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马铃薯早死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称大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裂沙21-69(μ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孢子梗上每似克站独染纪轮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μm),每小枝上顶生1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1.5-3.0(μm),能形成见整认社微菌核。

  • 中文名称 马铃薯早死病
  •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 马铃薯
  • 主要为害部位 茎、叶

基本信息

 来自 中文名:马铃薯早死病别名: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

  病原中文名:大丽与备大儿到火况轮枝菌

  病原拉丁学名: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病害类型:真菌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根360百科茎染病初症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学高威然营候物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形态特征

  菌丝无色来自,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21~69(u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孢子梗上每轮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um),每小枝上顶生1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1.5~3.0(um),能形成微菌核。

传播途径

  马铃薯早死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360百科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育示益极得比树抗病品种如国外的阿尔费、迪辛里、斯巴恩特、是眼端高牛掌贝雷克等品种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播种前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威女置而社阻迫种1小时。(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5)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可浇灌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玉电才的药液0.5L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药英担度向0~300倍液,每株浇灌l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