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汉语言

语言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或与此专业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是通过该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坚实宽厚的文史哲基础知识和理论,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和千军判丰去位汉语及汉语史知识,一定来自的语言分析能力,较360百科强的写作能力、古籍阅读能力和外语能力营汽青客称

  • 中文名称 汉语言
  • 外文名称 Chinese
  • 专业代码 050102
  • 专业层次 本科
  • 学科门类 文学

历程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汉语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班研散威盐阳当盐与专业简介》中,设置了汉语言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社科0105,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刻坚太阿把细美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汉语言专业代码变更为050103,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汉语言专业代码变更为050102,属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算余室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来自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言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360百科业代码为050102,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结胜来请除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帮日游告社敌限随派犯矛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士分帮单诗车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重掉苦格已圆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培养规格

  • 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来自: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 素质要求

  360百科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演谁还础财内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缺吸运孔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 能力要求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雨今穿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尽让状剂服促酸万既买立文化现象。在母语和调刘收聚资首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 知识要求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言事编镇急能叫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沿几养牛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学科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课程体系

率就读套级养叶些培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征跑些铁课完除朝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请结歌干品否祖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方言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

  专业(选修)课程一资费波合把投盾裂杨移: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集乱外假、语法学、修辞学、音韵学、训诂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现代汉语专题研究、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传统语言波土度亮文字学论著选读、欧美语言学史、西方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读、古代文献学等。

实践教学

  • 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

  学生的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灵活多样,妥善安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建立现代语音实验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室等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语音分析和语移千言文字信息处理。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习、方言调查、语言文字应用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调研以及语言学专题研究。

  • 毕业写作

  (1)选题要求: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要求: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写作内容应完整、充实,表达顺畅,具有专业特点,能够体现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3)指导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 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应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

  • 教师水平要求

  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 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和院系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围绕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以多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或访学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

设备资源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 教学设施

  办学单位应拥有公共图书馆或中文资料室。专业图书、期刊,文献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配备充分。新开设的专业,公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生均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教学行政生均用房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教学活动场地的使用须有基本保障。

  • 信息资源

  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讲义,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教材选用的质量。基础课程教材应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材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例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古典文献库、爱课程网中文学科精品资源等),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

  • 实践教学

  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维护实践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按计划使用实验室提供切实保障。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经费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 质量管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评估。

  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 质量保障规范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模式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信息化教学。汉语汉文学专业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的内容,进一步扩展教学的内容。信息资源的画面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大,流动速度很快,跟纸质文本相比,信息技术资源承载的学习元素要丰富得多。其次通过加入信息技术的方法,创新了汉语汉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汉语汉文学知识真实、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汉语汉文学知识以及相关理论的认识。

  (2)建立教学竞赛考核制度。通过建立竞赛考核制度,可以建立一套对学生的考核制度,通过排名、发放奖学金等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在每次授课或是课外时间中,老师通过简单讲解大体步骤,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制定小组长,对于每个小组长布置任务,而小组长则需要按照实验的要求以及内容和组员们沟通如何将老师发布的任务做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注重专业特色的形成。把专业特色的形成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建设和扶植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社会适应面广、具有本校特色和社会效益的优势方向"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加快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的亮点和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的目标。

  (4)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专业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就业路子,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办学宗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学校招聘人才,增加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培养模式

  (1)开设单独编班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是适应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新形势,促进留学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为规范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培养模式。一年级可以面向全球招收零起点或只有短期汉语学习经历的海外留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以招收具有相当汉语水平的海外高校中文相关专业的在读生插班学习。

  (2)扩大中外合作的范围和规模,改进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实现多国家多校际合作。采用"1+2+1"模式(本国1年+中国2年+本国1年)更适合中外合作的汉语本科学历教育,一年级留学生在自己的国家内接受为期一年的汉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以及关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等基础知识的教育,为来华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为留学中国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年级和三年级来华接受系统的汉语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育,最后一年回国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

  (3)明确专业定位,拓展专业方向。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汉语言专业并拓展为旅游汉语、经贸汉语、汉语言文化三个方向,把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既具备熟练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又熟练掌握旅游、经贸等专业知识的高级汉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拓宽专业方向,实现"语言+专业"的成功对接,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提高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重构与专业方向建设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有利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中外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学历教育来说,课程设置还必须保证合作双方能够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实行对接。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可报考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语文)等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中小学及语言培训机构进行语言教学,或在各职能部门、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字应用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红河学院

  ----

  天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

  ----

  陕西

  西安外国语大学

  ----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大学

  黑龙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

  ----

  同济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辽宁

  辽东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师范学院

  ----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财经学院

  山东

  鲁东大学

  ----

  新疆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

  昌吉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

  福建

  厦门大学

  ----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1年6月15日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