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谱》是五代后唐时期抄录来自的曲项琵琶所用乐谱,共有20个谱报尼字和25首曲子,它采用半字符号记写,被称为燕乐半字谱。
该谱是中国古代记谱法之一,是一种四弦四相得琵琶指位谱,有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敦煌乐谱》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一360百科个北宋时期存放以佛教经卷为主的"藏经洞"内发现的。
《敦煌曲谱》,亦称唐人大曲谱、敦煌卷子谱、敦煌琵琶谱等。于来自1908年被伯希和从敦煌藏360百科经洞劫走,现收藏力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者创为P.3808。
P.38配台方是观婷08写卷正面为《长兴四年(933年)中兴殿王更飞亚扬缺味独航应圣节讲经文》,乐谱便抄写在其背面,为一种符号型乐谱,有分段曲谱共25投怕首,题名分别为:1.《品弄》;2.《弄》;3.《倾杯乐》,4切冷掌盐需乎掌破.《又慢曲子》;5.《又曲子》;6.《急曲子》;六7.《又曲子》;8.《又慢曲子》;9.《急曲子》;10.《又慢曲子》;11.(佚名);12.《衡承属令毛阶倾杯乐》;13.《宣律粒基地酸意肥落环同又慢曲子。西江月》;14.东态气话血《又慢曲子》;15.《慢曲子。心事子》;16.《又慢曲子肉议。伊州》;17.《又急曲干急容春州段调省子》;18.《水鼓子》;境两事班席硫令句19.《急胡相问》;20.《长沙女引》;21.(佚名);22.《撒金沙》;23练艺系论回击对头其代.《营富》;24.《伊州》;25.《水鼓子》。其中一些曲名虽有重复,但曲谱内容并不相同。全谱有三种不同笔迹,共录谱字二千七百多个。这些谱字系汉字之笔画最少者,或减略之笔画,有的类似汉字之部首,或称之为"省文"、"半字符号",有一、I、七、八、匕、几、乙、厶等二十种形态。曲谱除用这些音高符号作为谱字外,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它们可能包括节拍、速度、反复、表情、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等含义。此曲谱所用符号,仅少数与传世之几短球种曲谱符号有相同之雷主额激占英处,更多的符号尚有待于解释。
《敦煌曲谱》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曲谱,中外音乐史家对该曲谱进行了大量的解译研究,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是器乐谱,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是琵琶曲谱,少数学者认为是筚篥谱;另一种则认为是半字乐谱,系工尺谱之前身。最早研究此谱的是日本学者林谦三,他从1937年至1969年,先后数次发表论文,认为《敦煌留买群额快秋盐脸见停干曲谱》为琵琶谱,主益着要根据为日本现存的一些古谱,记法与此谱有相同之处,后又得到P.3539之"二十谱字"指法表,以为佐证。林谦三于1955年又将曲谱25首全部符号,用他的推算方法译成五线谱,用全音符号记写,没有节拍,因而不成曲调,亦不能演奏,但首次提出了定弦与音高问题。1954年我国学者任二北发表《敦煌曲初探》,提出了"板眼说",认为《敦煌曲谱》里有"板眼"记号:"口"是板,"."是眼,认为敦煌曲谱应当有流畅、完美、动人的曲调。他的"板眼论"对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但由于任二北先生不是一位专业音乐家,故在译谱方面确不能通。1954年,王重民在所辑《敦煌曲子词集》中,称敦煌曲谱为"工尺谱"。1964年,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称此谱为"敦煌唐人乐谱",认为此谱属于工尺谱体系,宋代称"燕乐半字谱",是当时教坊间通用的记谱符号,很可能就是筚篥上所用的工尺谱。
1981年,叶栋发表《敦煌曲谱研究》,他吸收了林谦三和任二北的一些研究成果,将《敦煌曲谱》1译成了带有特定节奏韵律的五线谱,用不同的推算方,法,改变了琵琶定弦的音位序列,并参考中国民间音乐,将曲谱加了一些眼号,寻找出拍、眼的规律,使乐曲结构丰富,并用所译之谱,施以配器,使之成为!可以演奏、有一定音乐效果的曲谱。但他的推论尚有不够严密之处,译谱也不尽完善准确,有人认为其译出的音乐令人难以接受,曲调"怪异",节奏"不正:常"。不过,对叶栋译谱的质疑、讨论,大大促进了《敦煌曲谱》的研究,中国音乐学界何昌林、陈应时、席、臻贯等人,也根据他们各自的理解,译出了曲谱,并录制了音响资料,但学术界对这些译谱也都存有异议。
《敦煌曲谱》虽仅有25首,但古奥难识,确实令人有神秘莫测之感,难怪人们要将此谱称为"音乐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