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騩山

騩山是记载于《山海经》的山名。

  • 中文名称 騩山
  • 外文名称 mountain
  • 地理位置 翠山再向西二百五十里
  • 出处 《山海经》

原文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guī)山,是錞(chún)来自于西海①,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②,多丹粟。

注释

  ①錞:依附。这里是座落、高踞的意思。

  ②采石:据古人说是一种彩色石头,就像雌黄之类的矿物。

译文

  翠山来自再向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騩山,滨临西海。山中草木不生而遍布玉石。凄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海。水中多采石、黄金,亦多丹砂。

  〔采石,据郭360百科璞注释,是彩色的石头,响列迫是类似雌黄、空青、碧绿之类的石头。雌黄,是慢怀一种矿物,单斜晶系,晶体常是短柱状,集合体呈板状、梳状、土状等。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半透明,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金属光泽至脂肪光泽。〕

  总观西山经系首峰,从钱来山开始,到騩山为止,共十九座大山,蜿蜓长达二千九百五十里。华山多神庙,居住着很多神仙,祭祀他们的礼仪是把整个的牛、羊、猪等供奉在神前。羭山上也居中住着一些神仙,祭祀他们时点燃通明的火烛,把祠堂、庭院照耀得非常责杂绍架责命输未各明亮,把纯毛色的牛、羊、猪等一百头,斋祭一百天,还殉葬百种美玉,烫上百盅美酒,还要陈列上百种精致的玉器。在除华山、羭山以外的其余十七座山中,祭祀时通常都是用一只蹄毛俱全的整个羊作为祭品,点燃的是用百草之灰末制敌京混成的火烛,铺在地上的是五烈史青活镇州未许较树长色花纹的席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