赣州,后又中计,在赣州城下立足未稳,便遭突击,被打败。 在湖南战场,明军先后收复常德、辰州、靖州、黎平﹑武冈﹑宝庆等地;督师阁部何腾蛟收复了全州,进攻永州。十一月,攻下永州,重占宝庆。长沙府属十二州县已被忠贞营攻陷九座,长沙已成孤注。至此,明军已收复湖南大部,清兵保据长沙﹑岳阳而已。 这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也在山西反清。 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在1648年四月攻福建同安。 | |
1649年正月,形式逐步恶化,清军突袭湘潭,湖南宝庆﹑衡阳﹑靖州等地重新沦陷,广西门户全州也失守,堵胤锡及忠贞营部由湖南郴州撤入广西南宁。而在江西,清军已围困南昌半年,正月十九日城破。 在西北,清军于正月攻占甘州,不久又破肃州,丁国栋等人被擒杀。 二月,李成栋再次北上进攻赣州,三月初,明军在信丰被清军击败,兵溃慌乱之中,李成栋也坠马溺亡。 二月十五日,继姜瓖在山西反清后,王永强也在陕西榆林起事,南下占领延安,恢复陕北十九个州县,秦﹑晋两省反清势力已联成一片。直到1650年十一月,清军才平定陕北。 1649年十一月,清朝调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三王旧部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广西,耿仲明﹑尚可喜经江西取广东。 | |
1650年除夕之夜,尚可喜与耿继茂部由江西偷袭广东南雄,又攻陷韶州,三月,清军围攻广州。尚可喜见城坚难破,先发兵招降惠﹑潮二州明军。六月,郑成功垂涎潮州这块产粮地,竟趁乱引兵攻打驻守此城的郝尚久,此时潮州以西的惠州已归附清朝,潮州已于南明隔绝, 而又受到"友军"郑成功的攻击,于是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投降清朝。十一月初二,清军调集援兵大炮,攻破广州城池,杜永和由水路逃往海上琼州。 不久降清。 1650年九月,孔有德部进入广西,另一路由全州南进,南北夹击桂林,明军战败。李成栋儿子李元胤不忍广东全省重新沦陷清军之手,遂往高州﹑雷州收拾残部,准备再战。 此时,孙可望已率军由云南进至贵州铜仁,收编了黔省各地割据军阀,准备与清军交战。这一年,郑成功夺取占据的厦门﹑金门。 | |
1651年,清朝平﹑靖二藩攻陷广东雷州﹑廉州。 1651年十二月,由柳州南下的清军攻占南宁。 1651年三月,清军趁郑成功进攻广东之际,发兵袭取其在厦门的根据地;七月,清军兵分三路攻取鲁监国占据的舟山:一路由杭州至绍兴,一路由衢州经台州--两路军同至定海,共取舟山,另一路由台州乘船北上,吴淞水师则由海上南下。八月,清军在海战中击败明军,于九月登陆舟山破城,鲁监国等人被迫南下,经温州海域三盘至福州海坛山,1652年正月进驻厦门,与郑成功会合。 同年,在南宁屡受排挤﹑又不愿投靠孙可望的忠贞营在高一功的率领下经庆远﹑独山北上夔东,与袁宗第﹑刘体仁﹑李来亨等部会合,后来这一带拥明抗清的武装一起被称为夔东十三家。 | |
1652年四月,李定国引军入湖南,连克靖州﹑武冈,至八月,湖南大部州县都被明军收复,除辰州孤城明军久攻未下外,只有岳州﹑常德二城尚为清军据守。明军在七月初四破桂林。 攻克桂林后,李定国乘胜追击,收复梧州。 顺治皇帝得知湘桂失利后急派敬谨亲王尼堪领八旗精锐往援湖南。孙可望得知清兵即将奔赴湖南,急调李定国由桂入湘,于是广西大部重新沦于清军之手。 十一月,尼堪大军进至湖南湘潭,明军退往宝庆。尼堪轻敌冒进直奔衡阳,遭李定国重军伏击大败,同一天,辰州孤城也被孙可望军攻克。 1652年二月,吴三桂与李国翰已由汉中入川,迅速占领成都﹑嘉定﹑重庆﹑叙州等地。八月,入川的刘文秀军开始反击,一举攻克叙州﹑重庆。九月时,清军已退至川北保宁。刘文秀光复四川大部后,率军追至保宁,中吴三桂埋伏,明军大溃,刘文秀败回贵州。1652年十月,郑成功进攻福建漳州失利。 | |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后,亲统大军由武冈进至宝庆,1653年与清军大战,明军战败,清兵趁胜占领宝庆,双方开始在辰州﹑武冈一线对峙。 李定国退入广西,脱离驻守贵州湘西的孙可望后,决定由广西向广东进军。1653年二月,李定国重占梧州,师出广东,进抵肇庆城下。自三月二十六日起,李定国开始攻城,李定国攻肇庆未能得手,只得于四月退回广西。 而这时,江南反清志士正密谋联络东西明军,与孙可望军会师于长江。1653年秋,张名振﹑张煌言统水师由福建北上,抵达长江口,1654年正月直到瓜州,后因孙军不出,只得返航东下。1653年四月,清军攻海澄,被郑军击败。 | |
