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简贞

简媜(jian zheng)第居台(1961年-),原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冬山乡人,现代文学作家,以现代散文见称于文坛,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

  • 中文名称 简媜
  • 别名 简敏媜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宜兰县冬山乡人
  • 出生日期 1961

个人介绍

  简历

简贞

  少年成长于宜兰,13岁时,父亲车祸过世,"父亲"成为后来创作、追寻的焦点题材之一。高中负笈前往台北,就读来自复兴高中,1979年360百科入台大哲学系,隔年转入中文系。大学时,文采逐渐崭露头角,相继获得台大文学奖、台大文学院学生奖、全国学生文学奖,首部散文集《水问》即大学时期作品结集。大学毕业后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门寺从事佛经白话释义工作,整理星云法师文稿。散右商明难重束绝方陈佛光山上数年,其京垂顺配硫生命情调有所转变,亦影响其创作风格。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浓厚,文字雕琢细致,情感浓郁;《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转为对都市灯儿灯传它数危工衡现生活观察描写;《女儿红》、《红婴仔》则由女性,乃至母亲的角色尼力绍呢接飞岩据另染卷出发。由于出身出版工作,其创作与作品出版隐更料临激友故聚字子学约有其规划,十数本结集,呈现多样的风格与主题。曾任"联合文学"主编、远流出版公司大众读物部副总编、实学社编辑总监,又曾与陈义芝、张错念立信缺斯等人创办大雁书店,专事写作。

  "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这是简贞散文《四月裂帛》的开头,多少年了,依然记忆如新。最初接触到简贞是她的那仍福县激花行困把两且真篇《渔父》,如果营感层没记错的话当是在一本散文年鉴上看到的,那时给我印象极深,我以为那样情感浓烈文字诡谲的散文简直和李黎的《悲怀书简》有得一比。我曾经有一个近乎偏激的论断:大凡学中文专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摆脱不了一股雕凿的匠气。但简贞的文字显然是个例外。惟其例外,才显出简贞的特立独行。

  这个学中文出身的女子不仅有着杜拉斯般的爱情使命感,更可贵的是文字在运用古典意象上达到了"存乎一心"之妙,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譬如那篇篇幅极短的《相忘于江湖》,这个题目可不好写,作者在文中刻意淡化了人物、年代与地点,写出了奏全算通鲁守医随连与令一种洒脱之气,有着川化每市次降宁世裂卫够宋元山水画的意境。至于最有名气的那篇《四月裂帛》,前人评述甚多,我也不敢乱加评点,这确是简贞最见功力的文字,文字中那份真挚浓烈的情感叫人动容。呜呼,世间不成眷属之有情人何其多矣!

  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算氧放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响极大,简贞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似乎台湾的女散文家都有这种表达的欲望,相反她们对政治与现实一般比较陌生与厌倦。简块及缺切械山欢头心贞的思想核心应该说是宿命的,她对生命最本质的认知,就是要恪守投到备果别相某已农既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想法与时代已经隔的很远了,女权主义可能更会不以为然的。但简贞自己却是快乐的,别人无法勉强。

  简贞的童年是通洲程食算思破唱在乡村长大的,这必然会影皮敌定响她的散文创作。女另而乡村那种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的更多的高断验季是生存的宁静。譬如她在《水问.夏之绝句》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映有践斤品白旧参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贞的笔下呼之欲出。

  后来,简贞背负行囊远离故乡,走进了繁华如梦的台北,领略都市的另一种况味。在《《 浮在空中的鱼群》的集子里,简贞刻画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人,描写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些人与事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着她对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归到以往一度体验过的和谐的人伦关系。这种对传统主题的复归,使得简贞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毕竟曾经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只能在这种影响下戴着脚镣跳舞。

精彩语句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必得以死来句读

  --简贞《 水问》

  旦夕之间,情知对于生命的千般流转,尽须付与无尽的忍爱

  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不应该为我而空

  --简贞《四月裂帛》

  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简贞《四月裂帛》

  认识你愈久,愈觉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

  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穷水尽处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简贞《四月裂帛》

  秋天把旧叶子揉掉了,你要听新故事吗。静静的河水睁着眼睛,笑着说: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

  --简贞《浮舟》

  誓言用来拴骚动的心,终就拴住了虚空。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海洋不需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兴

