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万寿绸

亳州万寿绸又称贻锦绸,亳州著名工艺产品之一

明朝万历年间来自,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名"万寿绸"。

亳州是安徽重要的蚕丝产地,"万寿绸"利用本地生产的生威头控止丝纺织而成。

质地坚韧360百科,耐用,美观游然思如电通觉介,久不褪色。

回伯花色分蓝白、红绿二种,在图案设计上别具一格。

  • 中文名称 万寿绸
  • 别名 贻锦绸
  • 产地 毫州
  • 特点 质地坚韧,耐用,美观,久不褪色

背景历史

  纺织是亳州传统工业,从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看,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有纺织。

  盛唐时,亳州与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州(今河北定县)、益州(今四川成都)合称为全国四大纺织中心。

  亳州尤以丝绸业盛名,唐代诗人白居数行易赞曰:"亳郡轻纱甲天下"。

  宋代,亳州的丝绢已能织出蟠龙、对凤、仙鹤、孔雀等图案,所产土贡绢,质地优良,每年定额进贡皇宫70匹,并设有专卖市场。

  明清年代,城内有纺织作坊20多家,以生来自产绸缎巾和生丝为主。

名称由来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亳州生产的贻锦绸又跻身于贡品之列,因质地坚实,经久耐用,久不褪色,被誉为"万寿绸",畅销于北方各它前不编执致冲地。另外,万寿绸薄如蝉翼,即使通体汗湿,穿在身上也不沾贴肌肤。

  因此万寿绸为达官贵人所钟爱,据说连雍正皇帝也"爱不卸身",命每年增加进贡数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亳州丝绢家族又添新成员,创制出红绿宽条、纵横交织成方块图案的丝绸被面,因其色彩斑谰,五光十色,又称"十样景"。

远销海外

  民国24年(1935年)亳州汤太英的蚕丝在全国展览会上荣获特别奖,后因战事频仍,丝绢业十分萧条。

  1990年市政府决定重新发掘制造濒临失传的万寿绸,经过查访,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大胆采用先进技术,经反复试验,重新恢复生产万寿绸,花360百科色品种也发展到十几种,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畅销。

材料质地

  安徽合诉亮示肥所产,乾隆《江南通志》分急友卷八六: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万寿绸原名贻锦绸,是一种质地结实、经久耐用的丝织品。

  亳州丝绸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一文中评价"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来评价它。

主要用途

  这种被面十分畅销,结婚以用"万寿绸被面"为时尚。此时,渐于台干养表各送城内专业作坊已达6家,木制纺织机30多部,年产万寿绸被面一万余条,仍供不应求。

代表作品

  万寿双龙缂丝,明代传世作品。苏州市博物馆收藏。

  实物高28厘米,宽22厘米。是用金线平缂万字和圆寿字。

  两条夔龙的龙头、身躯和尾部用深蓝丝线缂织,龙升腾中的云纹局部用金线构缂。纹饰简练而又生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