1654年三月,李定国再次进军广东,攻陷廉州﹑高州,但此时清朝援兵到达,李定国被迫撤回广西,所复州县重新沦陷。 1654年十二月,得到郑成功援军的张名振三入长江,直逼南京。 1654年,郑成功夺得漳州﹑泉州,后毁城而去。1655年五月,刘文秀水陆并进,进攻常德,由于天降大雨,陆军延期,水军被得到援军的清兵击败,进军长江的计划遂告失败。 1655年,郑成功遣水军北上浙江,南下广东。北征之师在十二月进抵舟山;张名振部也从沙洲航海南下进攻舟山,二十六日,舟山群岛和定海清军都反正归明。南下广东的郑军在潮州揭阳战败,在1656年扬帆东返。 | |
1656年二月,趁李定国西返云南之际,清军迅速向广西推进,广西大部州县再次沦陷。 1656年七月,郑成功军攻克福州门户闽安镇,进军福州。1656年,清军再攻舟山,在八月二十七日重占该岛。 1657年月八月,孙可望率大军由贵阳出师讨伐李定国,挑起内战。孙可望走投无路,深恨李定国,一怒之下投奔宝庆,剃发降清。 清廷得孙可望之助,尽悉云贵虚实守备,在十二月起兵三路,进军西南。 | |
1658年正月,清朝三路入黔:击败湘西明军,攻克沅州﹑靖州,一路西进,占领贵州镇远,四月入省会贵阳;至四月占领重庆,遵义,于五月与托罗会师于贵阳;赵布泰军三月由湖南赴广西,取道桂林﹑南丹,与五月攻占都匀。至此。三路清军已在贵阳会师。 在明军节节败退之际,李定国奏请永历帝遣使前往川东,联络夔东十三家,令其西下攻重庆,以牵制清军。七月,夔东刘体仁等部攻重庆,吴三桂深恐后路被切断,率主力回防,将明军击败。十一月,夔东十三家水陆并进,再攻重庆,双方激战十余日,由于内变,明军水师大败,陆军也被迫回师东撤,忠州﹑万县也落入清军手中。 同年四月,刘文秀病死。 九月,李定国决定分兵把守关岭﹑七星关﹑贞丰,以挡清军,未成。十二月,清朝大军已至曲靖。永历朝廷大为震动,决定由建昌北撤川西,但马吉翔等人私心自用,撺掇永历帝及李定国西逃,最终逃往滇西。 1658年八月,郑成功趁清军主力聚集于西南时,乘船北上想入长江。不料八月驶至浙江羊山突遇飓风,兵船损失颇大,只得南下浙江,以图再举。 | |
1658年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君臣撤往大理。1659年正月初三,清军未经抵抗即入昆明,初四,永历帝至永昌(保山),清军发兵追击,克永昌,渡过怒江直逼腾冲。 永历帝经边境铁壁关逃入缅甸境内,于五月经水路至缅甸首都阿瓦。 1659年吴三桂部又平定川南叙州﹑嘉定等地,七月,清军进入成都。 1659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再次北上,夺取定海,由吴淞口入长江,破瓜州﹑陷镇江,逼近南京。张煌言率前军西上,招抚上游各州县来归,一时大江南北群起响应,徽州﹑芜湖﹑巢县﹑当涂﹑太平﹑铜陵﹑宣城﹑无为等地依次归附。清廷闻南京危急,急调清兵支援,于七月击败郑氏陆军。 1662年四月,永历帝被绞杀在昆明。李定国军得知永历皇帝被清军俘杀的消息伤心备至﹑不久发病死在景线。部下不久便纷纷降清。 1662年二月,在东南率军渡海的郑成功收复荷兰人盘踞三十余年的台湾岛,在海外另辟乾坤。 1662年永历朝廷覆亡后,只有东南沿海郑成功﹑张煌言部和川东鄂西的夔东十三家还在坚持抗清。1663年正月初一,清朝发三路大军会剿夔东,双方在山险岭峻之地鏖战九月,均损失惨重。十一月,清军调西安满兵经汉中入川,助攻夔东。夔东十三家最终不敌,刘体仁自缢,袁宗第﹑郝摇旗被俘,夔东抗清基地失陷。至此,明室在大陆已无寸土。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二年,1663年五月病卒,子孙郑经﹑郑克塽相继保有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水师大举攻台,郑克塽不敌,在1683年降清朝。 |
行政区划
明后期及南明时期由于督抚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事实上已不是两京十三布政司,而是十几个总督、巡抚辖区。从本质上讲,督抚辖区是一种处于向正式政区过渡阶段的"准政区",直至清朝康熙初年,总督、巡抚才成为正式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其辖区才与省的界线完全调整一致,从而成为正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处于"准政区"状态下的督抚辖区与正式政区相比较,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巡抚辖区的划定,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跨布政司的,有的是基本等同于布政司的,有的是小于布政司的跨布政司的又分几种。