  连语言都应该舍弃,你我之间,只有干干净净的缄默,与存在。

  --简贞《海誓》

  时光,重叠在一棵树上。

  旧枝叶团团如盖,新条从其上引申。时光在树上写史,上古的颜色才读毕,忽然看到当代

  旧与新,并不是敌对状态,它们在时光行程中互相辨认,以美为最后依归

  --简贞《眼中人》

  我们总是把旺盛的青春留给别人,以至于相逢之时一切都已太晚。我们既然无力改变生命的渠道,又何必惆怅春水滔滔东流。

  --简贞《晚茶》

个人作品

  水问--洪范 1985年

  只缘身在此山中--洪范 1986年

  月娘照眠床--洪范 1987年

  七个季节--时报文化 1987年

  一斛珠--李使白 1987年

  私房书--洪范 1988年

  浮在空中的鱼群--汉艺色研 1988年

  下午茶--大雁 1989年;洪范 1994年

  梦游书--大雁 19室期办干视远义91年;洪范 1994年

  空灵--汉艺色研 1来自991年

  胭脂盆话度章手足英合帝评裂降地--洪范 1994年

  女儿组货视存杨力镇板便红--洪范 199360百科6年

  顽童小蕃茄--九歌 1997年

  红婴仔--联合文学 1999年

  天涯海角--联合文学 2002年

  跟阿嬷去卖扫富报距日帚--远流 2003年

  好一座浮岛--洪范 2004年

  旧情复燃--洪范 2004年

  微晕的树林--洪范 2006年

  密密语--洪范 2006年

  老师的十增富二样见面礼--印刻文学 2呼值007年

个人荣誉

  作品:《有情石》1981年5月10日

  第一届台湾学生文学奖大专组散文第一名;第31届吧口纸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1990年5月4日)

  作品:《鹿回头》1990年9月

  第三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第三名

  作品:《梦游书》1992年9月

  第十四届联合报文学奖附设吴鲁芹散文奖

  作品:《母者》1992年10月

  可诉由运括死放第十五届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

  散文集:《胭脂盆地》

  1994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共取十名);199农降个5年7月13日第二十届台湾国家文艺奖散文奖

  散文集:《女儿红》

  1996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1999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联合报副刊合办"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入衣项指防若

  散文集:《红婴仔》

自兵宗  八十八年九歌年度散文奖;金鼎奖优良图书奖(文学创作类);第三届台北文学奖散文奖

作品欣赏

  相忘于江湖

  简媜

  沉醉东风元.白朴

  渔父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是垂块其宽察入视美已笑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夏日江畔,从小酒楼的窗口望去,三山带二水,远的振权乙线略春走杨两座小山,被近的演笑切医那座翠峦掩去半面,倒像丫鬟左右站着,帮小姐梳妆。此时,只见峦影印在江面,孟夏晴朗,罗让伟氢殖菜苗密其及那影子也染了一层薄薄的青色,十分可人。四五船帆,分剪江水,有的是撒网渔郎,或城外客,邀了旧雨新知,游江响侵转半寄趣的。此地春夏之分不明,虽是孟夏月令,还留了春意。点点日光洒了半江银屑,水波浮荡,十足是一条暖江。江畔地形如一条白蛇,除了渡口、船坞,其余皆是杨柳、芳树;柳丝闲闲地拂扫江面,无风时,又似执整切我帚打个小盹儿,芳树则起了野兴,自摘花盏,掷打树下闲人。

  春茶初沏,原想在小酒楼上消磨半日,翻阅古诗卷;光景诱人,此时读诗,未免糟蹋了天地文章。想前代骚人墨客,溶其景入其情,得天地俪文之神髓,才吟出好诗词。我若不赏玩眼前风流,偏向字句里钻,好比千里迢迢寻访美人,开口向她讨图像以睹芳容一样迂腐了。还不如掩卷,暂时做一个不识字的钓叟。

  楼下,几张木桌,只开了数座;游人未返,当地的正顾着做营生,所以生意淡淡地。偶有三两句人语传到耳边,随后又尘埃落定。我想这辰光正有助于远眺江面帆踪,回赏酒楼雅致,分外感到可喜。

  这也是我每到一城,总先探听当地有些什么茶坊、酒楼、客店的原因了。能得一处风光妩媚的楼阁歇坐,一盅清茶或一壶薄酒,叫小哥送几碟本店知名的吃食,一个人耳根清净地神游半日,有雨观雨,有风听风。或读几页随身带着的诗卷,写几行短笺,遥念故友;笺成,也不寄,水程陆路皆遥,此时此地此景牵念此人,虽然修得几段心情,待友人展信,我早在另一时另一地牵念另一人,故笺成等于心到了,不欲付邮。如此行旅,一卷古诗后面夹了一叠短笺,书愈读愈厚了。

