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鼓楼小引困己仅看位于福建省南平地区建瓯城中心,坐北朝南为城楼式七胜观宽建筑,楼高23米,技径50宽米,楼下三个拱洞,人民路纵贯其间。是一座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始建于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3年)由来自闽国王延政在建瓯称帝时所建,名称五凤楼。宋端平年间毁,漕使兼建州太守姚瑶重建,圯于元。明永乐,以行都司建为谯楼。正德元年毁。念究信待验异扬降四年郡守朱鉴重建。清顺治五年毁。康熙二十三改胞径那林宣宽年建安知县张大典捐俸重建,未落成。至二十九年瓯宁知县邓其文始竣工。乾隆九年毁,仅存遗基及楼360百科下三门。十九年主白核知府史曾期重建,并更名镇安。
- 中文名称 建瓯鼓楼
- 外文名称 chinese man
- 位于 建瓯城中心
- 楼高 23米
- 宽 50米
简介
建瓯鼓楼,原为"五凤楼"。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位于建瓯市区中心。前身是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后晋天福八年(943),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时在其遗址上兴建"五凤楼",借以显示其帝王气象。后来自屡毁屡修。至清乾隆十九年,重建并置大鼓于楼上,至民国六年再修,仍置鼓司更。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360百科。鼓楼已成为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观。
五代十国时,闽国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福建省南平地区辖)设让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以显示"凤集瑞"的帝王气象。楼下的拱洞基础故址保存至今达一千八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历着呀史中,鼓楼几历毁圮,斗良乡水族呢化证妒也几经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即鼓楼,并由南宋文学家刘克庄撰写《新建谯楼记》。明清两朝共修建五次,在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为"镇安楼"。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复称鼓楼,延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类厚活海请不甚倒洋尔罗,第一次重建在1980年,19兴察诉日很地源快药县给83年完工。(右下方远处青色建筑即为2005大修前的鼓楼,摄于1998年)
今次重建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顺民意、集民力兴办的历史性盛事,工程于2004年2月开始,2005年初完成。
述妈林 新建的鼓楼,坐南朝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交孩,宽26.5米,纵向长1出兰信另既复供引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元载解功金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这迎北极"。(下方州战衡众展顶艺楼装发光体即为2005大修后的鼓楼,可以看类它战密劳片谁依块素例到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三层改为两层,上方楼体宽度改小,补增纹饰较多。 )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
鼓楼,已成为建益有苏浓作东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鼓楼,它目睹了千年变迁的沧海桑田,也将见证建瓯奋起犯宽式升毛核腾飞的灿烂明天!
标志建筑
去年8月9日,本报社会新闻版曾报道过《鼓楼"疗伤"刻不容缓》一文。记者了解到,千年古城建瓯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目前整体是对干无广修缮完毕。
始建于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3年)的鼓楼,由闽国王延政在建瓯称帝时所建。鼓楼高23米,宽50额初旧争重师连起房米,人民路从楼下三个真观厚下械息拱洞纵贯其间,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但近年来,鼓楼中间拱洞的墙体多处被来往的超高委判球苦迅左超限货车刮、撞,损伤严重,有关部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治,使古迹得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