其一,包含两个布政司或三个布政司全境。其二,包含一个布政司全境和另一个布政司一部分。其三,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布政司各一部分辖地。在跨布政司的巡抚辖区之中,有的甚至精细到以县为地域单位来划分辖区,即一府之内的若干县分别属于两个巡抚。小于布政司的也可分三种。其一,辖若干府州,面积并不比某些辖区较小的布政司差多少。其二,辖一两个府的。其三,辖一州甚至一县及周围之地的。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在南京称帝时,南明仍控制着登莱、凤阳、湖广、安庆、应天、浙江、福建、江西、南赣、广东、广西、偏沅、贵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巡抚辖区。
藩属国
南明的藩属国有琉球、安南、暹罗。
政治
建制沿革
弘光政权建立伊始,大有更新气象,一切政务按部就班,先是经过会推,即任命了内阁及六部等各官员,稍后对地方官吏也一一任命,大致情形如下:
以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姜曰广、王铎并为东阁大学士人阁办事。史可法仍掌兵部,马士英总督凤阳诸军,张慎言为吏部尚书,起刘宗周为左都御史,徐石麒为右都御史,原兵部尚书张国维以原官回部协理京营戎政,余皆迁擢有差。史可法乃定京营之制,使侍卫及锦衣卫诸军悉入伍操练,不设锦衣东西司房及南北两镇抚司官,以杜告密而安人心。随后又进吕大器吏部左侍郎,李沾太常寺少卿,太监韩赞周掌司礼监,命史可法督师江北。
起徐石麒左都御史,周堪赓户部尚书,顾赐畴礼部尚书。黄道周、何楷、张有誉、王心一、何应瑞、高倬、解学龙、贺世寿为各部侍郎。刘士祯、侯峒曾、郑管、许誉卿为寺卿。建言科道章正宸、熊开元、姜垛、庄鳌献、袁恺、马兆羲、杨时化、詹尔选、李模、张管、郑友玄、乔可聘、李曰辅、李长春等,原官起用。徐济、曹勋、吴伟业并以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以左懋第巡抚应天、安庆,田仰巡抚淮扬。总兵官郑鸿逵、黄蜚守镇江,郑彩管水师,吴志葵防吴淞,黄斌卿防上江。御史祁彪佳等安抚浙、闽。立四镇:以总兵官东平伯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总兵官高杰封兴平伯,辖徐、泗,驻泅水,经理开、归一路。总兵官刘良佐封广昌伯,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总兵官靖南伯黄得功,进爵为侯,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每镇设兵三万人,本色米二十五万石,银四十万两。
封吴三桂蓟国公。进原任阁臣谢升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原任辽东巡抚黎玉田兵部尚书,进御史卢世溶工部右侍郎。河南劝农兵部尚书丁启睿复原官,安抚河南。开封府推官陈潜夫为江西道御史。巡抚河南寨勇李遇知,刘洪起充河南总兵官,邱磊充山东总兵官。
军事
军事力量
弘光政权建立前夕,虽然明朝在北京的中央政权已被摧垮,但在南方,明朝的军事力量还大量存在,如稍后成为四镇的刘泽清部、高杰部、黄得功部和刘良佐部这四处军事力量,驻防江北对南京形成拱卫之势。长江和南京驻防军及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区域的明军为数众多,如镇守武汉的左良玉所部,驻守南直隶、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以及活动于东南沿海的郑芝龙、郑鸿逵所率领的水上部队。在新政权建立前夕,属于明朝的军事力量仍然是比较强大的。
除上述军事力量外,在云南有与明王朝共盛衰的异姓王沐氏家族,由于历经二百数十年的经营,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军事机构和军事设施。由于云南是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所建立的省份,其兵较为骁勇善战,沐氏多次平定叛乱,至少证明其军事实力不弱。
军事制度
新朝初建,重建军事力量乃为必然之举。南明诸政权在招收溃兵、流寇及定策之兵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本政权的存亡。如弘光政权主要军事力量为南京京营,江北四镇,楚镇(指左良玉部),以及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监国鲁政权主要军事力量为方国安部、王之仁部、张名振部。隆武政权主要军事力量为郑芝龙部、何腾蛟部(荆湘十三镇)、忠贞营(大顺军余部),永历政权前期主要军事力量为"东勋"(李成栋部、瞿式耜部),"西勋"(陈邦博部),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为大西军余部改编的明军以及郑成功部和夔东十三家。