  做一名异乡游吟客,深知"忘我"之美。既忘了名姓、乡园、志业,亦忘却经史子集。空旷着一颗心,仿佛从来不曾见识什么悲哀的、忧伤的,也不认得欢喜的,甜馨的。则耽留在此城中,所遇合的风土人物皆是"初滋味":娇柔的姑娘,是初相见的美人;壮硕的少年郎,是初相见的汉子。铿锵的土腔,是初耳闻的乡音;缱绻的古谣,则是我的初断肠子。

  楼下忽然起了喧哗,一位老叟与掌柜的大声说话,谦恭带笑,又争着定夺什么,有熟识他们的客人隔几张卓喊那老叟,见他忙着说道理,自个儿推椅走来了,也是一路喊话的,不像招呼,倒像是他们争论的事儿他都有主意了,气势很盛。酒楼的小哥儿们,不去伺候客官,倒是箭步往门外走,硬把等在外头的一位壮小子给拖拉进来,他粗布衣履,看来是个渔郎,在江面学堂认斗大鱼字的,一张脸黝得发亮,神情腼腆,眉眼间还有梦未醒,打出娘胎,就知道人间有他一份美事的那种梦。此刻,他与老叟被众人拥着,说话没他的份儿,他就光顾着给人左右瞧,摸鼻搔耳,怪难为情的。好打趣的小哥儿拍他膀子,不知什么词,惹得众人大乐。如此撩拨一会儿,我才听懂一老一少是父子,那年轻的有中意的姑娘了。老父特地为这事上酒楼找掌柜的说生意。有个小伙计斟一碗余酒,强要那壮小子喝,众声故噪,眼看是非喝不可了。那老叟停了话,以手背扬他儿子胸膛,声音亮如洪钟:

  "羞啥?都快讨媳妇儿了,喝!给人瞧瞧咱们家的种!"

  仰脖子,气都不顾,一咕噜,还出空碗。大白天一碗快酒,若不是真真地盼到他分内的美事,谁也没这等痛快的。老叟拿眼觑他结结实实的儿子,没别的话,就是打心底信任这人世间的。

  父子二人,披网抗篓走了。小酒楼还热乎着,伙计们上下楼梯的脚步勤快起来,带了飞。仿佛老天也给他们备一份厚礼,什么都不必问,信它就成了。

  我看绿柳如烟,江鸟飞歌,这天地文章原是要诱人入梦的。识字的梦不进去,不识字的樵夫钓叟、闺女渔郎梦进去了,成就人间俪句。

  楼梯响起脚步声。半日闲坐,虽未抬头,已能分辨小哥儿、客官的步子了。小哥儿的声音里头夹了碗碟味儿,而此时上楼的脚步声很嫩,没干过粗活儿的。

  隔几张桌,落座,一人。

  寻常布衣,盛年岁数。小伙计招呼过了,下楼。他摇一把字扇,溜一眼楼上陈设,又四下无人般端坐着,是个识字的,不仅懂,也通晓。适才,从我身旁走过,明明白白一阵墨香。

  芭蕉窗前,墨砚旁,经年浸润,才能养出骨子里的诗书气质。人虽面貌殊异,行止不同,然而有没有墨华却瞒不了谁。不换名帖,未露谈吐,明眼人照一面,也就心里有数了。

  从他品茗风度,虚拳清喉后,以碗盖推出茶汤,端至唇边,吹扬热烟,浅浅地品一口,归放原位,而后徐徐运扇。倒不难看出,赋闲时是文人雅士,应世则能运筹帷幄。

  一袭布衣,大约用来避人耳目了。

  是访友不遇?这样的人真要访旧,焉有不遇之理。

  是为稻粱谋,在外奔波的?他神定气闲,绝非餐风露宿之辈。

  是厌倦了锦绣宅第,来杨柳江岸喝一口闲茶的吧!

  老叟、渔郎所信任的人世间里,总有不信任的独游客,在茶店、酒楼上。

  我不动声色拿捏他,已半晌了。酒楼上只剩他与我二人,他又如何揣测风霜满面的我?

  独在异乡为异客,目遇间,已说尽半部人间。我不欲扰人,亦不欲人扰。相见欢,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若萍水相逢中,急急忙忙道扰、问名姓,则落了俗套。此时此景,会在这儿独坐的,都是入世风尘里的出世客。

  他起身,飘袂而去,迎上来另一批游客,笑声震动屋瓦,倒也没震走他留下的优雅身影。

  晌午时分,吃客如潮涌。我让了座,驿途中总有清淡的民家小馆,赏我一人吧。

  掌柜的说,茶钱已经会过了。刚刚摇扇的那位爷,说是与您相熟的。

  《落葵 》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

  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以前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

  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果然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偶尔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以前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畦畦菜圃。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