对外战争
参战方 | 战役 | 时间 | 交战方 |
---|---|---|---|
弘光政权 | 扬州之战 | 1645年四月 | 清朝 |
京口之战 | 1645年五月 | ||
南京之战 | 1645年五月 | ||
建昌、抚州之战 | 1645年六月 | ||
监国鲁政权 | 方国安攻杭州之战 | 1645年闰六月 | |
浙东明军抗清之战 | 1646年三月至六月 | ||
舟山之战 | 1651年九月 | ||
邵武之战 | 1647年十月至1648年三月 | ||
义军 | 吴志葵、黄蜚攻苏州之战 | 1645年闰六月 | |
江阴之战 | 1645年七月 | ||
嘉定之战 | 1645年七月 | ||
江宁之战 | 1645年七月 | ||
松江之战 | 1645年七月 | ||
吴江之战 | 1645年秋 | ||
隆武政权 | 婺源之战 | 1645年十二月 | |
绩溪之战 | 1645年七月 | ||
李锦攻荆州之战 | 1645年十一月 | ||
吉安之战 | 1645年夏 | ||
郝永忠攻岳州之战 | 1646年春 | ||
赣州之战 | 1646年四月至十月 | ||
汀州之战 | 1646年八月 | ||
郑成功攻泉州之战 | 1647年八月 | ||
永历政权 | 明军收复广西之战 | 1647年 | |
明军失江西之战 | 1648年三月至1649年正月 | ||
郑成功攻同安之战 | 1648年四月至八月 | ||
李锦攻长沙之战 | 164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 ||
明军失湖南之战 | 1648年至1649年 | ||
姜瓖大同反清之战 | 1649年十二月至1650年十月 | ||
道州、桂林之战 | 1649年十月至十二月 | ||
明军失广州之战 | 1649年十一月1650年十一月 | ||
郑成功攻南溪、漳浦之战 | 1651年五月 | ||
郑成功攻长泰、漳州之战 | 1652年二月 | ||
刘文秀攻保宁之战 | 1652年 | ||
李定国攻桂林之战 | 1652年五月至九月 | ||
孙可望攻宝庆之战 | 1652年三月 | ||
李定国攻衡州之战 | 1652年十一月 | ||
李定国攻新会之战 | 1654年六月至十二月 | ||
郑成功攻舟山之战 | 1655年五月 | ||
刘文秀攻常德之战 | 1655年春至五月 | ||
第一次厦门、金门之战 | 1656年四月 | ||
郑成功首次北伐之役 | 1656年七月 | ||
郑成功第二次北伐之役 | 1657年 | ||
郑成功第三次北伐之役 | 1658年五月 | ||
夔东十三家攻重庆之战 | 1658年十一月 | ||
磨盘山之战 | 1659年二月 | ||
第二次厦门、金门之战 | 1660年五月 | ||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 1661年三月至十二月 | ||
夔东十三家攻巫山之战 | 1663年春 | ||
第三次厦门、金门之战 | 1663年十月至1664年 | ||
茅麓山之战 | 1664年 |
经济
货币
南明朝廷也铸造发行有货币,如弘光朝廷铸有"弘光通宝"、隆武朝廷铸有"隆武通宝"、鲁王朝廷铸有"大明通宝"、永历朝廷铸有"永历通宝",其中以"永历通宝"钱铸造使用时间最长,前后长达37年。
贸易
南明时期的中日贸易是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进行。自隆武朝廷开始的历次乞师活动中,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财务,同南明进行的贸易属于官方贸易。而民间贸易的繁荣始于清朝占领东南沿海后实行的迁海令。
清朝的大陆迁海令实行,减少了大陆前往日本的贸易船只,但反而繁荣了台湾郑氏与日本的贸易。日本因天主教徒作乱,1636年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商船外出贸易,只允许中国、荷兰船只到长崎通商。
中日贸易自始至终一直是只通过中国商船开到长崎港的单方面来航的方式而进行民间往来。从中国输人的物品有生丝、丝织品、白糖等多种,而日本方面则输出大量的金、银、铜,用于单线贸易的结算;1675年郑经使者至长崎,取得郑氏与日本贸易所赚白银71万两中的26万两。
文化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满清统治及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
南明诸政权曾与外国(主要是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来到东亚的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发生频繁的交往。这些交往从南明诸政权方面讲,多半与抗清事业有关。当时的一些明朝遗民,流亡国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外友好交往史增添了佳话,尤为后人称颂。
与清朝
弘光政权制定了联合清朝消灭农民军的决策,对李自成农民军仍图进剿,而对清军则期望通过吴三桂与其和谈,酬报清军以使其退往山海关外。这个方针即所谓"款清灭寇"(也称"酬虏灭贼")。
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国,并称顺治帝为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其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国、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 意图令明国和清国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潞王朱常淓监国次日,按马士英的意见,派陈洪范同清军议和,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 但由于陈洪范早已降清,此事不了了之。
与安南
北京失陷时, 后黎与莫氏同时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南明初期,安南各政权仍与南明政权保持了较好关系。随着清军逐步南进,已对南明政权不太友好,但仍处于观望阶段。而其时莫氏高平由于边境中国一方皆为明军控制,仍与南明保持密切关系。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高平都统使莫敬耀攻广西思明、龙川、明江、江州等处,明朝南太(南宁太平二府)参将成大用率兵奋力击退。永历二年(1648年),莫敬耀侵占养利州,学正华白滋代知州守城,城陷,自刎,家人自缢后其子从无锡驰至养利负遗骸归葬。其后莫氏也接受了永历朝廷的册封与南明建立友好关系。南明末年,莫敬耀又侵占云南镇安府。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莫敬耀又勾结云南土酋沈文崇侵占广西归顺,后被继起的清朝军队击退。八月,莫敬耀又派兵参与南明军队抵抗清兵的战事。
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隆武政权派锦衣卫康永宁航海至安南借兵,至明年五月回,云:"风逆不得泊岸,望涯而返"。六月, 康永宁又被派至日本借兵。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越南后黎朝遣正使阮仁政,副使范永锦、陈概、阮滚等,同明朝都督林参航海往福建求封于隆武政权。时值清兵攻占福建,部分安南使者被俘至北京。
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潘琦至镇南关,后黎朝派礼部尚书阮宜、户部侍郎阮寿春等接至升龙,明使行颁封礼。至此明朝始封中兴后黎朝太上王为安南国王。永历二年(1648年)三月,永历驻跸南宁,越南至南宁入贡。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清兵陷广州,永历自肇庆逃至南宁。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永历从南宁遣使敕谕后黎朝,令其资矢、象、粮、铳,以助恢剿。该年十月,永历使臣再至册封后黎朝的执政郑梉为安南副国王。随着清军逐步南进,越南开始改变对南明的态度。清军进入广西、云南后,越南转而与清朝建立宗藩关系。这段历史反映了古代中越关系史中,不是正统观念,而是政治实力才是双方建立朝贡关系的基础。
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朝廷出逃缅甸,华南地区清军已成绝对优势。清军逼近安南边境,安南各政权望风归附。清朝与安南各政权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安南与南明关系的结束。
与日本
弘光政权延续了明朝旧有的对日政策,在抗清作战中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行动,仍然设置敌视日本的官职,给浙江总兵官王之仁镇倭将军印。随着清军南下的兵锋愈来愈强劲,南明武将跋扈控制朝廷和各个政权相互争夺正统地位的局面的出现,使得抗清形势变得愈来愈严竣。南明朝廷中不愿亡国的忠贞义士利用他们曾经与日本建立的各种关系,多次前往日本乞求军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扩充。日本态度犹豫不绝,历经曲折,虽然日本官方并未直接出兵对清作战,但却在历次的南明乞援行动中给予南明抗清势力诸多军事物资援助。这种以军事作战为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时带动着中日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展开。
与琉球
南明朝廷中,只有弘光、隆武和监国鲁王与琉球国有过交往关系。这一时期中琉的交往始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终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5年间琉球国6次遣派使臣,中琉关系不仅得以维系,而且保持相互友好交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在这5年时间内,琉球国不顾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一直分别以届期朝贡、请命册封、请求贸易、庆贺登极、奉进龙香和护送诏官为目的,先后派遣使臣六次,与南明的弘光、隆武和监国鲁王政权进行交往。弘光帝和隆武帝也各派一次诏官前往琉球国颁诏,监国鲁王又给琉球国世子特颁敕谕,让其使臣携带回国。相反,在这5年时间内,琉球国没有向清朝派遣过一次使者,与其进行交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琉球国仍视南明为中国的正统政权。自洪武初年始,明朝与,国建立起以封贡为核心的交往关系,至明朝灭亡,长达270余年,未曾间断过,交往甚密,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和文化上,琉球国都受到了明朝的一定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做到"舍明事清",绝非易事,需要一个过程。二为贸易利益。在明末禁止白丝贸易后,对琉球国民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中国的江南地区既是白丝的主要产地,又是琉球国贡使往返的贡道和贸易地点,当时南明正好控制着这一地区,对琉球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遂屡遣使臣请准白丝贸易。三为地缘关系。当时南明控制的东南沿海地区,与琉球国隔海相望,交通极为便利。另外,从南明的方面来讲,在危难之机,原来明朝的藩属国继续遣使交往,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支持。所以,每当琉球国使臣到来后,无论局势何等危机,都热情接待,妥善处理有关事宜。这也是当时形势下中琉两国交往关系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不管怎么说,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战事频繁的情况下,南明的弘光、隆武和监国鲁王政权与琉球国能够保持相互友好交往的关系,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某种程度上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中琉两国友好交往关系的维持和继续发展。
与暹罗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暹罗国派使者六十多人来联络,请李定国移军景线(亦作锦线,现在泰国境内昌盛附近,与缅甸、老挝接壤)暂时休整,然后由暹罗提供象、马,帮助收复云南。使者除带来丰厚礼物外,还取出明神宗时所给敕书、勘合,表示对明朝眷恋之情。并且告知李定国:"前者八十二人驾随,流落在我国,王子厚待,每人每日米二升,银三钱。"李定国对暹罗君臣的好意非常感激,盛情款待来使,派兵部主事张心和等十余人同往暹罗联络。
与缅甸
永历三年至永历四年(1649至1650年),因南明在中缅边境的土司地区征税,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各有胜败。 永历十三年至永历十六年(1659至1662年)初,因抗清失败,永历君臣入缅避难,双方互视对方为臣属,虽近在咫尺,永历与两任缅王却从未见面。永历政权在缅近三年,由于缅方长期软禁永历君臣,而李定国、白文选残兵多次寻驾救驾给缅甸造成严重破坏,双方怨恨日积月累,成为导致咒水之难的深刻原因。咒水之难使永历政权一蹶不振,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初,随着永历帝被引渡给清朝吴三桂、白文选降清、李定国病逝,充满困扰的南明与缅甸关系终于结束。
与葡萄牙
南明朝廷也得到葡萄牙澳门当局的承认和支持。后者通过耶稣会士,与南明展开了相当密切的军事政治合作关系。隆武政权建立后,向澳葡当局求援。葡澳当局命尼古拉·费雷拉率领300葡萄牙士兵北上援明抗清。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攻占广州,邵武政权覆亡,清军继而转攻肇庆,威胁永历政权。永历出逃广西,被瞿式耜接到桂林安顿,清军随即攻击桂林。明清两军在桂林展开战斗,明军大胜,从而稳定了初建的永历政权,并使得金声桓、李成栋等明朝叛将也都见势反正,从而大大加强了永历政权的声势。而明军在桂林守卫战中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费雷拉率领的300名葡萄牙士兵的帮助。
与教皇国
永历六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宫中受洗嫔妃50人,大员40人,太监无数。永历帝其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妻子王皇后、太子朱慈煊都进行过洗礼,但永历帝本人则并未受洗。 十月,南明再度陷入危机,永历帝再次派人赴澳门求援,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仅以火枪百枝相助,显得微不足道。于是,王太后又决定派使臣陈安德与传教士卜弥格直接赴罗马向教宗求援。她在致罗马教宗英诺森十世的书信中诚恳地祈求"天主保佑我国中兴太平",并希望教廷多送耶稣会士来中国广传圣教。此书信历时两年之久方才抵达。而当卜弥格携教宗复书返回抵安南时,已经是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永历朝廷已经濒于瓦解,教宗的回信最终亦未能送到永历帝之手。
帝王世系
庙号 | 尊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
恭宗 | - |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 | 朱常洵 | - | - |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 | |||||
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 |||||
质宗 | 圣安皇帝 | 赧皇帝 | 朱由崧 | 1644-1645 | 弘光 |
安皇帝 | |||||
安宗 | 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 ||||
- | - | 闵王 | 朱常淓 | 1645 | - |
- | - | - | 朱以海 | 1645-1653 | 监国鲁 |
- | - | 敬皇帝 或惠皇帝 | 朱宇温 | - | - |
- | - | 顺皇帝 | 朱宙栐 | - | - |
- | - | 端皇帝 | 朱硕熿 | - | - |
- | - | 裕皇帝 或宣皇帝 | 朱器墭 | - | - |
绍宗 | 思文皇帝 |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 朱聿键 | 1645-1646 | 隆武 |
- | - | - | 朱聿鐭 | 1646-1647 | 绍武 |
礼宗 | - | 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 | 朱常瀛 | - | - |
昭宗 | - |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 朱由榔 | 1646-1662 | 永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